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7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亞歷山大·扎爾赫依 編劇:米哈依爾·巴巴瓦(根據葉夫蓋尼·沃羅比約夫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符拉基米爾·莫納霍夫主要演員:尼古拉·雷布尼柯夫(飾巴謝奇尼克) 茵娜·瑪卡洛娃(飾卡嘉)
本片獲1957年卡羅維伐利國際電影節大獎,莫斯科世界青年與大學生聯歡節金質獎
【劇情簡介】
50年代中期,正是蘇聯全國開展大規模工業建設的年代。
新建成的第四座高爐正式投產了。第一道鐵水從“出鐵口”里流出來,它越流越寬,火一樣的鐵流沿著澆鑄場的澆鑄坑流入盛鐵桶里翻滾著,人群沸騰了。這里的任務已經勝利完成。這批建造高爐的小伙子們像候鳥一樣,又踏上征途,前往新建筑工地——德涅彼得羅夫斯克的石城鋼鐵公司接受新任務去了。
在這批建筑工人當中,最出色、最顯眼的小伙子便是安裝小隊長巴謝奇尼克。他身手矯健,性格爽朗,說話風趣,總是不停地開玩笑。他的外表也與眾不同,額頭上留著一綹引人注目的卷發,舉止瀟灑,頗受青年女工的青睞。
這批建筑安裝工的到來給石城建筑工地增添了新生力量,也吸引了那些原有的電焊女工的注意。卡嘉是這批女工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她文化水平不高,但干起活來潑辣麻利。她心地善良,但說話尖刻,許多男工人都不敢招惹她。巴謝奇尼克和卡嘉邂逅相識,彼此都對對方產生了好感,但一開始,兩人總是相互調侃,不斷開玩笑。
一次,卡嘉看見巴謝奇尼克從高爐頂端的腳手架上,雙手抓著下垂的繩子,兩腳盤緊急速滑下來時,她簡直驚呆了。巴謝奇尼克由于違反安全規則受到了批評,但他的勇敢卻使卡嘉產生了敬意。卡嘉自己也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她敢于在腳手架上跳舞,這也使巴謝奇尼克對她另眼相看。
兩人的接觸多了起來,但兩人都不拘小節,口沒遮攔,彼此又常發生沖突。一次,巴謝奇尼克約卡嘉看馬戲,卡嘉很高興,著意打扮了一番,誰知巴謝奇尼克卻說她的打扮像斑馬,這使卡嘉大為惱火,立即和他翻了臉。
在安裝工地上,在緊張的工作后面,為個人的幸福而煩惱的還不只是巴謝奇尼克和卡嘉兩人。
青年工程師捷良賓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思想保守,為人自私。他對工作既追求虛名又不愿承擔責任。他有一個性格溫柔、心地善良的妻子瑪莎。瑪莎處處順從丈夫,為他甘愿放棄了原來的工作。但是,她卻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關心。她的內心感到十分苦悶。
中年工程師達克麻闊夫是轉業軍人。他擔任安裝隊長十分認真負責。他勇于進取,善于傾聽工人們的建議,又敢于冒風險,能夠承擔責任。但是,他的家庭生活卻很不順利,妻子離他而去。他將全部身心投入了工作。
有一天,瑪莎來到工地上。她想體驗一下熱火朝天的氣氛。當時正是午休時間,達克麻闊夫陪她上了腳手架(這是她丈夫捷良賓絕對不會去做的)。站在高空,望著宏偉壯麗的工地全景和遠處大自然的景象,瑪莎感到自己像是掙脫了家庭的狹窄天地。她聽著達克麻闊夫興奮地描繪著工地的前景,感到他和自己的丈夫是那樣不同。從這一天起,瑪莎覺得自己似乎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生活的道路了。
石城鋼鐵公司安裝工地任務非常緊迫,但這個季節天氣多變,不是刮風就是下雨,這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
有一次,一批高空作業工人正在高爐的腳手架上進行著電焊,到處發出陣陣火花。但突然間刮起了大風,吊在空中的爐圈被風吹得搖晃起來,眼看就要掛住纜繩了。這時巴謝奇尼克一把抓住繩索,往上爬去,他一直爬到構件掛住的地方,然后把打好的套索拋過去,把即將脫榫的零件往身邊拉,從而避免了一場事故。等到巴謝奇尼克順著繩索滑下來,跳到了小腳手架上時,為他捏著一把汗的工人們才松了一口氣。巴謝奇尼克這種為工作不惜獻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卡嘉的心。
