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4/1986 彩色片 155分鐘
蘇聯格魯吉亞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堅·阿布拉澤 編劇:尼·扎涅里澤 堅·阿布拉澤 拉·克維謝拉瓦 攝影:姆·阿格拉諾維奇 主要演員:阿·瑪哈拉澤(飾阿拉維澤及其子阿維里) 茲·波茨瓦澤(飾凱杰凡) 姆·尼尼澤(飾托爾尼克) 伊·尼尼澤(飾古麗柯) 克·阿布拉澤(飾尼諾) 埃·古奧爾格比阿尼(飾桑德洛)
本片獲198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及梵蒂岡獎
【劇情簡介】
一個衣著樸素的格魯吉亞婦女正在全神貫注地制作蛋糕。她的蛋糕很可口,因此需求量很大。突然鄰居請她注意報紙上的一條新聞:瓦爾拉姆·阿拉維澤死了。隆重的葬禮在舉行。追悼會上的悼詞充滿了崇敬和贊美。送殯的行列莊嚴肅穆、浩浩蕩蕩地在這座城市的大街上蠕動。
第二天早上出現了令人心悸的一幕:有人把這位前統治者的軀體從墓穴里挖了出來,陳在他自家宅第的窗前。葬禮只得再次進行。阿拉維澤的家人悄沒聲息地掩埋了尸體,可是第二天墓穴又空了,阿拉維澤的尸體再次僵立在他家窗前。這樣的事幾次三番地發生,迫使死者的親屬請人在墓地四周圍起了鐵柵欄,又加了一把大鎖,并派人在墓地四周設了埋伏。這天夜里,掘墓人在作案時被死者的孫子托爾尼克打傷被捕。她就是那個做蛋糕的女人凱杰凡。
法庭上的凱杰凡與那個做點心的溫文爾雅的婦女判若兩人。她身著白色套裝,戴著白帽子,顯得那么驕傲、圣潔,那么勇敢、堅強,又那么冷漠、無情。她毫不隱諱地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她認為,掩埋了阿拉維澤的尸體就等于掩蓋了他的罪行。凱杰凡聲稱,她將繼續這樣做,直到阿拉維澤的親屬們自己把尸體從墳中挖出來才罷休。
為什么要對死者進行這樣殘酷的報復?為什么要使訃告里贊美和歌頌過的人死無葬身之地?凱杰凡在法庭上的供詞使觀眾看到了一個與鑲著黑框的照片上那張高尚的臉龐截然相反的形象。通過反復的閃回,女主人公追憶著以她那耶穌基督般的畫家父親和圣母般的母親為代表的一代格魯吉亞知識分子,被當作“人民的敵人”而殉難的過程。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一個獨裁者殘暴肆虐的年代。統治這座城市的瓦爾拉姆·阿拉維澤是一個“左”得出奇的人。他認為,“每三個人里就有四個敵人”。于是他大肆捕殺。對文化的仇恨與懼怕是這個獨裁者的天性,因此他要把知識分子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都消滅掉。在一座座陰森森的監獄的高墻下,排著一列似乎是沒有盡頭的探監隊伍。站在隊伍里的每一個人都被痛苦折磨得神情凄慘。他們還不知道,被投進這座監獄的人許多已不在人世,有的人被流放到遙遠的地方服苦役。探監的人艱難地挪動著腳步,仿佛已經預感到不幸。他們遲疑著顫驚驚地挨近一個個小窗口,從小窗里傳來一聲聲漠然的回答。然而人們還是可以根據種種跡象猜測到鐵窗里的親人的命運。如果小窗口里的人收下了轉交的信件,那就是說,親人還活著,如果不收,那么無辜被捕的人已經不在人世了……
凱杰凡童年的某些時刻也是在這樣的人流中度過的。她曾和媽媽一起挨近小窗,想得知關押在里面的父親的消息。凱杰凡的父親桑德洛是一位藝術家。他崇仰格魯吉亞古老的文化傳統,竭力想修復被阿拉維澤為首的市領導毀壞的教堂。他甚至親自向瓦爾拉姆請求把發電站從教堂——這座城市最著名的文化古跡——挪出去。他還為那些被阿拉維澤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的人奔走申訴, 因此招來了厄運。
破敗荒蕪的鐵路小站旁的一塊空地上堆放著木材垛和廢木料。這里籠罩著一片不祥的寂靜,仿佛有人特意消盡了日間的喧囂。這里是無辜受難者的人生縮影。那一根根來自原始森林伐木區的圓木上刻著被囚禁、被流放的人們的姓名。他們沒有通信的權利,只能把自己的姓名刻在圓木上,希冀有朝一日親人們會發現他,從而得知他還活在世上。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兩個人跳過鐵軌和布滿碎石的渾濁的水洼,從一垛圓木奔下另一垛圓木。一個是身穿輕便大衣,披著圍巾的年輕婦女,另一個是包著老太太頭巾的小姑娘。這就是凱杰凡和她的母親尼諾。她們手牽著手向圓木垛跑去,然后分頭匆匆繞過幾堆木材。凱杰凡多么希望在圓木的橫斷面上找到父親的姓名!一條大狗張牙舞爪地竄了過來,小姑娘嚇得閃到一旁。
一位面帶倦容的婦女含著眼淚低聲柔情地與圓木上鐫刻的名字對話。她摩挲著木紋,默默地親吻年輪的中心。這刻骨銘心的親吻將隨著她無盡的思念飛到她朝思暮想的人受難的地方!
