樂論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①,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②,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③,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④,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注釋] ①道:通“導”,引導。 ②諰(xǐ喜):邪。 ③廉肉:指聲音的清晰和飽滿。④比:合。物:樂器。
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①,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②,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征誅揖讓,其義一也。出所以征誅,則莫不聽從;入所以揖讓,則莫不從服。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且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③,先王之所以飾怒也。 先王喜怒皆得其齊焉。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亂畏之。先王之道,禮樂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 墨子之于道也,猶瞽之于白黑也,猶聾之于清濁也,猶欲之楚而北求之也。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④。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王者之始也。樂姚冶以險,則民流僈鄙賤矣。流僈則亂,鄙賤則爭。亂爭則兵弱城犯,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不樂其鄉,不足其上矣。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憲命,審誅賞⑤,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
[注釋] ①干戚:武舞的舞具。干,盾牌。戚,斧頭。②綴兆:舞蹈時舞者的行列位置。 ③鈇鉞(fū yuè夫月):古代的刑具。鈇,同“斧”。鉞,大斧。 ④嬰:通“攖”,迫近,觸犯。⑤誅賞:當為“詩商”。
墨子曰:“樂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本右詾椴蝗?。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 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胄①,歌于行伍②,使人之心傷;姚冶之容,鄭、衛之音③,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④,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女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鐘鼓道志⑤,以琴瑟樂心,動以干戚,飾以羽旄⑥,從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時。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樂行而民鄉方矣⑦。故樂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墨子非之,幾遇刑也。明王已沒,莫之正也。愚者學之,危其身也。君子明樂,乃其德也。亂世惡善,不此聽也。于乎哀哉,不得成也! 弟子勉學,無所營也⑧。
[注釋] ①嬰:系。胄:同“胄”,頭盔。 ②行(háng航)伍:軍隊。古代軍隊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③鄭、衛之音:指《詩經》中鄭國和衛國的民歌,古時以鄭聲和衛聲為淫聲。④紳:古時士大夫系在腰間的大帶。端:禮服。章甫:禮帽。⑤道:同“導”,引導。⑥羽旄(máo毛):野雞毛和牦牛尾,均為舞具。⑦鄉:通“向”,向往;仰慕。⑧營:通“熒”,惑亂。
聲樂之象①:鼓大麗②,鐘統實③,磬廉制④,竽笙簫和⑤,筦籥發猛⑥,塤篪翁博⑦,瑟易良,琴婦好⑧,歌清盡,舞意天道兼。鼓,其樂之君邪!故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竽笙、簫和、筦鑰似星辰日月⑨,鞉、柷、拊、鞷、椌、楬似萬物⑩。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見,耳不自聞也,然而治俯仰、詘信、進退、遲速莫不廉制,盡筋骨之力以要鐘鼓俯會之節,而靡有悖逆者,眾積意謘謘乎(11)!
[注釋] ①象:象征。②麗:通“厲”,聲音激越高亢。③統:通“充”,滿。④廉制:指聲音清晰有節奏。⑤簫:當為“肅”字。⑥筦籥(guǎn yuè管月):都是古代編管樂器。筦,同“管”。⑦塤(xūn熏):古代一種陶制樂器。篪(chí池):一種單管橫吹樂器。翁博:通“滃渤”,聲音低沉而寬廣。⑧婦好:同“女好”,形容聲音柔和婉轉。 ⑨簫和:當為衍文。 ⑩鞉(táo逃)、柷(zhù祝)、拊(fǔ府)、鞷(gé革)、椌(qiāng腔)、楬(qià恰):都是古代打擊樂器。(11)謘謘(chí遲):諄諄,態度誠懇認真的樣子。
吾觀于鄉①,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親速賓及介②,而眾賓皆從之,至于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眾賓皆入,貴賤之義別矣。三揖至于階,三讓以賓升,拜至,獻酬③,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至于眾賓,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④。隆殺之義辨矣。工入,升歌三終⑤,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⑥,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二人揚觶⑦,乃立司正⑧,焉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少長以齒,終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降,說屨⑨,升坐,修爵無數。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⑩。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是足以正身安國矣。彼國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注釋] ①鄉:此處指鄉中飲酒的禮儀。②主人:指鄉大夫。速:迎接。賓:鄉中飲酒,最賢能的人叫賓,次之叫介,地位最低的叫眾賓。③獻酬:主客互相敬酒,主人向客人敬酒叫獻,客人回敬主人后,主人再回敬客人叫酬。④酢(zuò 做):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叫酢。⑤終:將一首歌或樂曲從頭到尾唱一遍或演奏一遍叫一終。⑥間:輪流。⑦觶(zhì志): 酒杯。⑧司正: 負責監督禮儀的人。⑨說:通“脫”。說屨,脫鞋。⑩燕:通“宴”,安閑。
