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1900—1979),英國海軍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印度最后一位總督。
1900年6月25日,蒙巴頓生于英格蘭的溫莎,是王室親屬,曾祖母是維多利亞女王。受洗禮時,維多利亞女王給他取名叫巴登堡的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維克托·尼古拉斯(LouisFrancis Aibert Victor Nicholas of Battenberg)。
父親巴登堡親王,名路易斯,原出身于德國王室,早年放棄德國國籍,在英國皇家海軍中服務,1912年任海軍參謀長。
蒙巴頓從小受到良好教育,1913年進入英國皇家海軍士官學校低級班。1916年升入高級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籠罩著狂熱的反德情緒,父親因屬于德國血統,被迫辭去海軍參謀長職務。這對蒙巴頓是一個很大的刺激,他暗下決心,有朝一日要像父親那樣當上海軍參謀長,以洗刷蒙受的恥辱,贖回榮譽。大戰使英、德兩國成為仇敵,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建議,英國王室中取德國姓氏的,一律改稱英國姓氏。因此他的姓由巴登堡改為蒙巴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蒙巴頓作為一名海軍候補生在旗艦“伊麗莎白王后號”服役。
一次大戰結束后,蒙巴頓進入劍橋大學。他愛好體育,善于社交。蒙巴頓曾組織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的辯論比賽,邀請長于辭令的丘吉爾前來助戰,取得勝利。從此,他與丘吉爾建立友誼,并取得丘吉爾的信任。20歲那年,蒙巴頓在美國億萬富翁范得比特夫人在倫敦舉行的舞會上,結識了英國財政家歐內斯特·卡塞爾爵士的孫女埃德溫娜·安夏琳小姐。兩人一見傾心,不久結婚。在蜜月旅行中,受到喜劇大師卓別麟的款待,卓別麟特意把親自編導的電影《友好情誼》作為禮物送給他們。
1923年,蒙巴頓回到海軍,在樸次茅斯皇家海軍通訊學校工作。他努力鉆研,精通無線電通訊技術,翻譯電碼的速度超過了有15年資歷的專業人員。1925年他進入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繼續深造。1927—1933年在海軍艦隊從事無線電工作。1934年,蒙巴頓擔任“勇敢號”驅逐艦艦長,在他領導下,這艘陳舊落后的艦只成為戰斗力很強的軍艦。1936年,他任國王的海軍副官。
1938年,蒙巴頓的長兄喬治去世。他便成為侄兒菲利普親王(即未來的愛丁堡公爵、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的保護人。
1939年8月23日,蒙巴頓奉命指揮編入現役的“凱利號”驅逐艦,任第五驅逐艦隊司令和“凱利號”艦長。僅用三天時間,就完成了該艦編入現役的準備和補給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凱利號”首次參加戰斗,擊沉一艘德國潛艇。12月,“凱利號”在搜索一條曾擊沉四艘英國商船的德國潛艇時,因觸水雷被擊傷。蒙巴頓沉著地指揮它駛回基地。
1940年5月,“凱利號”在北海截擊德國艦艇,被魚雷擊中。考慮到為它護航困難,上級命令蒙巴頓將該艦鑿沉。蒙巴頓拒絕說,“凱利號”有足夠的彈藥,不需要護航。它返航途中又遭到德國飛機襲擊。蒙巴頓親自操作高射炮,指揮全艦戰斗91個小時,終于回到英國。他因作戰英勇,被授予“卓越服務勛章”。1941年5月,“凱利號”參加地中海東部的克里特島戰役。23日在撤退途中,遭到24架德國飛機的轟炸,“凱利號”被炸沉。另一艘軍艦“開普林號”將蒙巴頓從海中救起,他才幸免于難。