任何一根圓木上都沒有刻上“桑德洛·巴拉捷里”這幾個字。父親一去不復返了!不遠處,平車正在卸廢木料。木材已化為木屑。凱杰凡傷心地抓起一把木屑揚撒著。悲痛欲絕的尼諾陷入了沉思。母女倆緊緊地擁抱,相互偎依著。小站上,列車悄然駛過。電鋸無聲地飛旋,只有那不知名的樂器奏出了幾段誘人的樂曲,給人以一種夢幻的色彩。
尼諾也遭到了阿拉維澤的迫害。她像不計其數地被阿拉維澤冠之以“人民的敵人”的無辜者一樣,受盡了折磨,含恨離開了人間。凱杰凡成了孤兒,歷盡了人間的滄桑,但她等待著復仇的一天。
被告凱杰凡在法庭上的回憶和控訴使獨裁者的孫子托爾尼克了解了祖父的一切,又看到了父親驚慌失措的神情。托爾尼克勇敢地面對著父親阿維里,要求他解釋祖父瓦爾拉姆·阿拉維澤的所作所為。阿維里拒絕承認自己有罪,并為自己的父親辯解:“你的祖父是想為每一個人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當你想為每個人建設一個美好世界時,個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但阿維里不敢正視兒子真誠的眼睛,他聲嘶力竭地申辯:“他并沒有親手殺死任何人。”然而謊言和欺騙已經不能蒙蔽年青一代了。托爾尼克,這個真誠善良的少年,為祖父的種種惡行感到羞愧,更為繼承了祖父的權力而且更為冷酷、奸詐、腐化的父親而無地自容,便用祖父贈予的獵槍自殺了。這個悲慘事件使阿拉維澤的兒子阿維里豁然省悟。懺悔的時刻終于來臨。阿維里親自進行了一項苦難的,但對于他自己來說必不可少的“典禮”——把他父親的尸體掘出來從山崖上扔下去……
當一位老太太得知以阿拉維澤命名的道路并不通向教堂時,她感到奇怪:“如果不通向教堂,那么要它做什么?”影片的創作者似乎在告訴觀眾,這是一條歷史的道路。這條路曾經通往那塊草地,在那里,凱杰凡的父親曾受到審訊;這條路曾經通往鐵路小站,在那里卸下了一根根刻有“犯人”姓名的圓木;這條路也曾通往獨裁者的家,在那里他的孫子因祖父的暴行良心受到震動,陷入深深的矛盾而自殺:這條路最后通往那湍急的大河旁陡峭的懸崖,獨裁者的兒子懷著深深的悔悟,把父親的尸體扔下河去……
【鑒賞】
被稱為蘇聯電影改革的“第一只春燕”的《悔悟》是蘇聯當代著名導演、蘇聯人民演員、列寧獎金和格魯吉亞加盟共和國國家獎金獲得者堅吉茲·阿布拉澤的三部曲的第三部。前兩部是《祈求》和《愿望樹》。阿布拉澤是當代“詩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始終表現出令人嘆服的造型美。笑和淚,歡樂與悲哀,怪誕和悲劇,現實和夢幻都在與格魯吉亞民族文化深深聯系著的民間敘事詩氣氛中交織著。
《祈求》(1967)是一部關于傳統與復仇的影片。它以格魯吉亞白雪皚皚的山峰為背景,再現了格魯吉亞著名詩人瓦扎·普沙維拉的古典詩歌意蘊,敘述了一個敢于反抗部族殘酷習俗的男子的悲劇命運。《愿望樹》(1977)根據格魯吉亞當代詩人格奧爾基·列昂尼澤的同名詩集改編。影片以20世紀初格魯吉亞農村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一個美麗少女的不幸愛情,成功地再現了詩集中的一系列抒情形象。《愿望樹》是一部充滿歷史沉思的“詩電影”,它猛烈地抨擊了摧殘人們美好愿望的黑暗愚昧勢力。《悔悟》的情節具有當代色彩,但從導演的構思到主題思想的闡述,它與《祈求》、《愿望樹》是一脈相承的。阿布拉澤曾再三強調《悔悟》與前兩部影片的聯系:“有一個主題貫穿這三部影片,這就是‘無辜的被告’。”
阿布拉澤在30多年的創作實踐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特殊的審美特點的藝術個性。在他的作品里,可笑的和可悲的、喜劇性和悲劇性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統一的、極富表現力的、詩意的浪漫風格。在影片《悔悟》中,導演更注重于對民族興亡、文化基因、人物心理結構的思考,而不對歷史事件進行編年史似的描摹。阿拉維澤這一人物的典型性是在一個愚昧、暴政、宗法制文化色彩濃厚的“文化層”中形成的。他的心理意識、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人倫觀念,必然受到這個特定“文化層”的制約。瓦爾拉姆·阿拉維澤是禍害,是罪惡,同時又是社會的產物。他性格中的多欲好色、猜忌、暴戾、殘忍等負量因素也同他所處的那個特定時代有著內在的聯系,浸潤著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符碼。
