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吉·隆哥(Luigi Longo,1900—1980),意大利共產黨前總書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活動家,反法西斯的英雄。
隆哥于1900年出生在意大利北方亞歷山德里亞省一個叫做富濱奈蒙費拉托的村莊里。父親朱賽佩,是種植葡萄的能手,經營著規模不大的葡萄園,常年在土地上勞動。母親是個勤勞善良的家庭婦女。隆哥姐弟4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
二十世紀初葉,雖然意大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卻是個“窮人的帝國主義”。①雖然北方工業有相當發展,但廣大農村卻依然落后。大批農民破產,紛紛流入城市或到國外謀生。1907年,隆哥一家被迫遷到當時意大利工人最集中的城市——都靈,在都靈菲亞特汽車廠附近的工人居住區開設了一家小酒館。父母的收入僅夠一家糊口,但仍把隆哥送到學校讀書,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個有知識有作為的人。隆哥在校專心學習;回家盡力幫助父母招待顧客,待酒館關門才埋頭苦讀到深夜。小學畢業后,隆哥考入托瑪索中等技術學校。他聰明過人,加上勤奮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畢業時榮獲學校的最高獎章,被保送到都靈大學攻讀工程專業。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隆哥應征入伍,中斷了大學的學業。隆哥先到離前線不遠的布雷西亞集訓,后分到陸軍某部七團當特種步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被派往帕爾瑪軍校學習。回部隊后,提升為陸軍少尉。
在服兵役期間,隆哥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個對社會現實不滿的青年變成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者。隆哥一入兵營,就發現軍隊中和社會上一樣,存在著人壓迫人的現象,軍官隨意打罵、虐待士兵,士兵過著非人的生活。這激起了隆哥對資產階級反動軍隊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憎恨。當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已在意大利廣為傳誦,影響到意大利勞動者和士兵。隆哥從俄國工農兵的這一壯舉中得到了鼓舞和力量,提高了階級覺悟,看到了意大利勞動群眾的希望和未來。其間,隆哥開始接近意大利社會黨,并如饑似渴地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如《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反杜林論》、《資本論》等等。馬克思主義使這個年輕的少尉真正認識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一定勝利的客觀規律。于是,他毅然選擇了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革命道路。隆哥后來在回憶自己的這段歷史時說:“革命者不是天生的”。
1920年1月,隆哥退伍回家。同年2月他在都靈參加了意大利社會黨。1920年春,隆哥深入青年學生之中開展革命活動,并支持工人占領工廠的斗爭。不久,他被選為社會主義青年團都靈市委書記,隨后又任青年團皮埃蒙特大區區委書記。
1921年1月,在社會黨里窩那代表大會上,他同以波爾迪加、葛蘭西、陶里亞蒂為首的共產主義派一起退出社會黨,創建了意大利共產黨。1月27日,意大利社會主義青年團召開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同社會黨斷絕關系而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并改名為意大利共產主義青年團。會上,隆哥當選為團中央委員。當時,法西斯分子早已開始采取暴力行動,曾多次襲擊左翼政黨和工會的住地。針對這種情況,隆哥受黨的委派在都靈和皮埃蒙特大區組織黨的武裝分隊,以反擊法西斯的進攻。他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顯示了機智和勇敢。不久,隆哥當選為共青團全國書記,并與共青團都靈省委一位女書記苔雷薩·諾奇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名叫“自由”,出生時隆哥正在獄中。1922年3月,隆哥出席意共二大,協助黨的總書記波爾迪加起草大會文件。同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黨徒在那不勒斯集會。墨索里尼檢閱了4萬名黑衫隊員。10月28日,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向內閣和國王施加壓力。29日,國王電請墨索里尼來羅馬。翌日,墨索里尼受命組閣。上述事件發生時,隆哥正在去莫斯科的途中。他作為意大利共青團的代表,同意共主要領導人波爾迪加、葛蘭西一起出席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22歲的隆哥第一次來到莫斯科,見到了革命導師列寧。在這里,他作為意共方面代表參加了意大利共產黨和社會黨關于兩黨合并問題的談判。隆哥于年底回到意大利。