不久,蒙巴頓任航空母艦“光輝號”艦長。1941年10月,丘吉爾任命蒙巴頓為盟軍聯合作戰部顧問。1941年12月21日,在蒙巴頓指揮下,聯合作戰部組織了對挪威南部和北部幾個小島的突擊性遠征。這是盟軍海、陸、空三軍第一次成功的協同作戰。美國參戰后,丘吉爾指示蒙巴頓,聯合作戰部的任務除組織空襲和遠征外,最終目標是解放法國。他要求蒙巴頓為盟軍在法國登陸做好準備。
1942年3月,蒙巴頓升任盟軍聯合作戰部司令和參謀長委員會委員,被授予皇家海軍中將軍銜,以及陸軍中將和空軍中將的榮譽頭銜。 8月19日,他組織對法國西北部第厄普港的試探性襲擊,遭到挫折,在參戰的5,000人中,損失3,336人。這次襲擊為1944年6月的諾曼底登陸提供了經驗。諾曼底登陸成功后,丘吉爾、馬歇爾、尼米茲等五人寫給蒙巴頓的信中說,諾曼底冒險的成功,是與蒙巴頓和聯合作戰部人員的精心籌備分不開的。事實上,蒙巴頓曾為實現諾曼底登陸出謀獻策,搜羅各種人材,準備登陸裝備。他還提出了在諾曼底海岸建造人工港的計劃。
為了在東南亞地區打擊日本侵略軍,1943年8月,盟國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建立了統一的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部。丘吉爾極力主張蒙巴頓任最高司令,統一指揮英印、美國和中國國民黨軍隊。這項任命得到美國的同意。
10月,蒙巴頓走馬上任。這里的指揮系統錯綜復雜,部隊來自不同國家,士氣不振,協同作戰十分困難。蒙巴頓感到自己承擔的是一項十分棘手的任務。他首先著手恢復士氣,指出緬甸決不是“一條被遺忘了的戰線”。但是,在制定關于緬甸作戰的戰略計劃時,蒙巴頓與其副手美國的史迪威將軍發生分歧,后者力主打通“滇緬公路”,收復北緬;而蒙巴頓主張把主力部署在沿孟加拉灣的若開地區。雙方爭執不下,直到1944年初,日軍在若開地區和印度東北部的英帕爾地區發動了攻勢,蒙巴頓才接受了史迪威的建議。
1944年3月,日本第十五軍司令官牟田口指揮三個師團,向印度進軍,企圖奪取印、緬邊界的軍事要地英帕爾。蒙巴頓和英國第十四集團軍司令斯利姆將軍指揮英印軍隊頑強抵抗。7月,英帕爾戰役結束,日軍損失近10萬人。與此同時,在緬甸北部,史迪威將軍指揮下的中國國民黨軍隊新編第三十八師和第二十二師,于1944年4月至8月攻克了戰略重鎮密支那,占領這一地區通往印度的三個重要機場。
1944年底,蒙巴頓指揮的東南亞盟軍已近百萬人。盟軍擁有戰略優勢,日軍開始節節敗退。蒙巴頓抓住戰機,及時制定具體作戰計劃,指揮盟軍發動反攻。盟軍除從緬甸北部向南推進外,還從西部向中部進攻。蒙巴頓和斯利姆將軍指揮部隊南下瑞波平原,強攻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同時以摩托化部隊與坦克為主力,出其不意襲擊敏鐵拉。3月21日盟軍占領曼德勒和八個機場,肅清了若開海岸至支達巴島的敵人,使大型空軍補給基地從原來的阿薩姆南移500英里。接著,蒙巴頓指揮盟軍分東、西兩路進軍。西路軍在肅清卑謬的敵軍之后,向伊洛瓦底江下游挺進;東路軍則占領仰光附近的勃固, 5月3日進入仰光。1945年9月12日,蒙巴頓在新加坡市市政廳代表盟軍接受了駐東南亞日軍的投降。
戰后,蒙巴頓負責遣返東南亞數十萬日軍,安置盟軍戰俘,處理了一系列因殖民主義在亞洲崩潰而產生的外交和政治問題。當尼赫魯獲釋來到新加坡時,蒙巴頓親自為他舉行了歡迎儀式。
1946年6月,蒙巴頓回到英國,受到盛大歡迎,獲得“高級爵士勛章”。第二年,英王加封他為“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表彰他在緬甸的戰功。
