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Ⅷ約1235—1303),羅馬教皇,1294—1303年在位。他用以前任何教皇從未用過的激烈語言,進一步闡述了教皇至上的理論。他于1302年頒布的“至一至圣”教諭,是中世紀天主教會最為聞名的文件。他在此教諭中妄稱:“人欲得救,必須服從羅馬主教〔教皇〕。”但是,卜尼法斯八世所處的時代,與格利哥里一世、格利哥里七世,以及英諾森三世的時代不同。他面臨的情形是具有強大王權的統一的民族國家在西歐的普遍興起,所以他為堅持教皇至上而與世俗政權進行的斗爭必然以失敗告終。
卜尼法斯八世,世俗名本篤·凱達尼,約于1235—1240年間出身于意大利阿南尼的凱達尼貴族家庭。曾在意大利托蒂、斯保萊托學習。1276年正式在羅馬教廷任御前會議參議和宗座〔教皇〕總書記官,1281年被提升為樞機助祭。在1290—91年間,他以教皇使節身份到巴黎調停世俗君王爭端,使一觸即發的英法戰爭暫未爆發,法國和阿拉貢的矛盾也得以緩和。 因此,他返回羅馬后,又被晉升為樞機神父。1294年6月,教皇尼古拉四世去世,他競選教皇,但競爭不過他的家族世仇——羅馬科倫納家族,后者推出西斯廷五世。本篤·凱達尼心懷不滿,故意事事挾制新教皇,最后竟然借助于西西里的安茹·查理的支持,逼迫西斯廷辭職,自己于同年12月登極,取名卜尼法斯八世。因法定教皇任職終身,無辭職一說, 卜尼法斯八世便迫使西斯廷簽署承認自動辭職、其辭職具有合法性的聲明,接著把西斯廷逮捕下獄,以防泄露“天機”。結果,老教皇在1296年5月死于獄中。 卜尼法斯八世進而發兵討伐科倫納貴族,蕩平他們的城垣,沒收其財產,對他們施行絕罰。 卜尼法斯八世與科倫納家族為敵,使他不得善終,種下了禍根。
卜尼法斯八世在位期間,編纂了中世紀羅馬教皇第六部“教會法”,匯編了自1234年以來到他任期內歷任教皇所頒布的教會法規,作為羅馬天主教會《教會法大全》第三部分流傳下來,成為1917年以前最重要的一部教會法典,為羅馬天主教會挽救其后搖搖欲墜的神權統治提供了依據。此外,卜尼法斯八世還在教會悔罪制度上,進一步發展了教皇烏爾班二世首創的教皇大赦方式,創立了“圣年”制度,或者稱作大赦年制度,宣稱凡是悔罪和告罪的天主教徒,在所宣布的圣年期間,到羅馬朝圣,在圣彼得大堂和圣保羅大堂祈禱十五天,(羅馬城內居民祈禱三十天),其罪孽皆可獲得大赦。原來規定每一百年舉行一次大赦年祭典,由于這個事業給教廷帶來了巨額錢財,所以就改為每五十年舉行一次,其后又縮短至二十五年,并從此一直流傳至今。
1300年的第一個“圣年”可視為教皇成功的極點。但是, 卜尼法斯在教皇史上之所以能占上一頁,主要是由于他和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斗爭。
從十三世紀末和十四世紀初,市民階級開始崛起。為了統一的市場,他們與國王結盟,要求有強大的王權。西歐君主王侯也不堪羅馬教皇的壓制與擺布,因此,擺脫神權統治、爭取獨立自主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自1285年登位以來,依靠武力把許多伯爵的領地并入王室領地內。他要把整個法蘭西民族置于他的權力之下,但羅馬教皇對法國天主教徒的封建神權統治和修會神職人員的特權卻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嚴重障礙。這樣,強大起來的王權就與專制的神權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法王先是任用一批市民出身的、精通羅馬法的法學家控制司法權,排斥一向把持司法機關的神職人員,接著,又想奪回國王向神職人員征稅以及在世俗法庭審理有關教職人員的訴訟的權力。但是, 卜尼法斯八世死死抱住“教權高于一切”的信條,寸步不讓。于是雙方斗爭激化。
法王腓力四世為了支付英法戰爭(1293—98年)的費用,無視教皇的權威,不僅向法國圣殿騎士團借了一大筆款項,還直接向享有免稅特權的法國神職人員征稅,嚴重地影響了教皇的財政收入。 卜尼法斯八世對此甚為惱怒,他在1296年2月24日發表通諭,闡述教會有至上的權力,規定任何人未經教皇同意,不得向神職人員征稅,否則以自動受絕罰論處。法王亦不示弱,在同年8月17日下令禁止法國金銀外流,驅逐教皇財政特派員,禁止教皇使臣和間諜入境。9月20日,教皇再次發表通諭, 重申前令。但由于法王斷絕了教皇在法國的財政來源,由于1297年7月羅馬科倫納貴族發生叛亂,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不得不接受法國主教們的請求,在同年7月31日聲明不再禁止國王對教會征稅,而只禁止征“苛稅”,并把法王腓力四世的祖父——路易九世列為天主教會“圣徒”。這樣,雙方的矛盾得到和緩。但在財政問題上仍不斷發生糾紛。四年后又因羅馬科倫納家族釀成激烈的沖突。
