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黎明,在它微微波動的休憩中感覺寒意,
海鷗翅膀傾斜,沖過橋下又扶搖而上,
撒下紛擾的白環,面對大橋連接的海灣水域
凌空高建起自由神像——
然后,以無瑕的曲線,飛出我們的視線,
神奇得有如船帆穿過
某一頁要被歸檔的數字;
——直到電梯把我們從好時光中降下……
我想到電影院,全景技巧,
大群人急于想看某個從未出現,
而又一再被催促盼望的輝煌場面,
在同一銀幕上已對其他眼睛做出預示。
而你,橫跨港灣,以銀質的步伐,
就像太陽以你的腳步行走,
在你的跨步中留下某個未曾做出的動作,——
你的自由本身將你羈留!
從某地鐵出口、陋室或頂樓
一個瘋子飛速沖向你的欄桿,
一下傾出欄外,尖叫著,襯衣氣球般鼓起。
無言的大篷車上落下一個玩笑。
正午從橋梁格子滲入
華爾街,天上乙炔燒成的缺齒形狀;
駕云的吊架一下午轉動……
你的吊纜向北大西洋低語。
像猶太人天堂般微賤,
你的報答……你行的授爵禮,
時間不能將其從無名中提升:
你顯示出搖擺不定的短暫安慰與諒解。
哦,豎琴與祭壇,狂怒所熔鑄,
(單憑勞累如何能協調你合奏的琴弦!)
先知擔保的可怕門檻,
賤民的祈禱,戀人的哭泣,——
又見紅綠燈,它掠過你迅速的
整體語言,群星的純凈嘆息,
用珠子串起你的小徑——凝固的永恒。
我們見夜晚擎在你懷中。
靠近橋墩,我等在你的陰影下,
只有在黑暗里你的影子才清晰。
城市中火紅的小包全打開,
大雪已淹沒鐵的一年。
哦,像你腳下的水流般無眠,
穹隆狀立于海上,這草原夢幻之土,
有朝一日你延伸下降到我們最底層,
用曲線把神話獻上帝。
(楊恒達 譯)
注釋:
這是克萊恩的組詩《橋》的一個選段。
【賞析】
哈特·克萊恩雖然生前只出版了2本詩集,卻被公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有獨創性的詩人之一,而單行本的長詩《橋》又被認為是他的最高成就。詩人用迷狂的語言展現了一個關于美國歷史和精神的重要性的龐大意象。全詩由1個序曲和8個部分(共15首詩)組成,每個部分都構思精巧、自成一體,相互又能有機地融合,內容是紐約的都市景觀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許多評論家認為,《致布魯克林大橋》、《河流》及《隧道》三首是全詩的精華。
《致布魯克林大橋》是組詩《橋》的序曲。關于這首詩的寫作緣起還有一個小插曲: 1924年,克萊恩移居紐約,他的公寓正是布魯克林大橋的設計師羅布林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詩人眺望大橋時產生的謳歌大橋的欲望促成了這首詩的誕生。在克萊恩的筆下,大橋不僅僅是一個輝煌的實體,更是美國精神的象征。詩人把整個美國從開端到未來凝聚在鏗鏘有力、滿懷激情的詩句中,極力表現一個民族的巨大開拓力量和蓬勃向上的強壯生命力。在詩歌結構上,克萊恩明顯借鑒了艾略特的布局,但又將艾的悲觀主義的追問、質疑轉化成明朗的頌歌基調,使這首詩在主題思想方面和《荒原》的悲觀主義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詩人把布魯克林大橋作為人類文明進化的象征,以一種近乎狂喜的熱情描繪了他心目中的歷史和精神意義上的美國。正如威納德·托普所說:“當他想尋求一種能把關于美國生活的長詩結成一體的神話時,他就把注意力轉向這座橋。”亦如詩末一句“用曲線把神話獻上帝”。
布魯克林大橋的神話性首先體現在空間性上。“凌空高建起自由神像”,既賦予了大橋雄壯的姿態,又盛贊了大橋所體現的自由精神。大橋是美國創造精神的象征,也是人類文明進程的象征。接著,詩人以寫意的筆法將眼光從闊大的空間中移向橋的細部以及橋外的世界,一個跳海自殺的人匆匆結束自己生命。這剪影似的描寫源于生活現實: 布魯克林大橋環境優美,海水碧波蕩漾,被人稱為“自殺者的天堂”,每年都有許多陷入絕望的人選擇這里作為自殺的場所。這一細節也揭示了飛速發展中的美國所特有的瘋狂情緒。從第六節開始,詩人改換了觀察大橋的角度,他仿佛漫步在橋的四周,觀看華爾街紛繁的躁動、陽光的游動、紅綠燈中“凝固的永恒”的橋面、黑夜中清晰的影子等等,潛藏著無奈、猶疑、低落的情緒。
其次,歷史的深遠感也為布魯克林大橋戴上了神話光環。克萊恩不僅力求把大橋所展現的巨大空間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時時把人們的眼光引向歷史的深處,展現時間的綿延。本詩敘述了大橋在一天之內的景色變化: 從拂曉到夜晚,布魯克林大橋四周的景色紛繁變化。翱翔的海鷗,高高矗立的自由神像,都市夜晚的燈火,都是常常入詩的景物,但在克萊恩筆下卻呈現著獨特的色彩,勾起人奇特的聯想。在詩人的想象中,橋是走向永恒的通道。銀色的鋼鐵長龍從歷史中走來,身上帶著渴求進步的期望,從視線中裊裊遠去,走向未知的歷史中,正像馬科斯·坎利夫所說:“克萊恩的追求,是要把舊的美國和新的美國融為一體。”在短短的一天時間里,他的思緒跨越歷史的虹橋,從遠古時代回到現代社會,“像你腳下的水流般無眠/穹隆狀立于海上,這草原夢幻之土/有朝一日你延伸下降到我們最底層”。
這首詩充分體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力求在歷史的闊大背景中展示現代都市生活的神韻,詩人滿含深情地展示了大橋動人的雄姿,并把它稱為“豎琴”和“祭壇”,形象地體現了克萊恩對美國的現代性和神話性所作的“神秘性的綜合”,顯示出詩人的最高藝術成就。詩人在《橋》中所體現的生活態度基本上是樂觀的,他從歷史中發掘民族的生命力,展現現代生活的力量。然而,克萊恩又不能被稱作為樂天派詩人,他常對自己的追求感到疑惑、彷徨,他對現實生活的憤懣在詩歌中也有多處顯露,如詩中提及的自殺者。他無法避開現實的黑暗而獨自享受光明,最終在《橋》發表后不久,跳海自殺,離開了這個他既愛又恨的世界。
(喬 華)
上一篇:《致寵臣[俄國]雷列耶夫》讀后感
下一篇:《致席爾維婭 [意大利]萊奧帕爾迪》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