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序 酈道元
《序》曰:《易》稱天以一生水,故氣微于北方而為物之先也。《玄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及其氣流屆石,精薄膚寸,不崇朝而澤合靈宇者,神莫與并矣。是以達者不能測其淵沖而盡其鴻深也。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地理志》其所錄,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都賦所述,裁不宣意;《水經》雖粗綴津緒,又闕旁通。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其宣導者矣。今尋圖訪賾者,極聆州域之說,而涉土游方者,寡能達其津照,縱仿佛前聞,不能不猶深屏營也。余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識絕深經,道淪要博,進無訪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三反之慧。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捐喪辭書,達士嗟其面墻。默室求深,閉舟問遠,故亦難矣。然毫管窺天,歷筩時昭,飲河酌海,從性斯畢。竊以多暇,空傾歲月,輒述《水經》,布廣前文。《大傳》曰: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于海。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緝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源者,不在記注之限。但綿古芒昧,華戎代襲,郭邑空傾,川流戕改,殊名異目,世乃不同,川渠隱顯,書圖自負,或亂流而攝詭號,或直絕而生通稱,枉渚交奇,洄湍決澓,躔絡枝煩,條貫系夥。十二經通,尚或難言,輕流細漾,固難辯究,正可自獻徑見之心,備陳輿徒之說,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所以撰證本《經》,附其枝要者,庶備忘誤之私,求其尋省之易。
〔注釋〕天以一生水:“一”可理解為道也可解釋為一元,指天在形成之時的狀態。屆:至,到。精薄膚寸:意為渾然無間地融為一體。崇:通“終”,崇朝:一個早晨,形容時間短暫。澤:雨露。合:全,滿。靈宇:宇宙,天下。沖:深。淵沖:深厚。鴻:浩大,洪大。周:包羅廣泛。備:詳盡。都:優美的。賦:一種韻文。裁:體裁,這里意為由于賦的體裁的限制。粗綴津緒:大體上理出了河流的源流。闕:通“缺”。旁通:(材料的)融會貫通。宣導:疏導。賾(zé):這里指舊跡。達其津照:對照有關材料踏勘河流。屏(bīnɡ)營:惶恐的樣子,這里表示無所適從。深經:深奧的經典。道:這里指個人的思想文化修養。淪:沒落,這里表示缺乏。要博:指專精淵博的學問。機:機敏。觀隅三反:《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表示類推。捐喪:散失。歷:通過。筩(tǒng):“筒”的異體字。時昭:意為有時看得清楚。躔(chán):野獸的足跡,這里指經歷過的地方。綿古:遠古。芒:通“茫”。芒昧:模糊不清。華:華夏民族。戎:少數民族。華戎代襲:指華戎各族王朝的相互更替。郭邑:城邑。空傾:荒廢。戕(qiānɡ)改:改道。書圖自負:地理書籍中的輿圖標示很不一致。亂流而攝詭號:河流交錯,名稱也發生變亂。直絕而生通稱:河流直穿而過而產生通稱。渚(zhǔ):水中沙洲。枉渚:指水灣。交奇:曲折交錯。決澓(fù):奔瀉回轉。躔絡枝煩:形容河網錯綜復雜。系夥(huǒ):形容源流紛繁如麻。十二經:指儒家經典。通:通曉。輕流細漾(yànɡ):小溪細流。徑見之心:謙語,猶言膚淺之見,一得之見。輿徒:地理學家。闕如:略而不論。撰證:撰文驗證。尋省:查閱。
(施忠連)
〔鑒賞〕河流與百姓的日常生活、農業灌溉、水災的預防與治理、交通運輸、地方的旅游業關系極大,許多河流又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相聯系,因此研究河流的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對于國計民生,以及在學術研究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國具有重視研究河流水系的悠久傳統,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學術著作,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是其中享譽極高的一部。
《水經》據清朝全祖望的研究,產生于東漢初年,但戴震認為它是三國時的著作,作者不明。此書記述了我國河流水道137條,但文字十分簡約。《水經注》就是為之作注的。它補充記述的河流水道達1252條,注文多于《水經》12倍,共四十卷。《水經注》以水道為綱,進而描述與之相關的、不斷變化的地理情況,并且記錄了河流兩岸和流域的自然環境及其演變。此書引用的書籍多達437種,而且輯錄漢、魏碑刻350種,對北魏以前的水道、水利設施、土地物產、建置沿革、聚落興衰、人物掌故、災害以及種種相關自然現象,無不詳細記載。北魏以前的故事傳記,也因注文而保存了梗概。注文還涉及印度、中南半島、朝鮮半島的若干地區。值得一提的是,此書語言絢麗生動,行文跌宕多姿,這部著作可以說是古代山水散文的集錦,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酈道元(?—527)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縣)人,曾任潁川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刺史中尉等,北魏末為奸人設計害死于奉使關中的路途中。
作者在這篇自序中首先盛贊水的功用和力量的偉大,說明博學多聞的人也不能探測它的深淺,洞察它的浩大、奧秘,旨在強調難以窮究它的流徑走向。然后文章概述前人的地理著作的優缺點,主要是指出它們的不足之處。作者從主客觀兩方面指出了河流地理學研究中的問題或困難。從主觀方面看,有的地理學家不愿對有關材料加以對比研究,不能做到融會貫通,各自按照自己的看法著述;也有一些學者重視材料,他們按圖索驥,尋訪舊跡,聽到了許多關于州郡疆域的談論,卻不能實地察看,去偽存真;而另外一些人喜歡游歷九州四海,但很少比照相關材料踏勘河流。這樣,他們自然不能提供準確、完備的地理知識。而從客觀上說,河流地理的歷史與現實的狀況十分復雜,考察起來相當艱難。作者指出,遠古留下來的材料很少,那時情況不易弄清;各個民族的政權相互更替,其間城邑有不少荒廢了,河流改道的事經常發生;各個時代又常常改換地名水名;河渠有顯有隱,這使地理書籍的記載不一致;有的河流交錯而多有變名,有的直穿而過產生通稱;加之水灣縈紆交錯,流水急湍回溯,河網錯綜復雜,源流紛繁如麻,即使精通了經典文獻,也是很難弄明白這些情況的。
顯然,這些就是酈道元在從事他的偉大工程時清楚地看到的問題和困難,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酈道元所承擔的事業是多么的艱難和繁重。然而,他以無畏的理論勇氣、堅忍不拔的意志、一絲不茍的嚴謹學風,克服了這些問題和困難。他不僅深入研究、廣泛查閱各個領域的書籍和材料,而且不辭勞苦,親自跋涉于荒郊野外。他利用任職和其他各種機會,周游了我國北方黃淮流域廣大區域,足跡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內蒙古、山東、江蘇和安徽。所到之處,他尋訪古跡,考察河道,追溯源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非常有趣的是,他還注意搜集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和傳說。可以說《水經注》是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結果。
歷經艱辛的科學研究和細致的社會調查,酈道元掌握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材料,他增補以往著述之未備,訂正前人記錄之訛誤,從而使《水經注》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即以《水經注》對河流的調查研究為例,它詳細記錄了干流、支流、發源處、合流處、某段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含沙量,以及沿河所經伏流、瀑布、湖泊。他考察的湖泊、沼澤有五百多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三百處。酈道元還描述了各地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所記洞穴多達七十余處。
由上可見,酈道元不僅是一個正直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個杰出的學者,兼具科學精神和藝術氣質,并把這兩方面完美地結合于一身。
上一篇:楊泉《物理論(節選)》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靈樞·本藏·《黃帝內經》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