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27 黑白片(無聲) 120分鐘
德國烏發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弗立茨·朗格 編劇:弗立茨·朗格 苔阿·馮·哈布 攝影:卡爾·弗勞恩德 主要演員:布里吉特·海爾姆(飾真、假瑪麗亞) 阿弗雷德·阿倍爾(飾約翰·弗雷德孫) 古斯塔夫·弗洛里赫(飾弗雷德爾) 魯道夫·克萊恩—羅格(飾羅特萬格) 海因里希·格奧爾格(飾工頭)
【劇情簡介】
在一座21世紀的大城市里,高樓密布,闃無人跡。在城市的地下深處是工人勞作的場所。大批工人面無表情,目光呆滯,動作整齊地走下階梯,進入升降機被送到工場。工場里煙氣彌漫,多種機器儀表發出一片噪音。傷亡事故隨時可能發生。
在城市的地面上建有工廠主弗雷德孫的豪華宅邸和辦公樓宇。廠主的兒子弗雷德爾在花園里盡情享樂。善良的少女瑪麗亞帶領一批失去父親的工人子女來找弗雷德爾,告訴他這都是他的“兄弟”,應當得到照顧。弗雷德爾恍然覺悟,去找父親替工人求情。兒子警告父親,如果一味壓迫工人,工人會起來反對的,那時就后悔莫及了。父親不為所動。這時工頭進來報告,發現工人身上有一張奇怪的圖紙。廠主怒責他的助理對工人管理不嚴,立即開除了他。弗雷德爾懇求父親收回成命,父親不予理睬。兒子急忙出去追上助理,把他從自殺的槍口下解救出來。助理對他感激不盡,與他成為莫逆之交。
弗雷德孫為解開圖紙之謎去找一位瘋狂的發明家羅特萬格。羅特萬格的實驗室建筑式樣奇特,內部機關重重。他告訴廠主這是古代地穴的設計圖,工人們經常在地穴里聚會聽瑪麗亞傳道。他還向廠主宣布他已制造出一個機器人,它永不疲勞,永不出錯,可以用來替代工人。
弗雷德爾下到工場去探望工人,在一臺鐘面形狀的機器面前,他發現那位負責操縱的工人已精疲力竭,難以為繼。他替下工人,奮力操作,真正體會到了工人的艱辛。他接到一位工人傳來的通知,讓大伙去地穴聽瑪麗亞宣講。
廠主和發明家也潛入地穴窺察工人的聚會。瑪麗亞在飾有許多白色十字架的講壇上號召工人們祈求和平。她講述了巴倍爾塔的圣經故事:一小撮聰明人發起建造一座通天塔以顯示人類的偉大;他們自己不動手,讓大批勞工來承擔苦役;他們只出主意,從不過問工人的疾苦;結果少數人的頌詩變成了大多數人的詛咒。瑪麗亞說當前需要的是有一位調解人來溝通這兩類人。弗雷德爾深受感動,并且愛上了瑪麗亞。工人走光后,兩人擁抱接吻,并相約次日在教堂見面。
弗雷德孫對瑪麗亞深惡痛絕。他要求發明家制造出一個和瑪麗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讓它到工人中間去散布不和,制造騷亂,同時把真瑪麗亞綁架到發明家的實驗室里囚禁起來。
弗雷德爾在教堂里沒有找到瑪麗亞,便出去四下尋找。在羅特萬格的屋子外面他聽到了瑪麗亞的呼救聲。發明家正在強迫她就范,她奮力抓住天窗格子,大聲呼救。弗雷德爾在敲門時無意中觸動機關,大門開了,但屋內重重機關門時開時合,使他無法接近發明家的密室。發明家終于制服了瑪麗亞,把她放入模子,成功地制造出與真人無異的假瑪麗亞。發明家出來告訴弗雷德爾,瑪麗亞已接受他父親的命令,改變講道的主旨。弗雷德爾大失所望,因悲傷而病倒在床。
廠主得到了假瑪麗亞十分高興,在朋友們面前進行試驗。假瑪麗亞在一群富人面前裸體狂舞,果然是形相依舊而品格全非。廠主的助理去告訴弗雷德爾“瑪麗亞”的所作所為,弗雷德爾不肯相信。他趕到地穴發現“瑪麗亞”正在聲嘶力竭地挑動工人起來砸毀機器。弗雷德爾大喊:“你不是瑪麗亞!”但被工人們打倒在地。在“瑪麗亞”的帶動下,工人們瘋狂地涌向工場。工頭出來勸阻無效。工人們破壞了總控制室,大水頓時淹沒了工場,并沖向工人區,工人們的孩子危在旦夕。