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春,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運動如火如荼。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陷入深刻危機。以艾德禮為首相的工黨政府被迫發表聲明,同意在1948年6月以前把政權交給印度人。印度總督韋維爾不同意艾德禮的對印政策,艾德禮選定蒙巴頓接任這個職務。這是蒙巴頓在戰后執行的最重要的一項使命。
1947年元旦,艾德禮召見蒙巴頓,正式任命他為印度總督,指示他從印度運回一切殖民掠奪所獲的珍寶。對于充當帝國遺產清理人的角色,蒙巴頓感到有損王室顏面。英王喬治六世支持對他的任命。赴任前,經首相同意,他獲得了任何一個印度總督不曾有過的特權,即享有全權和獲得行動的完全自由。
3月24日,蒙巴頓到達新德里。他與印度各政黨和教派領導人頻頻會晤,商談雙方可以接受的妥協辦法。鑒于印度局勢一觸即發,他與甘地、尼赫魯、真納等人商定,把轉讓政權的日期從1948年6月提前到1947年8月15日;制定了關于印度獨立的方案,即“蒙巴頓方案”。 5月18日,蒙巴頓帶著這個方案趕回倫敦,要求首相立即付諸表決。他說服一向反對印度獨立、并在上議院占有絕對優勢的丘吉爾。丘吉爾轉而表示支持“蒙巴頓方案”。6月3日,該方案正式公布,其主要內容是:1.英屬印度根據居民及其宗教信仰的不同,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分別建立自治政府;2.巴基斯坦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構成;3.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后享有獨立地位,可以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
1947年7月5日,“蒙巴頓方案”以印度獨立法案的名義正式提交英國議會。7月16日獲得批準。
1947年8月,以尼赫魯為總理的印度和以真納為總督的巴基斯坦宣布建國。由于帝國主義挑唆和沒有認真地解決民族、教派的問題,在分別立國過程中發生了大規模的沖突和仇殺,給印、巴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克什米爾問題①也未獲解決,兩國關系自建立之日起就處于緊張狀態。
1947年8月至1948年6月,蒙巴頓繼續任印度自治領總督。1948年6月,蒙巴頓被從印度召回。艾德禮到機場迎接,并稱贊說:“沒有人能完成這樣繁重的任務”。
回國后,蒙巴頓繼續在海軍供職,先后擔任馬耳他島巡洋艦隊司令(1948—1950)、海務大臣和供應運輸署長(1950—1952)、地中海艦隊總司令(1952—1954)、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地中海艦隊總司令(1953—1954)等職。1955年4月18日,在丘吉爾的推薦下,首相艾登任命蒙巴頓為海軍參謀長。他繼承父業的愿望終于實現。1955年至1959年,他還兼任第一海務大臣。1956年獲海軍元帥軍銜。1959年,他被任命為國防參謀長和參謀長委員會主席。他積極推行改革軍隊的計劃。在他的建議下,英國取消了分別設立的海軍部、陸軍部和空軍部,設立國防委員會行使三部職權,統歸國防大臣領導。蒙巴頓1965年7月正式退休。此后,他擔任過懷特島總督、皇家海軍陸戰隊旅長等名譽職務。他還熱衷于公益事業,協助成立了尼赫魯基金會和世界學院等。
1974年蒙巴頓訪問中國,他是第一個訪華的英國王室成員。1979年8月27日,蒙巴頓在離北愛爾蘭邊境19公里的馬勒摩海濱消夏時,乘坐的游艇被當地愛爾蘭共和軍預先設置的炸彈炸毀,蒙巴頓遇難,終年79歲。英國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上一篇:蒙哥馬利
下一篇:賴尼萊亞里沃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