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詩詞·后夜聞佛法僧鳥》原文與賞析
空 海
閑林獨坐草堂曉,三寶之聲聞一鳥。
一鳥有聲人有心,聲心云水俱了了。
《后夜聞佛法僧鳥》絕無咀嚼英華、厭飫膏之綺美,卻獨具淡中求真、含蓄蘊藉之深永。
本詩作者為日本僧人空海 (774—835),即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蘸J藲q入京都大學明經科,研修中國哲學,后漸對此感到不滿足,開始移趣佛教。退學之后專意修煉,游歷名山大川。20歲時出家。24歲著書《三教指歸》,比較儒、道、釋三教優劣,他認為孔的儒教是俗塵之微風,老子的道教是神仙之小術,而唯有釋迦牟尼的佛教卓然超絕。804年他曾隨遺唐使入唐求法,在長安遍訪大寺,在青龍寺拜惠果為師,得傳真言密教。先后在和泉槙尾寺、高雄山寺傳授密教,并在都城北部山林中建金剛峰寺,823年天皇詔賜東寺給空海,作為傳授真言宗的永久道觀,賜名“救王護國寺”。晚年隱居高野山,著有經書多種。
空海的真言宗創立的根底在印度和中國的密教。主張 “三密成佛”,即手照法則結印契 (身密)、口誦真言陀羅尼 (意密)、悟心、佛、眾生三平等 (意密),若成此三密,可即身成佛; 認為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周遍一切法界,造作出一切的有情與非有情,這六個字稱為 “六大”。因而佛是六大,鬼也是六大,天地也是六大,人也是六大。雖然法界無限,但皆為六大所造。換言之,心即色,色即心,智即理,理即智,我身他身,皆涉佛身,凡圣不二,眾生即佛。這里的心,指的是無形的精神作用; 色指的是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真言宗在日本平安(794—1184)初期盛極一時就是真言宗的教義與主張形成了 《后夜聞佛法僧鳥》一詩的思想框架。
詩的大意是: 天近拂曉,法師于山林深寺的草堂中獨自打坐修煉。此時,心中滿是佛、法、僧三寶。佛,指真理的發現者釋迦牟尼; 法,是宇宙中通一切的真理; 僧,是指奉行真理、傳授佛教教義的僧眾。忽然,于“三寶”之外聽到了一聲鳥鳴。聲,在佛教中被認為是色、聲、香、味、觸 “五塵”之一,是地、水、火、風 “四大種”所造,能污染真理。這鳥聲看來是成了僧人潛心修煉的干擾。 接下去, 大師追根尋底緩緩道來: 鳥的確是有聲音發出的,然而人卻有著萬法之本的內心精神。一心分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 “末那識” 是意識所依據的根本,常恒思量是煩惱的根本; “阿賴耶識”即藏識,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惡種子。這樣看來,鳥聲,只訴諸人的耳朵; 人心卻包羅萬法。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自身心靈中下功夫,些許的微塵干擾是不會阻礙成就佛道的。最后一句以了悟做結。原來、鳥聲、人心、行云、流水,這些由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有形無形的萬物,如果用 “了因”去分析,也就是用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便如燈照物,了了可見,“六大無礙”,“萬物皆空”,“即事而真”罷了。
這首近體七絕是空海大師于弘仁七年(816) 在高野山開山講法時所作,收于他的《性靈集》中。詩,始以清靜馨香之境引讀者步入,終以后破天驚之悟令僧俗心折。
空海大師生活的平安初期,中國文化在日本的長期積集,開始結出累累碩果。唐代的近體詩也在日本漸興。正如中島健藏說過的:“唐詩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自己國家的古典?!敝袊诺湓姼柚械膶庫o、抒情、禪境,自然會與佛教思想一同契合于日本的文學與宗教。試看王維的詩句:“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坦然寂靜”,“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這“色空無礙,不物物也”,“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的悟境,與空海大師詩中悟境,一設同出,由即感入詠,卻簡洗有深意。桑塔耶那說:“最偉大的詩人都是哲思的?!边@一點空海大師當之無愧,同時,他又是善以詩講法的哲人。詩人、哲人聚于空海一身,他在詩中的想象力,不在于馳騁飛翔,而在于靜寂的滲透;不在于放浪的華麗,而在于壓縮性的古雅。借佛家三寶“佛、法、僧”與俗塵之鳥聲為象,寓超超神明、返返冥無之意?!安恢蛔?,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是有真宰之沉浮”這種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審美追求,于海外僧人的詩中得到了如此鮮明的體現,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奇跡。
空海尚有《文鏡秘府論》六卷傳世,文中詳論了詩文修詞法;精研平仄及對偶,給作律詩的人們以法集;文中“八病說”本于沈約而更加推闡。因而,盡管他所寫詩作不豐,但以少忌多,“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這一首《后夜聞佛法僧鳥》即可代表。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敘加的古井》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雜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