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美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和美國民主傳統的奠基人。他曾任美國駐法公使、美國第一任國務卿、美國第三任總統。杰斐遜知識淵博,熟習多種學科,造詣深湛,并精通工程設計,是美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在美國創建半個多世紀內,杰斐遜在政治生活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托馬斯·杰斐遜1743年4月13日出生于弗吉尼亞阿爾貝馬郡的沙得韋爾鄉村。他父親彼得·杰斐遜是一個中等煙草種植園主,祖先是從英國威爾士遷入的移民。母系祖先是蘇格蘭貴族。杰斐遜的外祖父在弗吉尼亞擁有大種植園。當時沙得韋爾鄉村是英國殖民地的邊疆。杰斐遜自幼熟悉邊疆小農、獵民的生活,同情拓荒者的艱苦創業精神。1760年他進入威廉—瑪麗學院學習數學、哲學、文藝,1762年畢業后又習法律五年。杰斐遜勇于探索,勤奮好學,廣泛地閱讀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瀏覽英法著名文學家的作品,視野開闊。
1769年,他當選弗吉尼亞議會議員,開始政治生涯。這年,他提出一個允許奴隸主釋放奴隸的議案,雖然沒有通過,但他傾向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已露端倪。
隨著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與英國對殖民地壓迫政策的加強,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矛盾日益尖銳,爆發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革命風暴。在疾風暴雨中,杰斐遜堅定不移地把推翻英國統治、爭取殖民地解放作為奮斗目標,同被宗主國奴役的群眾站在一條戰線上,在群眾中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成為爭取獨立的殖民地人民的左翼領導人之一。
1773年春,杰斐遜和帕特里克、亨利等人在威廉斯堡的密室里,討論響應薩繆爾·亞當斯的號召,成立通訊委員會①問題,隨即由弗吉尼亞議會通過決議正式建立。當時弗吉尼亞總督鄧莫爾下令解散它。杰斐遜等堅持召開通訊委員會,并批了一個傳閱文件,與其他殖民地密切聯系,廣泛交換政見和互通消息,對反英群眾運動起了促進作用。
波士頓傾茶事件②后,1774年英國政府頒布了封閉波士頓港法令,杰斐遜得知這個消息,向弗吉尼亞議會提議并通過決議,規定議會用一天齋戒和祈禱,以表示對波士頓人民的同情與支持。弗吉尼亞總督鄧莫爾再次解散議會。
杰斐遜深信英國哲學家洛克“天賦權利說”和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社會契約說”,認為被壓迫人民具有天賦的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草擬了《英屬美洲權利綜論》,提出:“作為自由的人民,我們有權利要求承認自然法則賦予我們的權利,而不是長官的恩賜。”文中還痛斥英國統治階級對北美殖民地所采取的高壓政策和法令。這個文件作為州議會的指令,發給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的弗吉尼亞代表,由于內容精辟,廣泛傳播,成為討伐英國殖民者的檄文,有力地增強了民族意識,激發了殖民地人民的愛國熱情。
1775年4月,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人民對英軍進行了武裝反抗,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革命戰爭的烈火錘煉了杰斐遜的意志,增強了他對人民力量的認識,使他的思想成熟起來。
