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司馬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驩,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以刎頸之交。
〔注釋〕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宦者令繆賢舍人:宦者令,宦官頭目。繆(miào)賢,宦者令的姓名。舍人,沒有職事的門客。遺(wèi):送給。幸:得寵。束:捆綁。肉袒(tǎn):解衣露膊。質:承接刀刃的鐵座或木座。不:同“否”。章臺:秦離宮中的臺觀,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西南。美人:指宮中妃嬪。瑕(xiá):赤色小斑點。卻立:退立。負:依仗。驩(huān):歡。齋戒:古代在祭祀前潔身獨處,不吃葷食。列觀(ɡuàn):普通的臺觀,指章臺。倨(jù):傲慢。睨:斜視。有司:主管官員;案圖:察看地圖。度(duó):猜測。廣成:邑里名;傳(zhuàn):賓館。褐(hè):粗布。衣褐:穿粗布衣服,打扮成老百姓的樣子。徑道:小路。亡:逃走。堅明:堅守;約束:信約。間:從小路。鑊(huò):鍋子。嘻:驚訝、憤怒時發出的聲音。澠(mǐn)池:在今河南省。盆缻(fǒu):盛酒漿的瓦器,秦地也用作樂器。不懌(yì):不快。為壽:作為獻禮。竟酒:終席。不忍:不能容忍,受不了。宣言:揚言。
(施忠連)
〔鑒賞〕本文記述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將相和三件歷史事實,歌頌了戰國后期趙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藺相如的卓越的品質和才能,為古代社會樹立了一個全身心報效祖國的理想形象和精神。
根據司馬遷的描述,藺相如具有如下可貴的品質和才能:
他急國家之難,不顧個人安危,勇于承擔重任。秦國派使臣來提出以十五城交換和氏璧,趙國朝廷上下人人都知道秦國包藏禍心,誰也不敢出使去回復秦王,唯恐辦不好不是為秦國所害,就是獲罪于趙王。但是藺相如在奉召進殿獲悉朝廷的兩難處境后,卻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相當棘手的使命,并且保證不得城則完璧歸趙,大有為公事而勇于赴難、履險如夷的氣概。
他富有智慧,見識超群,善于分析形勢,抓住問題的關鍵,作出正確的決斷。在趙王初次召見時,他就對事件洞若觀火,并且三言二語揭示了事件的要害所在。入秦后,他一再激怒秦王,但終于安然無恙,這同他對當時天下形勢的正確判斷相關,他知道趙國在實力上雖弱于秦,但戰略地位重要,朝廷上下同心同德,因此深信秦不敢輕易犯趙。明朝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曾撰《論藺相如完璧歸趙事》一文,指責他不該激怒秦王,說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這種非議是沒有根據的,完全忽視了他洞察當時列國對峙的形勢和秦王心理這一重要因素。當秦王獲悉璧已歸趙后曾說:“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我們有理由相信,藺相如是會估計到秦王有可能采取這種態度。
他遇事沉著冷靜,靈活多變。在秦國宮殿中當秦王與群臣和妃嬪傳看和氏璧的時候,藺相如冷眼觀察著形勢,發現秦王沒有以城易璧的誠意,就當機立斷,改變原先的打算,先是以巧妙的辦法要回玉璧,然后設計拖延時間,同時暗地派人把璧送回國內,最后坦然面對秦王的反應。
他英勇無畏、視死如歸,這在文章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看起來他出使秦國前就作了要犧牲的思想準備,因此后來面臨艱難情勢,他都能從容應對,毫不驚慌。他在秦宮殿中為了不讓秦國衛士奪回和氏璧,手舉此璧,正氣凜然,表示要與璧同歸于盡,迫使秦王答應齋戒五日,設九賓禮于廷。他清楚地知道在秦王接受他提出的交璧條件之后再把璧送回國內,這是戲弄秦君,其罪當誅,但他置生死于度外,堅持這種做法。在秦王殿中,他面對死亡,毫無懼色。在澠池會上,面對秦國如狼似虎的甲兵,他奮不顧身,強迫不可一世的秦王低下高傲的頭,為趙王擊缻。這種蔑視死亡的驚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征服了秦國君臣,贏得了世世代代無數人的敬仰。
他在外交斗爭場合非常善于辭令,講述己方的立場和要求時,理直氣壯,義正辭嚴,句句擲地有聲,極富雄辯,同時又言辭懇切,合情合理,尊重對方的立場和尊嚴,為他們留下退卻、回旋的余地,以至于對手難以反駁、提出不同的意見。
他心胸寬廣,顧全大局,能忍辱負重,團結同僚。后來他因功被拜為上卿,位居老臣廉頗之上,廉頗多次揚言要羞辱他,而他則盡量回避,不與廉頗爭勝,以至于他門下的賓客都覺失了臉面,想離他而去。藺相如在廉頗的挑釁面前一再忍讓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因為即使普通人也十分愛護自己的榮譽,經常有人用生命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何況一個身居高位的有功之人,怎能容忍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對自己的輕視和羞辱?但是藺相如豁達大度,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終于以自己的高尚的人格感動了廉頗,兩人和好如初。當然藺相如隱忍也是出于平日對廉頗的敬重和了解,深信他終究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翻然改悔。
司馬遷以濃墨重彩描繪藺相如這些優秀品質,意在突出藺相如身上一種崇高的精神,即以國家的榮譽和利益為重,為此他殫精竭慮,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顧及自己的榮譽和尊嚴。他在秦王殿中和澠池會上的英勇行為所閃耀的正是他的愛國精神的燦爛光輝。他巧妙而周到的應對、精彩的言辭所反映的智慧正是從他對祖國的忠貞之心激發出來的。當然,正是由于考慮到“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才會一再退讓受辱。
宋朝學者楊時曾經提出藺相如不值得為一塊玉璧而冒死犯難,朱熹弟子黃義剛則主張藺相如“以待廉之術待秦”,說藺相如“以匹夫之勇,恃區區之趙而斗強秦”,他是僥幸獲得成功。(見《朱子語類》第134卷“歷代”)清朝中期文學家梅曾亮甚至突發奇想,設想藺相如應當說服趙王把和氏璧拱手送給秦使者,甚至也不要接受秦國回贈十五城的提議(見《柏枧山房詩文集·論藺相如返璧事》)。所有這些異議都表明這些人不明白國家的榮譽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也不明白司馬遷所塑造的愛國主義典型的重大意義所在。朱熹曾經說過:“和氏璧也是趙國相傳以為寶,若當時驟然被人將去,則國勢也不振。”(《朱子語類》第134卷“歷代”)可見,朱熹的見識遠遠勝過以上數人。
清初作家李漁特別佩服藺相如感化廉頗的人格,他評論藺在廉面前的退讓,說“于此而能自屈,可謂屈人之不能者矣”,但是他進一步提出,“相如非能自屈,乃深于屈人者矣”(《李漁隨筆全集·論藺相如屈于廉頗》)。這種說法很有見地。藺相如深通使人屈服之道:對強秦,他靠趙國朝廷的團結和自己的不辭萬死的精神征服對手;對廉頗,他深知老將軍以國事為重,憑自己對國家的赤誠之心和忍辱負重的做法就能贏得對方的服膺。總之,藺相如深信愛國主義精神是戰無不勝的。
西漢中期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藺相如的事跡仍然廣為人知,受到人們的敬仰,當時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就是由于崇敬他而改名。司馬遷這篇不朽的傳記則更使藺相如的形象光耀千古,它對于培育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揮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上一篇: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原文注解與鑒賞
下一篇:司馬遷《史記·屈原賈誼列傳(節選)》原文注解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