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我在南方冒著赤日炎炎,
或在陽光無力融化冰雪之處,
或在陽光和煦的溫暖國土,
不論與狂人為伍或在哲人之間,
不論我身份是高貴或是低賤,
不論是長夜漫漫或白晝短促,
不論是晴空如洗或烏云密布,
不論是年華正茂或雙鬢斑斑;
不論我在人間、地獄或天堂,
在滔滔洪水中,或在高山深谷,
不論患病或健康,快樂或憂傷,
不論住在何處,自由或為奴,
我永屬于她;哪怕我的希望
永成泡影,這念頭已令我滿足。
(飛白譯)
【賞析】
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詩歌藝術(shù)成就的最初代表。文藝復興最初興起于意大利,意大利這時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13世紀末、14世紀初,意大利出現(xiàn)了三位文學大師: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人們稱為佛羅倫薩文化的“三桂冠”。但是,在但丁的詩篇中,神學的威力占主導地位,所以仍被人稱為是新舊過渡時期的詩人,而彼特拉克的抒情詩的主旋律則是千姿百態(tài)、變化多端的感情世界。他擅長描寫內(nèi)心世界的微妙變化,擅長于表達愛情的歡樂與悲哀,表現(xiàn)出了人文主義者的人生觀,并首先在作品中大膽提出了“人學”與“神學”的對立,因而被人稱為“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和“意大利詩歌之父”。
在文學史上,他以優(yōu)美、秀逸的抒情詩著稱于世,他的詩作大多以自己豐富、敏感的思想和多愁善感的內(nèi)心世界作為題材,而他一生中,對他抒情詩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的,是他對勞拉的愛情。他在1327年(23歲)時在阿維尼翁一座教堂內(nèi)與勞拉初次相逢,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從此,這一愛情成了詩人精神的支柱、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動力,但這一愛情故事與但丁的《新生》相似,結(jié)局悲慘,勞拉也與他人結(jié)婚了,而且,在他與勞拉相識21年后,勞拉也早死了(1348)。勞拉是在席卷整個歐洲的大瘟疫中離開人世的。彼特拉克得知這一消息后,悲痛欲絕,從此四處漂泊,長期流浪,無一固定住處,最后死于異地。
《愛的忠誠》出自彼特拉克的《歌集》。這是一部獻給所戀女子勞拉的抒情詩集,是他一生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歌集》由“圣母勞拉之生”和“圣母勞拉之死”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描寫詩人熱戀的感受以及有血有肉的愛情給他帶來的歡樂和痛苦;第二部分宣泄了失戀的痛苦,并描繪了勞拉充滿柔情地撫慰詩人的夢境。《歌集》共收十四行詩三百多首,用的是“彼特拉克詩體”。
“彼特拉克詩體”是一種十四行詩體。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詩體,從此之后,便一直經(jīng)久不衰。在結(jié)構(gòu)上“彼得拉克詩體”是4433結(jié)構(gòu),前8行展現(xiàn)主題或提出疑問,后6行是解決問題或作出結(jié)論。前8行韻式為abba,abba,后6行韻式為cde,cde, 或cde,dcd,或ccd,eed等。總之,富有變化,韻腳錯落有致,聽起來不單調(diào),長度也適中,所以風行數(shù)百年。
這首題為《愛的忠誠》的十四行詩中,前面的12行是通過一系列的排比句,構(gòu)成各種假定的條件,襯托核心話語“我永屬于她”(Hers will I be)。而令人感動的“愛的忠誠”便是通過12行中的假定來體現(xiàn)的。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場所,無論自己是什么樣的身份,無論生活發(fā)生什么樣的變遷,無論身體處于什么樣的狀況,無論自己處于什么樣的情緒,抒情主人公只有一個念頭:“我永屬于她。”而且,僅僅這個念頭,就感到無比幸福,心滿意足。聯(lián)想到彼特拉克對勞拉的癡情的愛戀,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一愛情成了詩人精神的支柱、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動力,因為這一愛情的追求的過程,本身就是美,心靈在其中得以升華和凈化,無須在乎結(jié)果是否徒勞和無望了。
(吳笛)
上一篇:《愛的征兆·彼特拉克》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愛的火焰·塞蒂納》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