墨索里尼組閣后,意大利共產黨和共青團已處于半合法地位。隆哥作為共青團的主要負責人,積極領導青年反對法西斯的暴行,并在羅馬負責編輯《先鋒》雜志。在法西斯的殘酷鎮壓下,他決定把共青團總部遷往米蘭,出版《青年之聲》雜志,號召青年起來反對法西斯政權。1923年5月,法西斯當局以“危害國家安全”的罪名將隆哥逮捕。隆哥在獄中進行了絕食斗爭。由于證據不足,幾個月后法西斯當局不得不把他釋放。1924年,隆哥秘密前往意大利北方著手恢復當地的團組織,秘密發行革命報刊。1925年,隆哥再次被捕。他越獄成功,逃脫了虎口。1926年7月,他主持召開了意大利共青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號召把反法西斯陣線擴大到受社會黨和天主教影響的青年中去。此后,他在革命斗爭中化名“雄雞”,后來這個名字傳遍了意大利和歐洲。
1926年1月,意大利共產黨在法國里昂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隆哥當選為意共中央委員。1927——1932年,他先后在法國和瑞士從事地下斗爭,負責接應進出意大利的反法西斯戰士。1931年4月,在科隆召開的意大利共產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上,隆哥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針對意共領導機構滯留國外的情況,隆哥堅決主張應當尋求各種途徑在國內扎根,領導反法西斯斗爭,以改變流亡國外僅僅搞革命宣傳的狀況。1933年,隆哥去莫斯科任意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并當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和政治委員會委員。1934年,他回到巴黎擔任意共國外領導中心的負責人。隆哥除積極發展黨的力量外,還努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團結意大利流亡國外的進步人士和民主黨派共同進行反法西斯斗爭。同年7月,在他的推動下,意大利共產黨和意大利社會黨簽訂了反法西斯共同行動公約。公約鞏固了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實際上已經建立起來的工人階級的統一,從而為人民陣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36年8月,意共中央政治局在巴黎開會。討論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統治下黨的斗爭目標問題。會上,有人認為,鑒于工人運動仍處于低潮,共產黨的力量薄弱,意共當前的目標不應是“打倒法西斯”,而是“在法西斯制度下爭取民主自由”。隆哥等人反對這種觀點,主張黨要在國內發動群眾,提出打倒法西斯政權的口號,為在意大利“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目標而奮斗”。隆哥說,“如果我們明確地提出這一目標,我們就能大大地豐富我們的政治路線。”最后,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隆哥等人的主張,決定把工作重點移到國內,發動群眾開展反法西斯斗爭。
1936年7月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以佛朗哥為首的西班牙反動勢力向西班牙人民和新生的共和國發動瘋狂進攻,全世界愛好和平與主持正義的人民,都積極支持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斗爭,根據各國共產黨的倡議而建立的35,000人的國際縱隊立即開赴前線,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戰。隆哥是首批到達西班牙前線的共產主義戰士之一。開始,他任國際縱隊第12縱隊政委。戰斗中,他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左臂受傷仍不下火線,堅持指揮戰斗。1936年12月,他被任命為國際縱隊的監察長。他親自參與和指揮過保衛西班牙共和國的歷次重大戰役,積累了領導軍事斗爭和在軍隊中進行政治工作的豐富經驗,為他后來領導意大利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打下良好的基礎。隆哥寫的《國際縱隊在西班牙》和《受苦受難的人民》兩部著作,忠實地描繪了西班牙人民和國際無產階級同法西斯斗爭的這段可歌可泣的歷程。
西班牙戰爭結束后,隆哥于1939年前往法國。他在巴黎積極開展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工作,把流亡在法國的意大利反法西斯民主人士組織起來,建立了“意大利人民聯盟”,并當選為該聯盟主席。1939年8月底,隆哥被法國當局逮捕,先后被關押在巴黎和馬賽的集中營里。1941年底,德國在法國的傀儡政權——貝當政府,把隆哥引渡給意大利法西斯政府。隨后,隆哥被判處5年徒刑,流放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