現在工地上碰到的最大問題是安裝進度。由于雨不停地下著,給安裝工程造成很大困難。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工程師和工人們共同獻計獻策。達克麻闊夫提議:加大構件,并且先在地面上焊好。巴謝奇尼克提議:用兩架起重機同時吊起兩個大構件,代替原來的五個小構件。他們周密地制定了可行方案。當他們把這個建議告訴工程師捷良賓時,他雖然承認這個方案有獨創之處,也具有技術根據,如果能實施成功,確實可以節省五六天時間,但是,他卻不愿為此負責,他表示不能正式批準這個方案,因為這種做法違反總局規定的安裝規程。他決定離開幾天去總局,工地上的事則讓達克麻闊夫他們決定,這樣可以給自己留個“后手”。
就在捷良賓離開工地這幾天中,達克麻闊夫、巴謝奇尼克和工人們決定一試。他們在夜間開始動手。照明燈全部打開,工地上燈火通明。在達克麻闊夫的指揮下,兩架起重機開始把擺在高爐下的加大構件緩緩地往上吊。構件終于到達預定高度,但此時天氣突然和預報相反,變得狂風大作起來,腳手架上風聲呼嘯著,大風擊打著構件。巨大的鋼身被風吹得在空中不停地晃動,系著構件的一根鋼索啪地一聲折斷了,工人們急忙把另一根粗鋼纜朝著他們頭頂上搖晃的構件拋去,此刻巴謝奇尼克趁構件搖晃到自己身邊的一剎那跳了上去。工人伙伴們目瞪口呆地仰望著。巴謝奇尼克緊貼著構件四周在爬行,他終于找到一個適當的地方將鋼索拴緊,然后將鋼索的另一端拋了下去,站在地面上的工人們緊緊抓住了它。當構件再次晃到和高爐最高一層腳手架平行時,巴謝奇尼克立即跳了過來。人們緊緊地擁抱著他。龐大的構件終于落到應放的位置上。
工地上響起了如雷般地烏啦歡呼聲。但巴謝奇尼克認為還有一件事要做:他一定要把小紅旗插到高爐的頂端。他手握著小紅旗往構件上爬,由于雨不停地下著,他腳下一滑,不幸摔了下來。大家立即把他送往醫院,卡嘉此時不顧一切地跑到醫院中去,她再也無力掩飾自己的情感了。
捷良賓返回了工地,他對安裝工程極為不滿,他把巴謝奇尼克的摔傷視為安裝過程中的事故,把責任完全推到達克麻闊夫身上,他四處收集對達克麻闊夫不利的材料,甚至想從摔傷的巴謝奇尼克身上弄點“油水”,不料卻被巴謝奇尼克痛斥了一頓。
在醫院里,卡嘉終于和巴謝奇尼克相互傾訴了心曲。其實,他們兩人有著一樣的童年。他們都在衛國戰爭期間成了孤兒,后來在國家的培育下成為熟練的工人。相似的經歷使兩人加深了理解,什么都不能使他們分開了。
石城鋼鐵公司的新建高爐投產了。安裝工人又要開赴一個新的建設工地。纏著繃帶的巴謝奇尼克前來送行。當傷口痊愈后,他就會重新加入戰友的隊伍。
前來送行的還有瑪莎。她是來送別達克麻闊夫的。巴謝奇尼克摔傷后,丈夫捷良賓的行為使瑪莎下定決心走另外一條路。她相信,再過不久,她就會追隨達克麻闊夫而去。
【鑒賞】
本片是一部典型的“工人的”影片。它表現的是產業工人的生活和工作,表現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工業建設。影片雖然表現了工人的個人生活、愛情、友誼等,但影片最主要的內容卻是勞動。高爐安裝過程占據了影片很大篇幅,但這并沒有使影片顯得枯燥,或使影片看來像是紀錄片。相反,影片中勞動的場面是最激動人心的場面:無論是影片開頭的滾滾鐵水,還是后來安裝工人們在高高的腳手架上聚精會神地工作;無論是巨人般的高爐構件的緩緩吊起,還是狂風大作時工人們拼力固定住纜繩的努力。特別是最后那場戲:深夜照明燈大開,一起照射著腳手架,兩個龐大的鋼鐵構件冉冉上升,但在狂風大作中構件突然搖晃起來,這時,主人公猛地跳上去把鋼索拴緊,使構件固定住……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會使觀眾看得屏息靜氣,同時也會使觀眾感受到編導對影片所傾注的激情。確實,影片充分顯示了編導滿懷激情地歌頌勞動、歌頌工人階級的愿望。這是一部豪情洋溢的影片,它給觀眾帶來振奮的心情,使觀眾體會到生活的積極意義。
當然,影片當年之所以獲得蘇聯廣大觀眾的喜愛,還在于影片塑造了幾個性格鮮明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巴謝奇尼克、卡嘉、達克麻闊夫、瑪莎,他們都是正面主人公,他們又都是普通人。他們沒有一個被當作英雄來頌揚,但他們卻實在可以被稱為時代主人公。特別是巴謝奇尼克和卡嘉這兩個人物,是50年代蘇聯電影創作在探索正面主人公形象塑造方面成功的嘗試。觀眾能感受到,對于這樣的工人來說,勞動已成為自覺的行動。不管他們身上有什么小毛病(如巴謝奇尼克有時顯得吊兒郎當,卡嘉的舉止有些俗氣),但他們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卻已浸透了全身心。巴謝奇尼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可能會掉下來的構件時,他絲毫沒有把它看作是英雄壯舉,而認為是自己應該去做和必然會做的事。他不會把它牢記在心,而是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對于這些主人公的性格舉止,觀眾可以接受或不接受,但觀眾會從心底承認,他們是有覺悟的工人,他們是先進工人階級的一員。編導竭力避免把主人公塑造成十全十美的人物。但主人公性格上的微疵并不能遮掩住人物形象的光彩。相反,男女主人公的獨特性格,不僅使人物形象更為生動,而且也成為兩人之間愛情發生和發展的催化劑。
