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達木丁蘇倫長期從事政治工作和新聞工作,這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寫這首詩歌的時候,達木丁蘇倫正擔任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真理報》的主編。這一時期,他發表了包括詩歌、小說在內的不少文學作品。《克魯倫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這首詩語言平實、生動,讀來流暢自然。從結構上看,以克魯倫河起興,以和風與青年,草原自由和諧的生活承接,最后歸結到人——年輕人的愛情上。整首詩結構緊湊,一氣呵成。
開篇是對克魯倫河的贊美。詩人用“澄徹的水晶”來贊美克魯倫河,簡短的五個字,不但寫出了陽光照耀下的克魯倫河如同水晶一般,晶瑩剔透,波光粼粼,也寫出了蒙古人民對克魯倫河懷有的敬畏之心——作為母親河的克魯倫河像“水晶”一樣圣潔。這一筆不但點出了克魯倫河在蒙古人民心中的位置,也顯出了作者用筆的洗練。
第二節描寫的是“和風”與“青年的歌聲”。輕柔的風吹在克魯倫河上,蕩起層層漣漪,也把青年們的歌聲遠遠地送了過來。蕩漾著的河水像悅耳的音符,引起蒙古青年的共鳴。悠遠的歌聲、優美的意境也引出讀者心中的激情: 青年是希望的象征,作者讓青年來歌唱新生,這不僅讓整個草原顯出了勃勃生機,也寄托了蒙古人民對民族興盛的呼喚和自信。
第三節是對和諧自由的生活狀態的描寫: 青青的草地上,風在自由地流淌;遼闊的國土上,人也在自由地馳騁 。這種縱橫馳騁的感覺把蒙古民族獲得解放和新生的欣喜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和風的再次出現襯托出了這種生活的安然。
前三節徐緩的節奏在第四節起了波瀾: 詩人開始設置懸念,卻又不做回答,而是將答案留在了下一節中。在這一描寫中,詩人采用發問的方式,試圖與奔流不止的河流、長吹不息的和風對話。與前三節平實樸素的語言相比,顯得趣味橫生。
最后,前面所有的懸念都有了答案: 馳騁的駿馬、揚鞭的騎士、奔騰的河流、長吹的和風都在朝著一個方向運動,這便是“心上人”的家。河流奔騰不止、和風長吹不息表達了騎士對愛情不懈的追求。這便把最后兩節自然地連貫起來。蒙古人民對愛情的追求是熱烈的,正像他們對生活的歌唱是由衷的。詩人將詩歌最后的落腳點落到了年輕騎士的愛情之上,這是傳統民間文學的一個常用手法,也是蒙古詩歌抒情的一個顯著特點。
蒙古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大自然的嚴酷鑄造了他們樂觀開朗的性格,而詩人只用寥寥幾筆就刻畫出了這一性格。本詩寫于蒙古國成立之初,立意在于對新生活的歌唱。雖然通篇沒有熱烈的贊美,也沒有激昂四射的情感流露,但讀者心中的感動卻像那長吹不息的和風絲絲縷縷,連綿不絕。
(王若瑤)
上一篇:《先知·論死 [黎巴嫩]紀伯倫》讀后感
下一篇:《八行詩 [俄國]邁科夫》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