亂世之征:其服組①,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②,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墨③,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治世反是也。
[注釋] ①組:華麗。②匿:通“慝”(tè特),邪惡。③瘠墨:刻薄儉葬。
【鑒賞】 春秋戰國時期,音樂、繪畫、雕刻、建筑等各類藝術作品已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維護王權威信、實施政教風化、安定國情民心的有效手段。荀子金聲玉振,道樂論音,即為闡明音樂與現實政治及社會風俗之間的密切聯系。
《樂論》全文深入剖析了墨子的《非樂》篇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荀子與墨子都承認音樂有娛情悅性的作用,但兩人對待音樂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在墨子看來,社會就像一部有序運轉的巨型機器,個體生命只是這部機器上或大或小的零件而已。因此,王公大人必須承擔“聽獄治政”的責任,士君子則要保證“倉廩府庫”的殷實,農夫們在田間“多聚叔粟”,居家婦人也得“多治麻絲葛緒綑布縿”。 只有每個人勤勤懇懇、按部就班地做好各自的分內事,社會才會穩定有序地發展。至于音樂之類的奢侈享受,只要列國攻伐、賊寇橫行的時局還未得以改善,而民間仍然存在著“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墨子·非樂上》)的疾苦,就完全不應予以考慮。否則就是玩物喪志,混淆視聽,敗壞民風,甚至還會耽誤國政。
墨子這種“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可謂用心良苦,但荀子卻不以為然。他曾在《富國》中寫道:“墨術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非斗而日爭,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避髯诱J為,墨子的學說擾亂天下,而墨子對于禮樂之道的認識就好比“瞽之于白黑”、“聾之于清濁”、“欲之楚而北求之也”,毫無可取之處。從短期發展來看,或許全身心投入經濟建設的物質獲益最快、最大、最明顯,但若想要長期、合理、有效地發展,那還得冀望于國民的精神素質尤其是道德修養的純備完善。所以在荀子心目中,音樂對于國家和民眾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先王制定的《雅》、《頌》之聲,“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就個人而言,音樂的感化可以修養品德,陶冶情操,使其“耳目聰明,血氣和平”,而且“志意得廣”,“容貌得莊”。就整個社會而言,音樂的感化則可以使萬民“和而不流”,“齊而不亂”,家庭內部相愛相親,朝廷上下相慕相敬,攻防守御城固兵勁。同時,四方列國也會歸順服依,莫敢侵入。
在荀子的學說中,“禮”、“樂”總是相提并論的:“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倍Y和樂在教化過程中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先王制定“禮”,為的是區別長幼、尊卑、貴賤,使社會等級分明,宜于治理。但過分強化等級差異,則會造成各階層的矛盾對立,進而形成種種不安定因素,所以這時就需要用“樂”來調和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的社會狀態。強大的政權與嚴厲的刑罰的確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但禮樂教化更能以一種春風遍在、秋水無痕的溫和姿態漸漸滲透到人們靈魂深處的每個角落。賢明的君主應當懂得如何憑藉禮樂教化的相輔相成以達到移風易俗、治國安邦的目的,從而創立“天下皆寧,美善相樂”的太平盛世。
翻閱其他先秦典籍,我們會發現《禮記·樂記》曾以同樣的語調對音樂條分縷析侃侃而談,且篇幅更為鋪張洋溢?!稑酚洝分小爸问乐舭惨詷?,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之語,也因為《毛詩大序》的引用而得以廣為流播,成為婦孺皆知的熟語。由于年代久遠,材料缺乏,《樂記》的創作時間以及著作權歸屬,至今還是頗受爭議的學術疑案。但它的存在至少可以證明,在百家學說蓬勃發展的戰國時期,審音知政、觀風變俗的思想并非是荀子的獨門秘笈。
《樂記》中寫道:“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彼鼘⒁魳房醋饕欢涿劝l自性靈、盛開在人間的道德花朵。這朵本該屬于藝術花苑的奇葩,雖然長期流落在道德的異鄉,不幸承載了過多政教風化的沉重負擔,卻仍然無法掩飾它自然清新瑰麗多姿的芳容。走過漫漫長路,我們才得以認清音樂純潔而高貴的靈魂本質。《列子·湯問》記載著一段關于音樂的美麗傳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比起儒家學說中教化意味甚濃的禮樂傳統,高山流水的故事或許更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寂寞與荒涼?!安幌Ц枵呖?,但傷知音稀?!?《古詩十九首》)只有音樂才能夠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地傳遞生命的信仰,讓我們愿意盼望,愿意寬容,愿意等待。離經叛道的嵇康在臨刑就命的最后關頭回望血色殘陽,索琴獨奏,在人世間留下了《廣陵散》的絕唱。即使遠隔千秋萬代,我們也依然能夠聽到他琴聲中蘊含的無限痛楚。正因為世事紛紜,人生無常,我們才更需要美好的音樂來點亮希望的光芒?!傍Q琴在御,誰與鼓彈。仰慕同趣,其馨若蘭?!?嵇康《贈秀才入軍》)動人的樂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回轉不息,它的慷慨激昂,它的柔情繾綣,它的閑適飄逸,它的神秘莫測,永遠無形無影地為后世刻畫著塵世的悲歡離合。大音希聲,誰得與聞?
上一篇:荀子·不茍篇譯注
下一篇:荀子·仲尼篇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