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9 黑白片 93分鐘
法國卡羅斯影片公司/法國SEDIF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編?。焊ダ仕魍摺ぬ貐胃?馬塞爾·穆西 主要演員:讓-皮埃爾·萊奧(飾安托萬·杜瓦內爾) 克萊爾·莫麗艾(飾母親) 阿爾貝特·雷米(飾繼父) 帕特里斯·奧弗(飾雷內·比蓋)
本片獲195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法國梅里愛獎,紐約影評協(xié)會最佳外語片獎
【劇情簡介】
艾菲爾鐵塔在銀幕上搖來晃去,巴黎街頭灰暗的墻壁似乎馬上就要傾倒,凄涼的街景把觀眾帶入一種沉悶的氛圍中。
在巴黎的一所學校里,老師正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授課,他不但要求同學們死記硬背課文,還強迫他們抄寫黑板上的筆記。稍有不馴,即加以處罰。同學們對此異常反感,他們在下面悄悄地做著各種小動作以示反抗。老師背過臉在黑板上寫字時,他們在下面?zhèn)骺匆粡埳泶┯狙b的女性照片。正當照片傳到安托萬·杜瓦內爾手中時,被老師發(fā)現了,他當即被轟出教室。課間休息,老師也不準他和同學們一起到操場上去玩耍,讓他一人留在教室里反省。他不服氣,就在墻上寫了一首諷刺詩。與老師的粗暴行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學校的門楣上竟醒目地寫著: 自由、平等、博愛。
安托萬在學校里受罰,回到家里也并不輕松,因為他沒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他母親是個風流人物,他就是她和別的男人鬼混的結果。懷了安托萬后,他母親曾經想做流產,在祖母的勸說下,才把孩子留下來。迫不得已,她與并不真心相愛的杜瓦內爾先生結了婚。這樣,安托萬的存在就成了她的累贅。安托萬在8歲之前,一直由祖母照管,祖母去世后,母親才不得不把他領回來。繼父待他稍好于母親,但也談不上愛。繼父是個懦夫,對杜瓦內爾太太的放蕩行為只能置若罔聞,聽之任之。
安托萬一家三口住在一間非常擁擠、狹小的公寓里,連他做功課用的桌子都沒有,只能擠占飯桌的一角寫作業(yè)。晚上睡覺,他也沒有固定的床位,天天打地鋪睡在過道里。母親只要求他得好分數,卻根本不考慮為他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安托萬放學回家后,首先要承擔生火、倒垃圾、擺盤子等家務,然后才能做功課。他在父母面前,總是面帶懼色,不敢言笑。父母一不在家,他就無拘無束,既敢偷拿家里的錢,還敢坐在母親的梳妝臺前擺弄她的香水和化妝用品。
安托萬和志趣相投的密友雷內都很討厭那個刻板嚴厲的學校。清晨,兩人拿著書包從家里出來相遇后,商妥一起逃學。他們把書包藏匿起來,就去盡情玩耍:逛街,看電影,到游樂場玩大轉筒。此時,他倆顯得如此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可就在他們得意之際,安托萬看到母親正和一個男人在樹下親吻。頓時,他心里有說不出的苦澀,心慌意亂地躲閃到另一條路上去。
逃學一天,怎樣才能蒙混過老師的質詢呢?安托萬回到家后,馬上按照雷內的主意抄寫起請假條來。他模仿母親的筆體一連寫了幾張,都寫不像,只好把這些廢紙揉成一團投到壁爐中燒掉。恰巧父親回來了,當父親問起他今天的學習情況時,他搪塞地說還不錯。接著就去幫助父親做飯。
放蕩不羈的母親深更半夜才回家,她踮著腳邁過睡在地板上的安托萬,一進臥室就和父親大吵起來。安托萬佯裝睡覺,耳聞目睹了這一切,心緒十分煩亂。
第二天,安托萬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上學,一進校門,就被老師像貓抓老鼠似的一把抓住,厲聲質問昨天為什么沒上學?他沒好氣地回答說:“媽媽死了?!?br>
