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寄題沙溪寶錫院》原文與賞析
為愛江西景物嘉,閑身長置在煙霞。
青林霜日換楓葉,白水秋風吹稻花。
釀酒烹雞留醉客,鳴機織杼遍山家。
野僧獨得無生樂,終日焚香坐結跏。
沙溪寶錫院,寺院名,故址即今之“西陽宮”,位于江西永豐縣城南140里的歐陽修故里沙溪鎮南。本詩作于宋嘉祐五年(1060),作者時年54歲。在歐陽修54年的生活歷程中,可以說是歷盡坎坷,他自幼家貧而孤,入仕后又幾次被貶,他才高氣盛,正義感很強,但在官場中卻多次受人誣陷排擠,屢遭挫折。所以他在晚年時,一方面憂國憂民,另一方面卻又畏讒畏罪,這種矛盾的心理使他身在官場而心卻向往著自然。本詩所反映的正是作者的這種心情。
“為愛江西景物嘉,閑身長置在煙霞。”作者寫這首詩時是他在政治上比較得意的時候,他剛剛撰成《新唐書》獻給皇帝,皇帝非常欣賞,和太后一起接見了他,并加官進爵以示褒獎。但作者想到的不是乘時馳騁,飛黃騰達,而是想為了欣賞家鄉的如畫風光,動了永遠歸隱,不再出山的念頭。酷愛山水,酷愛自然,對作者來說是由來已久的。早在15年之前他就這樣寫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由此可見自然山水是何等的令他陶醉,那么在這里他想“閑身長置在煙霞”就不足為奇了,而且他最后又是終于致仕歸隱,可見其態度是認真的,并非是隨便說說而已。
“青林霜日換楓葉,白水秋風吹稻花。”作者這兩句寫的是江南水鄉秋天的景色:這邊是過霜之后的楓葉火樣紅,“霜葉紅于二月花”,那邊稻花飄香,河水澄明如鏡。從這里似乎傳來了令人陶醉的豐收氣味。“民以食為天”,只要收成好,年景佳,這里的世界就充滿了歡樂。所以,作者才接著寫道:
釀酒烹雞留醉客,鳴機織杼遍山家。豐收之后,有了糧食,淳樸善良的村民為了還鄉的醉翁不惜一切,釀出最好的酒,殺了下蛋的雞,而且既醉之后,便留下住宿,這是白天的事情。到了晚間,醉翁醒來,信步而出,聽到的是從家家戶戶傳來的有節奏的織機織布之聲。所有這一切,似乎能給讀者一個畫外音: 這里的景色是天下最美的景色,這里的人民又是天下最淳樸善良,最勤勞勇敢的人民。
“野僧獨得無生樂,終日焚香坐結跏。”在本詩的結尾之處,作者寫了一位和尚,他不是德高望重、有學問有修養的大師長老,而是一個山野村僧,況且是獨自一人,但對信仰卻異常的堅定不移,達到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無生之境,每天虔誠的修禪打坐。可見在這里自然環境的熏陶之下,在這里善良人民的感染之下,就連野僧也是何等的堅貞,何等的自信!作者實際上又在暗示,他要 “閑身長置在煙霞”就是因為他喜歡這里的一切。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寄閱世道人侯和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尋陸鴻漸不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