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語上(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也;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釋〕厲王(?—前828):周厲王,周恭王的曾孫,名胡。召(shào)公:周厲王的卿士,名虎,謚號穆公。召又作邵。堪:能忍受;命:政令。衛巫:衛國的巫師。以目:用目光示意。弭(mǐ):制止,消除。障:阻塞。宣:疏通。列士:指上士、中士、下士。士是下層官員。瞽(gǔ):樂官太史。史:史官。師:少師,為三公之副,官位高于卿。箴(zhēn):規勸。瞍(sǒu):沒有瞳人的盲人。矇:有瞳人卻看不見東西的盲人。百工:猶言百官,古代官的總稱。親戚:指與天子有親屬關系的人。補察:彌補天子的過失,審察天子的施政。耆(qí)艾:老年人。這里指年高有德的老臣。修:勸誡。原:高而平坦的土地。隰(xí):低洼潮濕的土地。衍:低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阜:盛多,豐厚。胡:怎么。與:黨羽,同盟者。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地區。
(施忠連)
〔鑒賞〕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全面、深刻、有力地批判統治者鉗制百姓意見的文章,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維護人民言論自由的經典性的不朽著作。
厲王是西周后期一個臭名昭著的君王,他貪婪暴戾,重用佞臣榮夷公等人,實行山水財貨專利政策,霸占公有的山地江湖,禁止百姓采樵漁獵,斷了他們的生計。人民自然非常不滿,要譴責厲王的罪行。但是這個無道之君不僅不有所顧忌,有所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派人監視百姓的一舉一動,發現有人批評朝廷就加以殺害,一時全國籠罩于恐怖之中,人民在路上都不敢講話,只能以眼色示意。厲王志得意滿,以為人民已經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
對于厲王的倒行逆施,召公從六個方面指明了他對百姓意見的壓制絕不會得逞,也不合乎事理,從而論證了人民表達自己對政府的不滿是他們的正當權利。
第一,人民的憤怒情緒用武力來壓服,不僅不會平息,反而會更加激烈。正是出于這種想法,他把不滿的人民比為滔天的洪水,而把政府的鎮壓比為“障”,即阻塞,越是阻塞,積聚的洪水就越多,最后必定會造成“川壅而潰”的后果。在這里召公實際上表達了人民的意志不可違背、人民的力量不可戰勝的信念。
第二,召公指出政府的職能就是反映民意,傳達民情,而不是相反。他在講話中具體而詳盡地列舉了各級政府官員在搜集百姓意見、彌補中央政府施政缺失方面的職責。他提出:“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在他看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就是疏通人民不滿、意見的渠道,而周厲王鉗制民意完全違背了治國理政的基本準則。
第三,人民對國事發表自己的意見是他們的天然權利,不可剝奪。召公的看法是“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他們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說,對政事考慮成熟了就表達出來,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政府沒有任何理由加以禁止。
第四,召公從正面論述了人民是國家之本,財用之源,應當加以關心、愛護,不能加以壓迫和掠奪。在他看來,聽取百姓的意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顯然,與人民為敵,就等于自毀根本,自堵財源。
第五,人民的意見是判斷政事好壞的標準。老百姓指責統治者表明朝廷施政出了問題,所以召公說:讓百姓用嘴發表意見,國家政治的好壞才能比較出來。這樣,聽取人民的意見就成為清明政治的首要前提,正像召公所說,根據百姓的意見,“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第六,強行壓制不同意見,最終將陷入極端孤立的境地。召公警告厲王說,“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就是說還有誰會支持你呢?歷史證明了召公的預言,三年后厲王的暴虐統治在人民起義中被推翻,他被流放到彘,后來也就在那里死去。
召公這篇諫言很有邏輯性和說服力。它繼承了西周初年形成的敬德保民觀念,豐富和發展了民本思想,后世“民可載舟、民可覆舟”的思想與之一脈相承。它為后世反對專制君主壓制百姓言論的行為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三百年后鄭國子產就是根據召公所說,贊成鄭國百姓在鄉校中議論政事,甚至把發表不同政見者稱為“吾師”(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從藝術上說,這篇文章也很精彩。它的語言形象,生動,簡練,如作者對周厲王鎮壓人民的過程沒有多費筆墨加以描寫,而是抓住最能表現其后果的細節、人們敢怒而不敢言的神態,僅用“道路以目”四個字就把當時鎮壓人民的殘忍、血腥和恐怖真實地描繪出來。在此以后的數千年中這四個字就成了極富表達力、使用率很高的成語。
這篇文章在比喻的使用上也非常成功,尤其是它把譴責厲王的人民比為洪水,人們從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受到鎮壓的人民群情激憤的樣子,他們當中蘊藏的無窮力量,甚至可以想見這股力量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氣勢。當然,獨夫民賊從中也會感覺到巨大的危險和恐懼。
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明,一個成為中國歷史上壓制人民意見的暴君典型,一個則是憂國憂民、敢于直言進諫的智者的典范。此外,文章敘事詳略得當,結構完整。總之,它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篇杰作范文。
上一篇:班固《漢書·蘇武傳》原文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節選)》原文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