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40—
【介紹】:
小說家、劇作家、著名當代實驗小說理論家,出生于法國,父母親都是埃及猶太人,1945年至1956年在開羅上學,后就讀于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他著名的文藝理論著作《世界和書本:現代小說研究》(The World and the Book:A Study of Modern Fiction)對戰后新崛起的現代派小說家的創作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方法上的疏理,為許多實驗小說的存在合理性進行辯護。作者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本著作告誡人們在閱讀形式大膽前衛的非傳統小說時要擺脫習慣思維模式的束縛。但富有爭議的是,他對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創作方式進行大肆發難,認為小說創作應該致力于藝術的重組現實世界而不是單純的模仿。他創作的另一本理論著作《現代主義的教訓》(The Lessons of Modernism)更是驚世駭俗地公然宣稱現代藝術的本質就應該是“反藝術”,要求讀者改變被動欣賞的習慣而共同參與文本的創造。盡管褒貶不一,他大膽的文學觀念在評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夏希波維希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家,他用自己的小說創作來實踐他的文學理論,在創作中堅持貫徹自己主張的反傳統的手段觀察和表現生活,無所顧忌地運用含糊破碎的語言,斷裂沒有中心線索的敘述方式等反現實主義的技巧。他的第一部小說是1968年出版的《清單》(The Inventory)。1975年創作的小說《現在》(The Present)影響較大。作者運用多視角的輪回敘述表現了一對夫妻和一個寄居者之間糾纏不清的三角戀情。其他重要的小說還有《移民》(Migrations,1977)、《我們呼吸的空氣》(The Air We Breathe,1981)、《逆光照片:仿比爾·波那德的三聯面》(Contre-Jour:A Triptych after Pierre Bonnard,1986)、《大玻璃》(The Big Glass,1991)、《在旅館的花園里》(In a Hotel Garden,1993)、《莫帕》(Moo Pak,1994)、《哥德堡變奏曲》(Goldberg:Variations,2002)等。這些小說都沒有傳統的敘述結構,過于試驗的寫作手法常常使一般讀者退避三舍。此外,夏希波維希還創作了不少劇作,如《弗雷澤夫人的夢》(Dreams of Mrs Fraser,1972)、《垂死的維吉爾》(Vergil Dying,1978)、《一瞬間》(A Moment,1979)等。
上一篇:《基德,托馬斯》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夏弗,彼得》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