瑪麗亞逃出發明家的屋子,來到城市的巨大警鐘下敲響警鐘,全力幫助工人的孩子們逃命。孩子們都得救了。弗雷德爾在警鐘下見到了瑪麗亞,說“你才是真瑪麗亞”。廠主發現兒子失蹤,十分焦急,助理指責他說,“明天千千萬萬人將責問你他們的兒子在哪里。”工頭告訴工人們洪水正威脅著他們的子女的生命。眾人發現自己受騙,在工頭的帶領下去追尋瑪麗亞。這時“瑪麗亞”正在富人們中間慶祝勝利。工人們找到了她,把她綁在地穴講壇的十字架上,架起火堆焚燒她。弗雷德爾聞訊趕來,悲痛欲絕,去找發明家索命。兩人扭打起來,發明家不慎摔死。這時瑪麗亞趕來,與弗雷德爾相見了。
工人們涌向教堂。廠主、弗雷德爾和瑪麗亞、工頭一起出現在臺階上。瑪麗亞告訴工人們說,現在已找到了調解人,可以互相溝通,化解紛爭了。弗雷德爾上前把父親和工頭拉到一起。工人們發出歡呼聲。
【鑒賞】
弗立茨·朗格(1890—1976)的導演生涯長達40余年,他的創作生涯明顯地分成三個階段。從1916至1934年為德國階段,也是他最輝煌的創作階段。1935年朗格歸化美國,在好萊塢居留20余年,由于他始終未能適應好萊塢的工作環境,與制片人紛爭不斷,拍片數量不少,佳作不多。1958年他重返德國(西德),以《大賭徒馬布斯博士》一片作為他的謝幕之作。
西方評論界對弗立茨·朗格的作品的總體評價歷來有不同看法。以英國評論家加文·蘭倍特為代表的一種看法認為,朗格在離開德國后,他的影片便乏善足陳。他們推崇《疲倦的死神》(《三生記》)、《大賭徒馬布斯博士》、《大都市》、《M》(《可詛咒的人》)和《馬布斯博士的遺囑》等影片,而不屑一提此后的作品。以法國《電影手冊》雜志為代表的“作者論”者反對這一看法,他們把朗格在好萊塢的作品(《狂怒》、《殺人者死》、《綠窗艷影》、《紅色街道》、《斗篷與匕首》等)置于他的德國作品之上,因為在這些影片里,朗格“洗盡鉛華,返璞歸真”,不再給人以“藝術鑿痕累累,浪漫說教多多”的不良印象。以美國評論家羅賓·伍德為代表的第三種看法則避開“德美之分”,強調把朗格的全部影片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其一貫的思想與藝術特征,并總結出“敘事簡潔、技法精煉、態度超脫”三大特點及其若干基本主題:“設計陷害、受壓迫的下層社會、復仇和濫用權力”。從《大都市》一片來看,這三種看法各有可取之處。
《大都市》是朗格拍完了《尼伯龍根》后的最后一部無聲片。夫妻再度合作編劇,意圖仍離不開對日耳曼國家的熱誠關注。《尼伯龍根》,如喬治·薩杜爾所說的,“是一首歌頌德國傳奇英雄的莊嚴贊美詩,是即將到來的復仇和勝利的預示”,《大都市》則把眼光轉向德國的未來,在“浪漫說教”中把烏托邦式的社會結構奉為理想。他在影片的結尾讓廠主(代表社會精英)和工頭(代表勞工群眾)在“心靈必須在頭腦和雙手之間起溝通作用”的口號下團結起來為建設壯麗的“大都市”(德國)共同奮斗——這一號召無論在拍片的當時或隨后的年代里都是十分有害的。在政治上天真得出奇的弗立茨·朗格直到納粹奪權上臺后才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曾把他召去:“(戈培爾)……告訴我說,他和希特勒在幾年前曾在某個小鎮上看過我的影片《大都市》,當時希特勒便宣稱他很樂意讓我去拍納粹影片。”
《大都市》在公映前,烏發公司展開了強大的宣傳攻勢,大肆吹噓該片的“超級規模”:耗資200萬美元、配角演員750名、群眾演員3萬名,放映時間2小時……然而,由于故事內容不合時宜,思想內涵反動,影片遭到了影評界的幾乎一致的批評,而對馮·哈布的抨擊尤其嚴厲。著名的英國科幻小說作家H·G·威爾斯不惜使用最刺耳的貶辭來評論這部影片。
盡管《大都市》在當年以至今日備受指責,人們卻又一致承認影片用以敘事的電影化語言和高度精美、極富創新意味的造型處理是對電影藝術的重大貢獻。我們在試圖對一部在政治上已有定評的影片作出全面的歷史判斷時,似乎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忽視它在藝術上對后世電影的影響。
