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住西湖白云禪院作此》原文與賞析
蘇曼殊
白云深處擁雷峰,幾樹寒梅帶雪紅。
齋罷垂垂渾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鐘。
蘇曼殊于1903年秋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迫輟學,由日本回國后,依然報國無門,生活無著,憤而出家為僧,以或僧或俗身分四處漫游,以教書和賣文糊口。1905年秋首次游覽杭州西湖,以和尚身分住在白云庵 (即白云禪院),這首詩即作于該寺。由于作者四處碰壁,生活困頓,致使其思想相當消沉。
此詩總共四句,首句中的“雷峰”,它是既指雷峰山,又指雷峰山上的雷峰塔,同時還隱寓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雷峰塔系吳越王錢俶為王妃黃氏所建,故又名黃氏塔。塔高七級,塔身赭色,飛檐高翹,窗戶洞開。每當夕陽西照,塔身反射金光,與山色輝映,別具風韻,故稱 “雷峰夕照”。宋代尹廷高有詩描繪曰:“煙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雷峰塔直至1924年方倒塌,1905年蘇曼殊所住白云庵即在塔下,尚能飽賞 “雷峰夕照”。全句 “白云深處擁雷峰”,其意境似比高詩 “湖光山色淡溟蒙”更美: 在白云籠罩之下,赭塔因夕陽照耀而金光四射,或隱或現,迷離幽深。第二句 “幾樹寒梅帶雪紅”,似為想象之景,此詩作于秋天,當時的西湖不可能有雪境,梅花也不可能開放。大概作者以為這是西湖美景的不足,因而用想象加以補充。這也充分反映了蘇曼殊不拘陳規,任性所為的浪漫氣質。第四句 “庵前潭影落疏鐘”,更描寫了西湖十景中的兩個景致: “潭影” 即 “三潭印月” 之簡稱,“疏鐘” 即 “南屏晚鐘”之簡稱。三潭印月塔建于西湖小瀛州上,初為宋代蘇軾所建,后毀。明天啟元年 (1621) 補建石塔。相傳此處湖中有三個深潭,故名“三潭印月”。南屏晚鐘亭建于唐代,位置在西湖南岸的凈慈寺前,寺內原有銅鐘,明洪武十一年 (1378) 重鑄大鐘一口,每當暮色蒼茫,寺鐘長鳴,山谷回應,為幽靜的西湖增添了勃勃生氣。蘇曼殊的這句詩既將西湖兩景濃縮在七字之中,又借以點明了時間——傍晚,可謂高度概括。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由于蘇曼殊精通繪畫,因而能以畫家的眼光去觀察取景,以繪畫的手法加以描寫,以致詩中有畫,甚至詩即為畫。其中最突出的有兩點。其一是不用典故,不加渲染,純用白描手法,猶如畫家的速寫,又像攝影師的照相。其二是盡量突出色彩和聲音的對比,如白云與赭塔、白雪與紅梅、入定與鐘聲,從而構成了一個淡雅而不灰暗、幽靜而不沉悶的意境。
第三句實為全詩的靈魂,其他三句寫景詩不過是這一句的陪襯和烘托。作者極力描繪西湖之美,固有贊美山水之意,但主旨在于宣揚出世之樂,既曲折地批評了苦行僧的生活,又間接地譴責了塵世中的紛爭和黑暗。它實際上表現了蘇曼殊的特殊性格和生活理想: 既沒有足夠的勇氣在塵世生活的漩渦中拼搏,又沒有足夠的決心獻身于佛教,而是幻想尋找一塊世外桃源式的樂土。這一點可以從小說 《天涯紅淚記》等作品中找到旁證。因此該詩的主要價值在于,它說明蘇曼殊既不是一個始終堅定不移的革命勇士,也不是一個自甘苦修的佛教信徒,卻是一個天才的優秀詩人。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代升天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佛影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