在創作實踐中,阿布拉澤和觀眾建立了相當穩固的關系。藝術家真誠地渴求在自己的作品里傾訴對于他自己和觀眾來說都是相當迫切和重要的感受。在《悔悟》中,導演突破禁忌,生動地描述了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殘酷迫害、非法逮捕、嚴刑折磨和偽善欺騙。阿布拉澤以他特有的復雜而又鮮明的隱喻式形象語言,與觀眾達成了一種默契:影片講述的并不是某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無需考查。影片主人公瓦爾拉姆·阿拉維澤的名字在格魯吉亞語中意為“無其人”。然而觀眾可以憑著記憶把藝術家臆造的形象折射成某個具體人物,可以把影片表現的氛圍折射成一段久遠的或者并不久遠的歷史。導演以其內在的文化修養和對民族文化歷史的深刻理解,以夸張的、漫畫式的大手筆,簡明地勾勒出一個獨裁者的集合形象。銀幕上的獨裁者蓄著希特勒式的牙刷胡子,戴著秘密警察頭子貝利亞的夾鼻鏡,留著佛朗哥式的短發,像墨索里尼那樣愛好歌劇、奢侈浮華。他并不是某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正如導演所說,他是“有史以來世界上的惡人、獨裁者的集合形象。濫施手中握有的無限權力的當政者都可能是瓦爾拉姆·阿拉維澤”
阿布拉澤孜孜以求影片中深刻的人性內容和鮮明的表現形式之間的均衡和諧。這種和諧成功地反映在《悔悟》中幾個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中藝術家桑德洛和他的妻子尼諾的臉無比圣潔、美麗。他們默默地注視著觀眾,那么憂郁、那么沉靜而深情,使觀眾無法把目光移開。導演用這種形象美表現了人的尊嚴和價值,而這一切,也是對獨裁者的無聲的宣判。
阿布拉澤選用瑪哈拉澤一人飾演獨裁者父子兩人,意在強調父親和兒子的隱蔽罪惡之間的聯系。在兒子阿維里的軀體里獨裁者父親的精神繼續存活著。瑪哈拉澤成功地再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紀念和尊敬以及最終把自己從父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來的過程。在創作獨裁者阿拉維澤這一形象的過程中,瑪哈拉澤給角色戴上了一個個臉譜。這個瘋子似的暴君竭盡裝腔作勢之能事:在普通人面前,他是那個城市的善良慈愛的父親;在藝術家面前,他背誦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甚至演唱威爾第歌劇的詠嘆調;而所有那些逮捕、酷刑和槍殺似乎都違背了他的意志,是另一個人干的。實際上,對于他, 看著人們毀滅就是秘密的享樂:借用別人的手玩弄殺人的新花樣是他的天性使然。配合著出奇不意的剪輯和特殊音響的使用,瑪哈拉澤賦于阿拉維澤這個角色以一種反常的、魔鬼般的色彩,把這個獨裁者的陰險狡詐的真面目、陰暗可怖的心理狀態展露無遺。瑪哈拉澤的表演處理與影片荒誕的、超現實主義的風格非常吻合。
《悔悟》包孕著導演阿布拉澤對民族文化心理中負量因素的批判性認識,成功地表現了導演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把握。
上一篇:《恐懼吞噬靈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情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