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帕克·阿馬魯(Tu-pac Amaru,1742—1781),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印第安人偉大的兒子。他于1780年11月4日在秘魯的廷塔省發動了拉丁美洲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印第安人起義,給西班牙殖民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圖帕克·阿馬魯原名何塞·加夫列爾·孔多爾坎基,生于廷塔省蘇里馬納村一個印第安人卡西克(酋長),家庭。他是1571年慘遭西班牙殖民者殺害的末代印加王圖帕克·阿馬魯一世的第六代后裔。10歲入庫斯科城圣弗朗西斯科·德博哈耶穌教會學校學習,他敏慧的天資和刻苦好學的精神受到教師們的贊揚。在校期間,他學會了拉丁文和西班牙文,博覽群書,其中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1540—1616)所著《印加列王傳》一書對他影響很大。書中對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印加社會的贊頌,引起他對印加故國的無比向往。
結業后,他返回故里,26歲時繼任蘇里馬納·潘巴馬爾卡和通加蘇卡三個村子的卡西克。他熱愛自己的人民,深切同情他們的悲慘遭遇。他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盡量減輕人民的負擔,常常周濟鰥寡孤獨,代貧困的村民繳納貢賦,因而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殖民當局懷疑他有反叛之心,一度曾解除他的卡西克職務。廷塔省督吏阿里亞加辱罵他是“印第安人騙子”。圖帕克·阿馬魯飽嘗殖民統治之苦,因而對西班牙的暴政和酷吏充滿仇恨。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1759—1788)由于實行了一些改革,一時被譽為開明君主。圖帕克·阿馬魯對這位國王曾抱有幻想,認為只要國王了解印第安人的苦難,就會改善他們的境遇。為此,圖帕克·阿馬魯在1770年前往利馬,向殖民當局陳述印第安人的不幸,為自己的同胞請命。殖民當局對他的呼吁置若罔聞。圖帕克·阿馬魯憤然返回故鄉,舍棄了何塞·加夫列爾·孔多爾坎基這一原名,正式襲用先祖圖帕克·阿馬魯一世的名字,自稱圖帕克·阿馬魯(史稱圖帕克·阿馬魯二世),表明他追隨先祖的榜樣,準備為恢復印第安人的權益而斗爭的決心。
1777年,圖帕克·阿馬魯再次到利馬向殖民當局呈遞請愿書,懇請西班牙國王廢除“米達制”①,革除政府的弊端。在請愿的同時,他在利馬利用各種機會向政府官員、傳教士和工商界人士講述印第安人的苦難,以爭取他們對印第安人的同情和支持。圖帕克·阿馬魯在利馬期間,正是秘魯土生白人知識分子傳播法國啟蒙思想的活躍時期。因之,圖帕克·阿馬魯有機會接觸到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他通過在圣馬科斯大學傾聽哲學辯論以及同一些土生白人的接觸,明顯地感覺到土生白人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也懷有不滿情緒。在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下,獨立的傾向正在增長。圖帕克·阿馬魯開始認識到,在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這一點上,土生白人的利益和印第安人的利益有著一致性。這是他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
圖帕克·阿馬魯的請愿行動,遭到殖民當局的嚴厲斥責。他們命令他立即返回自己的卡西克轄區。這使圖帕克·阿馬魯終于認識到寄希望于殖民當局不會改變印第安人的境遇,下決心用暴力手段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在返回故鄉之前,他向一些土生白人朋友吐露過他的起義計劃,得到他們的鼓勵和支持。利馬商人米格爾·蒙鐵埃爾還給予他8千比索的資助。圖帕克·阿馬魯真誠地相信這些土生白人的許諾,把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種人和土生白人共同對敵的思想當作他未來斗爭的重要策略。于是他返回廷塔,準備起義。
1776年,何塞·安東尼奧·德阿雷切被西班牙政府任命為秘魯總視察官。為了增加宗主國王室的歲入,他一上任,立即增加捐稅。僅1778到1779年,稅收即從400萬比索增到580余萬比索。這種橫征暴斂引起秘魯各社會階層的不滿。當時秘魯共分50個省,其中14個省發生了騷亂,有3個省的督吏被殺。1777—1780年,秘魯先后發生十幾起印第安人起義。秘魯社會處在深刻的動蕩之中。圖帕克·阿馬魯決定利用這一有利形勢發動起義。
1780年11月4日夜,圖帕克·阿馬魯設計捉獲廷塔省督吏阿里亞加。10日,他在通加蘇卡村召集群眾大會,當場處死阿里亞加,正式宣布起義。他號召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種人和土生白人團結起來,為消滅“西班牙佬”而并肩戰斗。在這次大會上,圖帕克·阿馬魯還鄭重宣布廢除米達制、分攤制①和各種苛捐雜稅,要嚴懲各省的督吏。他的這些革命措施反映了廣大被壓迫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他們的熱烈擁護。很多印第安人積極參加起義隊伍。為了擴大影響,圖帕克·阿馬魯還向其他省份派出信使,通告起義的消息。