弗立茨·朗格在拍攝《大都市》時,無聲電影的形象化敘事技巧已進入成熟階段。無聲電影的大師們追求的目標是在盡量少用字幕的自我限制下講述清楚一個情節復雜的故事。在無聲電影初期十分常見的夸張手勢和過火表情在《大都市》里已銷聲匿跡;攝影機運動靈活自然,不再一味乞靈于面部或細節特寫。影片的故事情節相當曲折,但字幕量很小,而且主要是用來說明觀念性的東西,如大都市的矛盾性質、通天塔的抽象意義或勞資和解的途徑等。作為形象化敘事語言的成功例子,可以舉出工人上班、弗雷德爾私訪工場、發明家制造假瑪麗亞、弗雷德爾在實驗室受困、工人家屬在洪水中逃生等重要段落。一大批工人在從地面降落到地下時,動作劃一、步伐整齊,宛如機器人,然而又大都弓腰曲背、目光呆滯,這種風格化表現與真實寫照的巧妙結合,配以光線慘淡、只由橫直線條構成的背景,極其形象化地訴說了奴隸勞動的悲慘景象。當洪水襲來時,反光折射出的光線在洶涌流注的水面上搖曳晃動,強光使水柱變得雪亮耀眼,而快速流動的水面則用弱泛光來照明,結果人們仿佛聽見了轟隆的水聲。此時無聲似有聲,可謂曲盡光影之妙用。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每當水流中出現人群時,畫面始終保持中遠景,使人聲的缺失顯得自然,從而也不致破壞觀眾想象中的水聲。無聲對于電影敘事來說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對于絕大多數觀眾來說,絕不會像愛因漢姆所說的那樣,覺得笑口大開的形象在藝術上勝過朗朗的笑聲。然而無聲的局限確也激勵過人們去尋找“看得見的聲音”,并在電影藝術史上留下精采的片段。《大都市》被稱為“結束德國無聲電影的一部杰作”(喬治·薩杜爾),與它在敘事上力求發揮形象潛能的成功探索不無關系。
從某種意義上說,造型處理在照片里也是彌補無聲的缺陷的重要手段。《大都市》在造型處理上明顯地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影片在塑造空間時運用的是表現主義的藝術原則:利用人體和光影來造成神秘感和危機感,利用形狀的沖突來表達觀念的矛盾。不對稱的線條、光亮與黑暗的強烈對比、模糊的人影和黑色的人體剪影在許多場面里——尤其是在瘋狂的發明家的實驗室里或工人們聚會的地穴里——起著暗示動作、事件和情緒的神秘性和威脅性的作用。羅特萬格作為未來的德國大都市的建造者的尖角頂的,因線條不對稱而給人以傾斜感覺的灰黑色舊樓,與21世紀德國大都市的高聳入云、排列整齊的白色建筑群的形狀沖突是另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例子。在迷宮般的實驗室里擺弄著發泡的液體罐和古怪的儀器的羅特萬格,他的外表和行為卻完全不像一個現代的科學家,相反地倒像是一個與魔鬼聯盟的巫師。這個獨特的開創性形象后來在三四十年代的西方科幻恐怖片中被一再搬用(如《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等),甚至在當代的科幻恐怖片里仍可看到它的幾乎沒有任何重大變異的后代。
最后,還應當提到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大都市》的放映時間長達兩小時,這在20年代是過于冗長的。因此,這個影片在公映時經常被發行商和放映商大加剪刪,以致沒有留下一個完整的拷貝。直到70年代后期,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電影資料館的努力下,經過多方搜集才于1981年重新制成能大致還其本來面目的完整拷貝。《大都市》在當年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除了由于它的嚴重思想缺陷外,電影商人的剪刀也應負一定的責任。
上一篇:《大理石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天云山傳奇》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