人物形象的光彩,是和演員成功的表演分不開的。雷布尼柯夫扮演的巴謝奇尼克,可說是演員在其處女作《濱河街的春天》(1956)中塑造的工人形象(薩夫欽柯)和第二部影片《不稱心的女婿》(1956)中塑造的農民形象(拖拉機手費多爾)的深化。雷布尼柯夫塑造的這三個形象都是勞動者,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開朗、純樸,具有正義感。但是,如果說,在前兩個人物形象中,觀眾還能感受到表演上的稚嫩的話,那么,巴謝奇尼克的形象則顯示了演員表演上的成熟。觀眾感受到,巴謝奇尼克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他能頂住任何壓力,為自己的生活目標而奮斗。雷布尼柯夫 (1930~1991) 自1954年在電影學院畢業后登上銀幕以來,塑造了一系列社會主義時代普通勞動者形象(除前面提到的以外,還有伐木工、礦工、煉鋼工,以及軍人、探險者等)。他的表演,組成了蘇聯銀幕上勞動者形象的系列,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評論界的推崇。他的表演證明,銀幕上社會主義時代的勞動者形象——正面主人公,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有深度、有吸引力的,可以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成為他們的志同道合者和親密的朋友。雷布尼柯夫在這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具有重要的意義。
瑪卡洛娃在塑造卡嘉形象中的表演也是有光彩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特點和演員的氣質有接近的一面,因而表演起來得心應手。茵娜·瑪卡洛娃生于1926年,她也以塑造現代主人公形象見長。從她的處女作《青年近衛軍》(1948)中的柳芭開始,她塑造的一系列女青年形象,都體現出樂觀主義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她扮演的許多人物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仍讓觀眾喜愛(《高空》中的卡嘉就是明顯的例子),這與演員在表演中善于掌握分寸感密切相關,這也說明了演員的表演才能和功力。
影片的風格也具有鮮明的特色。導演扎爾赫依(1908~1997)在此之前的名作,如《波羅的海代表》、《政府委員》(均與赫依賈茨合作)等,都是風格凝重、敘事嚴謹的作品,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而《高空》的特點是格調明快。雖然整部影片在反映生活真實,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也遵循現實主義方法,但它卻顯示出明顯的理想因素,主人公的奮斗是和遠大目標結合在一起,因而帶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影片主人公性格中的喜劇性,使這種色彩更為突出,當然,影片并沒有掩蓋生活的矛盾。捷良賓這個人物的出現,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生活的復雜性,雖然這方面的表現不夠深刻。
本片的攝影是影片重要成就之一。那些激動人心的勞動場面都浸透著攝影師的心血。在蘇聯電影史上,把大工業生產的場面拍攝得如此具有吸引力,還是不多見的。影片名為《高空》,它歌頌的是高空中(腳手架上)的勞動者。在這里,攝影鏡頭所造成的感染力,是用其他藝術手段很難達到的。
本片除在卡羅維伐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外,1957年還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青年與大學生聯歡節上獲得金質獎。
上一篇:《馬太伊案件》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鬼車魅影》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