11月12日,庫斯科城的殖民統治者驚悉圖帕克·阿馬魯已在廷塔發動起義,慌忙派出1千5百人的殖民軍前往鎮壓。但在圣加拉拉鎮,被圖帕克·阿馬魯率領起義戰士一舉擊潰。起義軍聲勢大振。為了擴大起義軍的隊伍,并給庫斯科城內土生白人準備起義的機會,圖帕克·阿馬魯率軍南下,向秘魯高原和的的喀喀湖一帶挺進,大軍穿越拉拉亞,攻入拉姆帕,直指阿贊加羅。
在起義的過程中,圖帕克·阿馬魯提出“打倒壞政府”的口號,頒發了解放黑奴的法令。起義軍所到之處,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礦工從米達制的枷鎖下解放出來。他們積極參加起義軍。起義者搗毀紡織工場,使囚徒般的印第安人工匠獲得自由,作惡多端的場主和工頭被憤怒的印第安人殺死或燒死。監獄的大門被砸開,使在押的勞苦大眾獲救。渴望土地的印第安人沖進大莊園,殺死大莊園主,奪取土地和牲畜。官吏遭到無情的懲罰,各種苛捐雜稅被取消,國王設在各省的金庫被查封、沒收。
與此同時,圖帕克·阿馬魯建立了自己的決策機構——五人內閣,領導起義。他還委任印第安人的優秀分子任法官和省督吏,以便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在部分地區,開始實行新的稅收制度。圖帕克·阿馬魯已經擁有一套初步具有政府職能的機構;在秘魯的50個省中,控制了24個省,起義軍擴大到9萬人。
圖帕克·阿馬魯起義使西班牙殖民當局感到震驚。庫斯科大主教莫斯科索驚呼殖民地面臨著征服以來所遇到的最大危險。因而殖民統治者把圖帕克·阿馬魯視為最危險的敵人,他們動員了有1萬7千人的強大兵力,從利馬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分兩路向起義軍發動鉗形攻勢。天主教會也宣布將圖帕克·阿馬魯革出教門。為了瓦解起義軍隊伍,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的何塞·德貝爾蒂斯總督懸賞收買叛徒:交出圖帕克·阿馬魯的首級可得賞金1萬比索;如能生俘這位起義軍領袖,則可得賞金2萬比索。
1780年12月底,圖帕克·阿馬魯率領6萬大軍圍攻印加故都庫斯科城。由于這次起義不僅打擊了殖民政權和地方酷吏,同時也觸動了一些土生白人地主和印第安人上層分子的利益,所以庫斯科城內的土生白人和城郊的印第安人上層分子投靠殖民當局,與起義軍為敵。在這種情況下,起義軍強行攻占庫斯科,必然會使有生力量遭受重大損失;即使攻下該城,也有被殖民軍包圍的危險,于是圖帕克·阿馬魯當機立斷,于1781年1月10日乘夜色撤圍,向南方實行戰略轉移。
為了剿滅這次起義,總視察官德阿雷切和巴列元帥統領殖民軍緊緊追擊起義軍。當時,安第斯山風雪彌漫,山路難行,殖民軍極不適應高原氣候,又嚴重缺少燃料、糧食和防寒設備,圖帕克·阿馬魯利用這種有利時機,誘敵深入,以突襲聚殲的戰術不斷予以打擊。殖民軍士氣低落,草木皆兵。3月21日,圖帕克·阿馬魯率領萬名起義戰士在敵人必經的一個峽谷里設下了埋伏,準備聚殲敵人。但這一計劃卻被叛徒泄露。這不僅使殖民軍逃脫了被圍殲的命運;也使起義軍暴露了主力所在。4月6日切卡庫佩一戰起義軍失利。圖帕克·阿馬魯突圍后向南方轉移,途中又被叛徒出賣,陷入敵人魔掌。
在法庭上,圖帕克·阿馬魯大義凜然。當總視察官德阿雷切一再逼使圖帕克·阿馬魯供認他在庫斯科的“同謀”時,他回答道:“參與同謀的只有你和我。是你壓迫了我的人民;而我,是想把他們解救出來。”圖帕克·阿馬魯高傲地向那些對他施行各種酷刑的劊子手說:“那怕你們把我的皮肉撕成碎塊,我也不會對你們吐露任何真情”。連德阿雷切也不得不承認在這位偉大的起義領袖身上“有著一種堅韌不拔和無法估量的鎮定自若的精神”。就是在圖帕克·阿馬魯遭到嚴刑拷打、手臂斷裂的情況下,他還兩次試圖越獄重返戰場。
1781年5月18日,圖帕克·阿馬魯被判處四馬分尸之刑,在庫斯科中央廣場壯烈犧牲。
在這次起義中,圖帕克·阿馬魯提出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種人和土生白人共同反對殖民主義的策略,頒發了解放黑奴的法令,作了用暴力手段奪取大莊園主土地的嘗試。他所采取的革命策略和措施充滿了反對殖民主義的內容,并帶有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性質。這次起義,為秘魯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斗爭開辟了道路。在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上,圖帕克·阿馬魯起義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這次起義標志著過去近三百年間不斷爆發的種族反抗的時代已經結束,民族獨立戰爭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圖帕克·阿馬魯為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形象鼓舞和教育了象弗朗西斯科·米蘭達、西蒙·玻利瓦爾、圣馬丁以及何塞·馬蒂這些革命家。直至今日,圖帕克·阿馬魯的名字仍然在激勵著拉丁美洲人民為自由和正義而斗爭。1980年11月4日,在庫斯科城舉行的紀念圖帕克·阿馬魯起義200周年的盛大集會上,秘魯總統莊嚴地頒發了一道法令,授予圖帕克·阿馬魯以“秘魯解放先驅、賢哲和烈士”的榮譽稱號。
海鷗不怕風雨,
勇士何懼流血。
——拉美諺語
上一篇:圖哈切夫斯基
下一篇:圖特摩斯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