1943年3月,米蘭、都靈、熱那亞等地的工人舉行大罷工,矛頭指向法西斯政權。7月10日,英美聯軍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意大利法西斯政權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7月25日,統治階級營壘中發生內訌,墨索里尼被迫下臺,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權土崩瓦解。新成立的巴多里奧政府開始同盟軍談判,宣布結束法西斯統治,解散法西斯黨,釋放政治犯。8月,隆哥獲釋,由流放地回到羅馬。他同黨接上關系后,立即著手組織民族解放委員會。當時德軍已占領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并在德占區扶持墨索里尼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根據黨的指示,隆哥9月3日發表了致意大利政府和各反法西斯政黨的《緊急備忘錄》,強調必須立即開展武裝斗爭來反對德國占領軍和法西斯,組織游擊隊,要求政府軍和游擊隊密切合作,以達到徹底消滅法西斯和解放祖國的目的。9月8日,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德軍進攻羅馬。意大利國王和巴多里奧政府倉皇逃走,以隆哥為首的共產黨人和其他愛國者英勇地進行了羅馬保衛戰。羅馬失陷后,隆哥秘密前往米蘭。他除負責意大利北部地區黨組織的重建工作外,還大力組織和發動群眾開展反對德寇和法西斯的武裝斗爭。10月,隆哥創建了一支以共產黨人為骨干的武裝力量——加里波第縱隊,并任該縱隊司令員。加里波第縱隊采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打擊敵人,粉碎了德軍和法西斯的一次次圍剿。加里波第縱隊在炮火中由小到大,到1945年初已發展成為一支有20多萬人的正規部隊。4月,加里波第縱隊和其他反法西斯武裝力量聯合發起總攻,從德軍手里解放了米蘭、都靈等重要城市和大片的國土,活捉并處決了臭名昭著的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5月,意大利人民進行的這場轟轟烈烈的人民戰爭終于勝利結束了。隆哥為總結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經驗,寫下了《民族解放戰爭時期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民族起義的道路》等名篇。
1945年底,意共召開五大,制定黨在新時期的綱領和奮斗目標。意共由于勝利地領導了反法西斯戰爭而擴大了影響,此時已擁有170萬黨員,成為全國第一大黨。會上,陶里亞蒂當選為總書記,隆哥為副總書記。從戰后到五十年代中期,隆哥成為意大利著名的群眾領袖之一。他在意共中央分管群眾工作,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意共影響下的總工會會員由1945年的幾十萬人增加到1959年的490多萬人,民組織、青年組織和婦女團體也有很大的發展。1956年意共召開八大,陶里亞蒂代表中央作了政治報告,大會通過關于“民主地走向社會主義的意大利道路”戰略。隆哥代表中央作了修改黨章的報告,明確指出,為實現八大的政治路線,必須“革新和加強黨”,使意共成為一個“有戰斗力的、政治上生氣勃勃的、富有首創精神的黨”,強調“革新并不意味著放棄原則和共產黨人的工作方法”,否則黨就會“喪失領導工人階級進行斗爭并贏得勝利的能力。”
1964年陶里亞蒂病逝后,隆哥接任意共總書記職務。在任總書記期間,他忠實地執行并進一步發展了意共的對內對外路線。1968年蘇軍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發生后,他發表聲明予以譴責,強烈要求蘇聯尊重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完整和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原則。在8月27日的意共中央全會上,隆哥說:“我們對蘇聯和華沙條約國家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嚴肅地表示自己的異議,并予以譴責。”1969年2月,意共召開十二大。隆哥在政治報告中重申了上述立場,并拒絕“領導黨”和“領導國”的理論。關于國內政策,隆哥強調:“今天,社會主義在意大利已被提上日程……如果不對意大利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就不能完全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但我們也知道,如果不按照葛蘭西所說那樣去建立一個能孤立壟斷資本和最反動、最落后的勢力,并能把出于本身的利益而反對壟斷資本的所有力量團結在工人階級周圍的新的權力集團,這種改造是不可能進行的。因此,民主斗爭和社會主義斗爭的這種聯系乃是我們的政策——走向社會主義的意大利道路——的核心。”大會選舉隆哥為黨的總書記,貝林格為副總書記。
1972年3月,意共十三大選舉隆哥為黨的主席,貝林格為黨的總書記。隆哥熱情支持比他年輕的同志擔任黨的主要領導。隆哥在一次群眾集會上說:“今天貝林格同志是適應當前形勢需要的我們黨的領袖。是我本人建議選舉他為總書記的,因為我們黨的領導需要新老交替。”隆哥為黨的事業積勞成疾。經治療無效,于1980年10月16日逝世。
上一篇:阿齊克韋
下一篇:雷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