安托萬離家上學后,有個同學受老師之托到家里詢問安托萬逃學之事。他的父母得知此事后,隨即趕到學校。正在授課的老師一見他母親,不禁大吃一驚,隨后把安托萬所說的謊言和盤托出,并把安托萬叫出教室。他父親不由分說,舉手就向剛剛走到教室門口的安托萬狠狠揍去。安托萬含淚走回教室。
老師、家長的粗暴行為加劇了安托萬的逆反心理。這個桀驁不馴的孩子懷著既悲憤又害怕的心情離家出走了。他一人流落街頭,晚上便棲身在雷內幫他找到的一家印刷廠的角落里。早上起來,他饑腸轆轆,看到送奶工把牛奶放到別人家門口離去時,就慌慌張張地溜過去,趁四周無人,偷了一瓶奶,匆匆躲到一邊大口大口地喝下去,隨手把奶瓶扔進下水道。他到街頭花壇的淤水中洗了幾下沾上奶跡的手和臉,就上學去了。
當他母親發(fā)現他留下的出走信后,十分內疚,來學校找他,并把他領回家,給他洗澡,勸他好好讀書,并許愿說,如果得了好分數,就給獎品。
安托萬雖然厭惡課堂學習,卻酷愛巴爾扎克的小說。晚上,當他傾心閱讀巴爾扎克的《上帝研究》一文時,突然產生了一種幻覺:一個臨終老頭站起來,他的臉上閃爍著火的光芒,微微地笑了……第二天的作文課,老師要求同學寫一篇自己親身經歷或目擊的事。他憑著昨天讀書的靈感,寫下“祖父之死”一文。
放學回家后,他發(fā)現了一張巴爾扎克的肖像,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別在儲物架的簾上,并在像前點燃一支蠟燭,以示崇敬。他萬萬沒有料到,在他離去吃飯的一瞬間,蠟燭竟引起了一場大火。他遭到父親的痛斥,這回母親卻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她過來勸說,并提議去看電影。
在另一次作文課上,安托萬因抄襲巴爾扎克的作品被老師推出教室,雷內站起來為他辯解,也被強行趕出。
在街上,安托萬告訴雷內說自己不能再回家了,雷內就把他帶到自己家來。雷內的家雖然闊綽,但并不和諧。父母之間從不見面,來去匆匆,只把家當作旅館。雷內也是得不到家庭溫暖的孩子。雷內偷了母親的錢,母親回家取錢,未找到,很不高興地走了。父親來家吃午飯,雷內趁父親不注意,把餐桌上的食品偷了一些給藏在家中的安托萬吃。雷內還故意把鬧鐘撥快,讓父親趕快去上班。接著,他們又到店里去偷鬧鐘;趁下班之機,到安托萬父親所在的辦公大樓去偷打字機。他們吃力地抱著沉甸甸的打字機在街上尋找買主。因警察的巡視,打字機的交易未能做成,只好物歸原主。不巧的是,他們抱著打字機剛進大樓,就被值班人員抓獲。安托萬的父親得知情況來到大樓后,不問青紅皂白,抓著安托萬的脖領就把他扭送到警察局。經過一番審訊之后,他又坐上帶柵欄的囚車,同妓女和其他成人犯為伍,穿過繁華的巴黎市區(qū),被押送到少管所。
少管所里非人性的教育比學校更是變本加厲。一次,他未等吹哨就先吃飯,看守見狀給了他一耳光。心理分析醫(yī)生來訪,他盡管傾吐衷腸,但也未能得到什么慰藉和幫助。他的好朋友雷內來看他,看守不允許他們見面。他的母親來探監(jiān),留下的竟是“我們可以把你領回去,但我們忍受不了鄰居的議論”等冷冰冰的話語。人世間到處沒有溫暖,絕望的安托萬只有逃跑一條路。在足球場上,他乘人不備,偷偷溜掉。他跑向圍墻,從一個洞里鉆出去。他繼續(xù)向前跑,穿過樹林,越過田野,滑下陡坡,一直跑到茫茫的大海邊。他蹚著海水,浪花拍擊著他的雙腿,他突然轉身向岸邊走來,以一種神秘莫測的面部表情久久地凝視著觀眾。
【鑒賞】
《四百下》是50年代末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也是特呂弗對他自己在1954年提出的“作者論”這一創(chuàng)作原則的成功實驗之作。這部處女作一經問世,就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主題和風格贏得了國際影壇的矚目;使這位年僅27歲的筆鋒銳利的影評家成為世界知名的導演。
