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德拉·梅爾的詩具有“一種非同尋常的力量,能夠喚起生命中鬼魅憧憧、稍縱即逝的時刻……一種咒語般的另一世界的魔力。而他自己也說,自己一直對潛意識有一種近乎被作祟的迷戀” (《大英百科全書》)。
可以說,德拉·梅爾最大的特點便是善于營造一種氛圍并調動一種情緒,很多詩篇都籠罩著令人心生恐慌的超自然神秘感,就如這首《傾聽者》。
詩歌的氛圍是沉寂清冷的。旅行人一聲高過一聲的詢問,一次又一次“叩敲”、“擂擊”那扇門,馬在“寂靜中大聲咀嚼”,鳥“驚起飛出,/在旅行人頭頂上盤旋”,這些生命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種聲音不但不顯得喧囂,而且是寂靜的周圍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有聲寫無聲的寫作手法。
在敘述方式上,德拉·梅爾的寫法也是很獨特的。把戲劇對話引入敘事詩絕非德拉·梅爾首創,但很少有人能運用得如此巧妙。詩中自始至終只有一位孤獨的行者反復發出詢問:“里邊有人嗎?”它構成了詩歌的最強音,調劑了籠罩全詩的死氣沉沉的氛圍,形成潮漲潮落之勢。同時,這句問詢又是詩歌主線,由此展開敘事。開篇“里邊有人嗎?”本身就是一個謎,旅行者為什么到這里來?來找什么人?當“他再一次重重擂擊那扇門”,用“喊”的方式提出那個問題時,讀者心中已是疑竇叢生。旅行者最后一次“對話”不僅沒給讀者一個明確的答案,反而更加令人震驚了:他究竟在跟誰“對話”?告訴誰“我來過,沒人答應,/我信守了諾言”?
稱這些詢問為“對話”是因為旅行人發出詢問的初衷是尋求回應。這位旅行者周圍有人嗎?或者說那幢房子里有人嗎?有。他們是“一群權充聽眾的幽魂”。盡管“無人下樓來迎旅行人;/蔭蔽的窗臺無人露面/俯身窺視他那灰色的雙眼”,盡管在人能夠認識到的世界里無人回應,但實際上還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在孤獨的行者身邊出沒著超自然的現象。那些鬼魅般的傾聽者作出了回應:他們“在月色的靜謐中佇立傾聽/那來自人世間的聲音:/在下通空廊的幽暗樓梯上/淡淡月光里麇集佇立”。他們便是旅行者“對話”的對象,是人類的“傾聽者”。旅行者是孤獨的,因為他感到無法與這種超自然的現象溝通,“他內心中感到他們的陌生,/他們以靜默與他對答”,但旅行者無可挽回地攪動了他們的寧靜,甚至在他離去之后,在他的馬蹄聲遠逝之后,這里還將長久地回蕩著人類的聲音,宣告有人類曾經到過此地。喊聲既然已經攪動了震顫的空氣,“寂靜又如何輕柔回漲”?
這首詩通過“對話”的方式,宣告了在人類的認識能力之外有另一個世界存在,那便是德拉·梅爾經常描寫的超自然世界。正因為這些超自然的現象不被人類理解、認識,所以人類感到了陌生與恐懼。整首詩的氛圍也是古怪冷寂的。此外,旅行者深深的孤獨意識、堅定的意志和執著頑強的追求精神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德拉·梅爾是一位脫俗的詩人,他與現代主義變來變去的理念技法幾乎毫無瓜葛,他潛心做他的隱逸詩人,把他細微的感受和獨特的觀察毫發畢現地獻給讀者。從寫作技巧上看,德拉·梅爾對多種格律駕輕就熟,音韻效果美妙得令人稱絕。他對于傳統格律的堅持和實踐從客觀上強化了英國詩歌的傳統。
(喬 華)
上一篇:《信天翁 [法國]波德萊爾》讀后感
下一篇:《假如 [捷克]哈列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