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屈原賈誼列傳(節選) 司馬遷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注釋〕左徒:楚官名。在國王左右參與政事,起草詔令。嫻(xián):熟習。屬(zhǔ)草稿:起草稿。慘怛(dá):內心傷痛。誹(fěi):毀謗。帝嚳(kù):相傳為黃帝曾孫,號高辛氏。濯(zhuó)淖(nào)汙泥之中:濯、淖、泥,三字同義。皭(jiào)然:潔白的樣子。
(施忠連)
〔鑒賞〕懷才不遇,是任何時代都有的情形。一個人的降生純系偶然、被動,無法選擇。在封建時代,碰到了君主賢明的時代是福;反之,遇當政者昏聵失聰,失于察人,終是晦氣。然而,即便你是處在前者,也未必能保證你有遇,只是有遇在概率上大許多,處于后者,有遇的機會則渺茫有加矣!才不見用,情志不展,其落寞、悲哀難于形諸筆墨,難怪陳子昂有感于前無燕昭王那樣的賢君,后也看不到這樣的來者,所作的《登幽州臺歌》感動了多少不得志的人,撥動了他們的心弦。而屈原呢,稱得上我國歷史上懷才不遇最具代表性,結局最慘烈,讓后人最悲愴的一位,他是飽含冤憤和絕望之情,抱石自沉于滔滔的汨羅江。千百年來,人們都在懷念他。
司馬遷的這篇列傳,記敘屈原生命中跌宕起伏的曲折歷程,昭示了他一生最光彩的精神,是迄今最早關于屈原的完整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全篇文筆簡練,沉郁頓挫,在冷靜的敘述中,內蘊贊賞、悲憤、惋惜之情,讓人唏噓不已,又為世世代代的人們所誦讀、詠嘆。
作者贊賞屈原的才識、品格和追求理想的精神。文章一開始,舍其形貌之繪,直接彰顯屈原見聞廣博,記憶力超強,通曉治國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的辭令,材質盛燁。屈原所處年代,秦國尚未有吞噬六國的實力,秦、齊、楚可稱三雄。屈原從小讀書蓄志,長大英氣勃勃,滿腹經綸,當過太子即后來的楚懷王的侍讀。事實上,屈原先前是被器重的,楚懷王五年,29歲的他擔任了左徒,職位僅次以令尹,相當于副宰相。他目光遠大,力主聯齊抗秦,心系國家的命運,欲展變法圖強之弘志。對內,他與“王圖議國事”,并起草政令;對外,接待四方賓客,能與各路諸侯應酬自如。他是懷王的近臣,其得力的表現,堪受信任。不料,懷王左右占據高位的陰險小人,如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懷王寵愛的妃子南后鄭袖,或嫉恨于他,或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離間了懷王與屈原的關系。懷王竟不加辨別,聽信讒言,對屈原產生怒氣,自此將他疏遠冷落。接著,秦對楚就有了可乘之機,并有恃無恐,步步進逼。屈原的《離騷》就是在無比痛心和炎炎憤恨相交織的心情下抒寫出來,以采掘史書明君治世的光耀事例,來刺諷當世之政事;以香花芳草喻示光明磊落之志士,表達自己賭咒黑暗世道;面對人心險惡,世途多舛,他唱出了天、地、人、神共嘆楚臨危機的憂時挽歌。司馬遷高度評價它的思想價值和文采,稱贊屈原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尤其是像金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游離于塵世污濁,清白高潔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其志堂皇可昭,與日月爭光。
作為史傳,作者也記敘了楚懷王罷免屈原之后,楚國面臨秦國的強大和軟硬兼施,屢屢失錯,以貪利之心背棄盟國,反中離間計,遭各國諸侯攻打,懷王自己也客死秦國的衰敗之過程。失去賢才,國之衰也。屈原身處逆境,仍然眷念楚國,他對祖國的愛發自心底,上書竭力申表扭轉局勢、振興國家之志,然而國君沒有醒悟,更加昏庸,楚襄王也被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牽著鼻子走,把屈原放逐得更遠,屈原返回朝中的夢想徹底破滅。屈原徘徊于洞庭湖邊十年之久,嘔心作詩,有關國家的惡訊頻頻傳來,62歲的他報國無門,憂心如焚,終于在憤懣、傷心之極后選擇了投江自盡。屈原之后,楚國再也沒有效法屈原的直言進諫的正直之士,眼看日益委頓,最后被秦所滅。在這里,司馬遷告訴人們的是,哪個國君都想用忠臣賢才,然一到實際,未必都能耳聰目明,而君主忠奸不分,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對國運將遭致難以挽回的影響。其中,也能體會司馬遷對屈原的同情,試想,一個人經世致用的大材不被統治者所用,是什么樣的心情。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引用了“女媧煉石”的神話,傳說遠古天塌地陷,大火燃燒不滅,洪水泛濫不止,女媧煉五色石修補蒼天,而聯想到黑暗腐敗之社會日暮途窮,陰風四起,自己枉入紅塵如許年,無力補天,挽救大廈將傾的頹勢,是何等悲哀。這種心境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以,對一個國家,選賢任能,用人當時,人才興國,有它實實在在的意義和分量。
屈原的一生堪稱悲劇,但他的詩篇長留人間,開出了亮麗的精神花朵。沒有對祖國和人民摯愛的情愫,就沒有他的詩;沒有對奸佞小人徹骨的憎惡,就沒有他的詩;沒有對世俗羅網沖決的激情,就沒有他的詩。屈原的詩,其情感的深摯,構思的奇特,氣魄的雄渾,辭藻的豐富,韻調的鏗鏘,形式的舒放,對漢賦、唐詩宋詞,乃至對現當代文學,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其實,他的才華遠不限于文學,他本可以對漢民族有更大的貢獻。太史公說,他讀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后,對屈原的心志未酬很是哀憐,意味深長。在他看來,憑著屈原的才能,如果出去游說,哪個國家都會起用他的。或許他的內心未必贊成屈原自走絕路。因為天地間,人的生命畢竟是最寶貴的,是建立功業的基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即便生不逢時,亦不必灰心,可隱即隱,亦可求其次,尋求其他的作為之路。司馬遷在他自己遭受身體的奇恥大辱后,仍然隱忍,發憤著書,之所以我們今天能讀到他彪炳千古的《史記》,就是說磨難之中也可鑄就人生的輝煌。
上一篇: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注解與鑒賞
下一篇: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原文注解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