“作者論”是特呂弗在50年代中期針對著被他斥之為刻板僵化、充滿陳腔濫調、以陳舊的劇作法制作的法國“優(yōu)質影片”而率先提出的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批評方法。其核心在于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導演即一部影片的作者,要完全根據自己的構思來創(chuàng)作具有個人風格的影片,并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保持其風格的一貫性。在主題方面要著眼于作者對世界、人生、社會等諸方面的見解和感受,并將其個性體現在他的所有作品之中。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正是廣泛采用了這一創(chuàng)作原則,使法國影壇一度百花盛開,《四百下》則是這百花園中光彩奪目的一朵鮮花。它無論在題材內容、表現形式還是制片技術上都無不洋溢著獨特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個人特色。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開創(chuàng)自傳體影片的新篇章。自傳性影片在電影史上早已有之,但像《四百下》這樣以自傳性題材為契機,進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諦,則是特呂弗的一大創(chuàng)舉。特呂弗的早年經歷頗為坎坷,使他終生難忘。他幼時性格就很倔強,由祖母帶大,祖母去世后,才回到關系冷漠的父母身邊。他從小酷愛電影,迷戀巴爾扎克的小說,為此耽誤了不少學習時間。由于學習成績一塌糊涂,經常遭到老師和家長的訓斥。專橫的教育方法不斷加劇了他的逆反心理。他常常逃學,屢次從家中出走,父親一氣之下, 曾把他送交警察局。由于和家庭的隔閡日益加深,14歲時便被迫綴學,靠打短工謀生。特呂弗一生的轉折點是他15歲時有幸結識了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巴贊幾次把他從危難中解救出來,一次次幫他找工作。1953年,當他被部隊開除后,巴贊出于對他的電影才能的賞識,又收留他到自己創(chuàng)辦的《電影手冊》編輯部工作。他的才華從此得以充分施展。巴贊和他的感情親如父子。不幸的是巴贊于1958年(40歲時)英年早逝,特呂弗悲痛至極,特拍此片獻給巴贊,以示懷念。
在這部影片中,特呂弗以安托萬·杜瓦內爾作為自己的替身來細致入微地展現自己的童年是怎樣因缺乏人間之愛而步入歧途的。影片除補充了若干趣聞軼事外,主要故事情節(jié)特別是對人物性格、感情及心理變化的刻畫都與原型完全吻合。
有別于傳統(tǒng)電影劇作法的,是影片并不去渲染富于戲劇性的矛盾沖突,而只是通過敘述發(fā)生在學校、家庭、少管所中的一系列日?,嵤?、一次次冷遇和打擊來步步深入地再現安托萬孤獨、苦悶、徬徨的內心世界,層層揭示造成他產生叛逆乃至犯罪心理的社會因素。通過日常生活來研究人的心理和感情是貫穿特呂弗所有影片的共同特點。
作者拍這部自傳性影片的目的并不單純是為了回顧往昔,更重要的在于引導觀眾意識到發(fā)生在安托萬身上的悲劇并不是個別現象, 而是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使觀眾比較深刻地體會到成人的專橫冷漠對青少年個性發(fā)展的抑制和扼殺; 名存實亡的家庭關系對兒童心理的摧殘;教條、僵化、體罰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所產生的毀滅性后果。此片之所以能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原因之一就是特呂弗探討了這些帶有社會共性的問題。