同年5月,杰斐遜作為弗吉尼亞代表參加了在費城舉行的第二屆大陸會議。在殖民地宣布獨立的問題上,進步派與保守派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大陸會議指定杰斐遜、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等五人組成委員會,起草宣言。杰斐遜年方33歲,以大氣磅礴的筆調,起草了《獨立宣言》,概括了英法思想家提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所依據的政治理論和革命原則,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人人是生而平等的,他們都被造物主賦與某些不可讓渡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等權利。……當任何形式的政體妨礙了這種目的時,人民有權力去改變它,或廢除它。”《獨立宣言》指控英王倒行逆施,綜述了迫使美國人民爭取獨立的原因。它不僅是美國宣告獨立的正式文件,也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人民要求民主主權的宣言書。它起了動員人民群眾為爭取民主權利、民族獨立的斗爭的積極作用,成為當時美國人民反抗英國奴役、進行革命的有力武器。馬克思在致美國總統林肯的信中曾經指出:《獨立宣言》是“第一個人權宣言”。①其歷史進步作用十分突出。
在獨立宣言中,原有一段痛斥英王喬治三世開創非洲黑奴貿易,煽動黑人和白人之間種族戰爭的文字,被認為過激,在南卡羅來納、佐治亞代表的反對下刪掉了。《獨立宣言》是杰斐遜思想成熟的標志。杰斐遜在《獨立宣言》中揚棄了洛克“追求財產”的字句,突出了“追求幸福”,說明他的思想更富于民主性。
杰斐遜不是在寫歷史,而是用實踐來影響歷史的進程。1776年10月,杰斐遜回到弗吉尼亞,立即投入改革弗吉尼亞州的立法工作,提出廢除長子繼承法和續嗣限定法等兩項封建性法令,并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法案。
1779年6月,杰斐遜當選為戰時州長。當時英國控制海面,可以隨時派兵襲擊弗吉尼亞領土,掠奪食物、武器。弗吉尼亞財政拮據,既需為南北卡羅來納提供兵員、補給,又需招募民兵保衛本土。作為州長,杰斐遜的任務是艱巨的。他雖然克盡職守,但由于沒有軍事領導才能,當1780年英軍進攻弗吉尼亞時,杰斐遜束手無策,以致弗吉尼亞議會遭破壞,杰斐遜本人險落敵手,因此受到各方面嚴厲的批評甚至詆毀。1781年杰斐遜辭去州長職務,回到蒙蒂塞洛私邸。他仔細考察弗吉尼亞周圍環境,對于當地的氣候、物產、水源分布以及政權建設、風土人情都密切關注,還了解當地宗教、奴隸制和印第安人情況。他將幾年的調查所寫的手稿,輯為《弗吉尼亞紀事》一書。該書用很大篇幅駁斥法國哲學家巴豐等人關于美國各方面都比歐洲低劣的論點,充分表達了杰斐遜的民族自豪感和創建一個嶄新國家的堅定信念。
1784年5月,杰斐遜被派往法國,協助富蘭克林和約翰·亞當斯簽訂商約。1785年杰斐遜擔任駐法全權公使。他駐法期間正值法國革命由醞釀而爆發,他以極大的興趣和滿腔熱情密切地關注著法國革命的進程。在這期間,美國國內形勢也起了重大的變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謝司起義被鎮壓。杰斐遜聞訊后發表議論說:“不時有點小小叛亂乃是一件好事,……自由之樹是必須常常用愛國者和暴君的鮮血來澆灌的。”謝司起義被鎮壓后,漢密爾頓等資產階級保守派鑒于邦聯政府權力分散,對鎮壓人民的起義很不得力,積極策劃成立中央集權政府,于1787年5月在費城秘密集會,以修改邦聯憲法為名,另行制定憲法。杰斐遜看到憲法草案中沒有寫上保障人民權利的人權法案的條款,表示不滿。1789年4月,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總統,9月杰斐遜被任命為國務卿。1790年3月杰斐遜抵達紐約,目睹上層社會爭權奪利和反對共和制、民主制,深為憂慮,對勞動人民受欺壓和生活困苦深表同情,憧憬著建立一個以農民為主的理想民主共和國。他對當時美國現實政治極為不滿,因而能與城鄉勞動人民爭取民主的力量結合起來進行斗爭。
1791年夏,杰斐遜和麥迪遜以考察植物為名,沿哈得孫河北上作了一次旅行。實際是為抵制漢密爾頓的保守政策并建立民主共和黨進行策劃。形勢的要求,歷史的發展,使他的名字和政黨的組成結合在一起了。
法國革命形勢激蕩,也影響著美國國內的政治斗爭。杰斐遜派把法國革命看作是美國革命的繼續,同情法國革命人民。漢密爾頓派崇拜專制主義,主張和英國統治者聯合共同鎮壓法國革命。美國的民間會社紛紛通過決議,表示支持革命中的法國人民。杰斐遜領導的民主共和黨和漢密爾頓領導的聯邦黨為此互相攻擊,對立日益加深。1793年年底,杰斐遜辭去了國務卿職務,回到蒙蒂塞洛家中。漢密爾頓控制了聯邦政府機構。
1796年的總統選舉成為聯邦黨人和民主共和黨之間的一次激烈的政治斗爭。杰斐遜被民主共和黨提名為該黨的總統候選人。選舉結果,聯邦黨的總統候選人約翰·亞當斯當選總統,杰斐遜當選副總統。
1798年,亞當斯政府頒布了四項摧殘人民民主權利的法令①,引起人民群眾和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不滿。于是,麥迪遜起草《弗吉尼亞決議案》,杰斐遜起草《肯塔基決議案》,以伸張州權為號召,重申“天賦權利論”、“社會契約說”,抨擊聯邦政府上述法令違反憲法。群眾反抗運動逐漸高漲,1793—1800年,全國共組成了41個民主共和會社,進行爭取民主的艱苦斗爭。杰斐遜對人民的力量有所認識,因而能團結一切民主力量,并取得勝利。1800年當選為美國第三屆總統。
杰斐遜執政后,廢除了亞當斯政府頒布的四項摧殘民權的法令,呼吁消弭黨派斗爭。他在擔任兩屆總統期間(1801—1809),厲行精簡節約,在獎勵農業生產的同時,主張相應地發展工商業。在他執政期間,將美國疆土向西部擴展,1803年自拿破侖手中購買了路易西安那(當時的路易西安那包括自墨西哥灣到加拿大、自密西西比河西岸到洛基山約100多萬平方英里的土地),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杰斐遜政府廢除了國產稅,減輕對勞動人民的稅收,擴大了對白種男子享有選舉權的范圍,頒布了新土地法,將購買土地的最小面積由640英畝降低到160英畝,并且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杰斐遜生活簡樸,指示白宮每天早晨向來訪者開放,以便不脫離群眾,保持民主作風。1809年,杰斐遜退職返蒙蒂塞洛私邸。他66歲高齡仍孜孜不倦地鉆研哲學、歷史學、古生物學和自然科學。杰斐遜一貫重視教育,主張用教育手段培養德才兼備的“自然貴族”,以別于“人為的貴族”。晚年獻身于教育事業,制訂一套大、中、小三級教育制度,成為美國國民教育的規范。1818年,他為建立弗吉尼亞大學,騎馬到蘭嶺勘察校址,從繪圖設計到施工,聘請學者講學,付出了艱巨的勞動。弗吉尼亞大學終于在他逝世前一年建成。
杰斐遜對圖書館事業也很關注。1814年國會圖書館在反英戰爭中被焚。他將50多年來在國內和歐洲各國搜集的文獻資料、手稿近一萬冊,售與國會圖書館,幫助它重建。
1826年7月4日杰斐遜逝世,終年83歲。這天恰好是《獨立宣言》發表50周年紀念日。杰斐遜死后,人們發現他生前為自己寫的墓碑銘文:“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亞大學之父”,表示他的事業的重點所在。
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羅斯福贊揚杰斐遜“是所有的民主主義者中最偉大的一位”。但杰斐遜畢竟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他受到所屬的階級和所處的時代的限制。他的民主主義并不是徹底的。杰斐遜并不認為黑人、印第安人是和白人生而平等的。他對黑白種人通婚產生混血種非常害怕,主張把解放后的黑人遷到內地,甚至倡導遣送黑人出境,并在非洲建立殖民地。他執政時同樣采取和印第安人訂定條約、誘購他們的土地或用武力剿殺、使印第安人日趨衰落的政策。杰斐遜的白種優越論,對于美國種族歧視、民族壓迫起了一定的影響。不僅如此,杰斐遜天賦民權的思想,也是不包括婦女在內的。他從未考慮過廣大婦女受教育這一重大問題,認為她們不應有獨立的意志,只能以丈夫的意志為行動準繩。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到:杰斐遜并非超越時代的完人。
上一篇:杜魯門
下一篇:板垣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