二、打破樣式界限,紀實與抒情、悲劇與喜劇渾然一體。傳統(tǒng)電影,特別是好萊塢電影總要拘泥于某種“類型”模式,而特呂弗則認為生活本身并不是按照某種人為模式發(fā)展的,經常會有轉悲為喜、轉危為安等意想不到的變化。作者根據這種觀點,將各種不同樣式融為一體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發(fā)揮,以類型的混合來粉碎類型,這就是特呂弗特有的藝術風格。
為追求高度真實性,《四百下》以紀實風格為主調,但又無處不在抒情,在表現傷感的場景時,不忘保留喜劇色彩;在歡樂的氣氛中,又讓人體會到悲哀的一面。如安托萬因傳看泳裝照片而受到老師的懲罰后,影片接著表現他以逃學的方式換取了自由與歡樂,并讓輕松愉快的樂曲陪伴著他的歡樂情緒??僧斔诮稚媳M情玩耍,游性正濃時,鏡頭又自然而然地轉換成他母親與別的男人接吻擁抱的場景,一下子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淵。他逃出少管所,奔向大海,則蘊含著悲喜交集的雙層含義。當他挨了父親的耳光,離家出走,躑躅街頭時,導演則有意讓他從貼著“圣誕快樂”字樣的玻璃櫥窗前走過。當他坐著囚車去少管所時,他的心情極度悲痛,眼含絕望的淚水,而這時出現在他眼前的竟是光怪陸離的櫥窗和紙醉金迷的巴黎街景……這一幕幕貫穿影片始終的或悲、或喜、或諷刺、或紀實的場景無不蘊含著耐人尋味的詩意,更滲透著特呂弗特有的藝術功力。
三、大量運用長鏡頭。為增強影片的真實效果,提高可信度,特呂弗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大量長鏡頭。如安托萬偷吃牛奶,安托萬和雷內抱著偷來的打字機在街頭慌張地行走、作交易,安托萬被關在囚車里穿越巴黎市街等場景都通過長鏡頭的運用,真實、細膩地展示了安托萬恐慌、憂慮、苦悶的內心狀態(tài)。影片結尾的長鏡頭最動人心弦,將永垂電影史冊。從安托萬沖出球場起,攝影機就沿著塞納河畔一直跟在他身側追蹤,一路攝下了他獨自奔跑的身影,周圍空無一人的田野、灌木叢、空房子、陡坡。孤獨而又精疲力盡的孩子終于跑到大海邊,他沖入翻滾的海浪,觀眾的心也隨之緊縮一團,隨后他轉過身來,一個充滿人間辛酸、躊躇不定、滿臉稚氣的面部特寫成為定格。觀眾隨著這別具一格的無聲的心理描寫畫面浮想聯翩,看來,安托萬為了逃避家庭與學校的樊籠而被迫四處游蕩的生涯還遠未結束,未來如何仍不可知,恐怕這種痛苦的日子還要無休止地延續(xù)下去。自由的大海雖在面前,但是……
四、制片技術的革新。特呂弗和其他新浪潮導演們一起打破了傳統(tǒng)的制片方法,他們走出攝影棚,到天然外景中去拍攝,這不但提高了影片的真實性,且降低了成本。在挑選演員上也破除了明星制。在《四百下》中,特呂弗啟用了一個與他的童年“在道德上相似”的少年犯萊奧飾演主人公安托萬。萊奧無論從外形或氣質上都很像特呂弗,再加上萊奧的有意模仿,大大增強了影片的可信度。
特呂弗是一位熱衷于探討人生哲理的導演,尤擅于借助影片剖析自我。在他所有的影片中幾乎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的影子。繼《四百下》之后,他又以安托萬為主人公,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原型,在此后的20年間相繼拍出《二十歲之戀》、《偷吻》、《夫妻之間》和《飛逝的愛情》四部類似編年史般的自傳體影片。它們分別展示了他從20歲至33歲之間在戀愛、婚姻、工作中所遭遇到的種種人生問題。主人公一直由萊奧飾演。萊奧伴隨著劇中人一起成長,因而使觀眾獲得一種罕見的真實感。
上一篇:《喊叫》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在人間》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