科倫納家族的一些成員在1297年叛亂后逃到法國,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下,擬訂了一個限制教皇權力的條例,即只許教皇管理宗教事務, 每年由法國供給教皇一定數量的年俸,教皇其余一切世俗權力全由法國國王接管。此時,正值卜尼法斯八世在1300年創立第一個圣年,從中牟取了大量錢財,抬高了教皇的身價,進一步刺激了他統治世界的野心。當他知悉法國的這一舉動后,便責承擔任法國南部巴米葉的主教伯納德·塞森特進行干預。該主教原是巴米葉地區圣安東尼修道院長,當地伯爵在法王腓力四世支持下,曾經搶劫他的修道院,雙方結下仇恨。 卜尼法斯八世為了向法王示威,特意把該修道院長提升為主教。當伯納德·塞森特作為教皇使者前來指責腓力四世時,腓力四世置之不理。該主教便假教皇淫威大發雷霆,法王遂下令將其軟禁,擬請法國世俗法庭審理。 卜尼法斯八世堅持神職人員一律由教廷審理的原則,認為腓力四世的做法是對教皇權力的挑戰,便針鋒相對地在1301年12月4日和5日接連發出三個通諭,指責法王“驕橫”,“肆無忌憚地凌辱了教會的自由”,撤消了原來允許法王對神職人員課稅的做法,命令法國主教到羅馬開會討論法國教會的處境問題。法國一些大貴族以腓力四世的名義擬定了一個敕令,指令“愚蠢得出奇的僭位者”——教皇要服從法王權威,宣布無論是世俗的或宗教的事務,法國決不聽從任何外國人。與此同時,法國世俗政權大肆制造輿論,宣稱在基督教會出現之前,高盧地區早有王國存在,因此,世俗政權應當領導神權。
為了贏得全國各階層的支持,法王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10日在巴黎召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三等級會議,有貴族、神職人員和市民階級的代表參加。會議把教皇攻擊法王的一系列通諭展示給與會代表,接著一名法王的大法官以國王名義發表長篇演說,引證大量圣經詞句,論證王權早于教會神權,提出要恢復高盧古老王國的自由,要重建我們早先的高盧教會。法王腓力四世在會上發表了“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是我們的生命和一切財富去維護王國自由”的宣言。會議狂熱地煽起對抗教皇的情緒。至此,貴族和市民階級代表一致表示堅決支持國王,接受和執行國王所發布的命令。法國與會的神職人員也因教廷所征收的賦稅過重而對教皇不滿,表示站在法王一邊。他們上書卜尼法斯八世,勸他慎重從事,不要隨意濫用神權。但是教皇仍一意孤行,竟然在同年11月18日發出前面已提到的“至一至圣”通諭,就教皇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問題,明確地指出:基督把兩把劍都授予了教會,一把是供它使用,另一把是為了它而使用——世俗統治者根據它的意旨來使用;宗教的權力必須領導塵世的權力,當后者走入歧途時要糾正它;任何人對抗上帝規定的這項權力,就是對抗上帝的命令;這項權力是由上帝親自授予彼得本人和他的繼承者,即羅馬教皇的;羅馬教皇的領導永無謬誤。接著在同一天, 卜尼法斯八世發表了另一通諭,宣布對禁止法國主教前往羅馬開會的人施以絕罰。法王腓力四世非常氣憤,把教皇的這些通諭扔入火中,明令取消教皇在英法之間充當法國方面仲裁人的資格。 卜尼法斯八世立即派出法籍樞機主教勒穆瓦納作為欽使,向法王表示抗議,對其施行絕罰,并命令法國主教及高級神職人員在三個月內赴羅馬開會。這位欽使同時向法王宣稱,如果法國接受以教皇自由行使對法國教區和采邑的管理權和教權至上理論為主要內容的十二個條件,法王就可免受絕罰處分。腓力四世卻果斷地下令逮捕教皇欽使,以叛國罪論處。與此同時,在1303年6月舉行羅浮宮秘密會議,對教皇進行了一系列的指控,列出奸淫、異端、瀆圣、暴虐、雞奸、殺死前任教皇等二十九條惡狀,并決定開一次宗教會議來審判卜尼法斯八世的罪行,并派出以付首相紀堯姆·諾加勒為首的使團,赴意大利傳訊教皇。兩個月后,使團及其由卜尼法斯世仇科倫納、沙拉貴族打手組成的護衛暴徒到達意大利阿南尼,教皇正在那里召集樞機主教秘密會議,策劃對腓力四世進行報復。9月7日,法國使臣鼓動暴徒闖進教皇宮。教皇正躺在床上,胸口上壓著十字架,渾身發抖。暴徒囚禁了教皇,要他放棄篡奪的教皇權位,并不給飲食,百般戲弄,氣得教皇伸出脖子,拍著腦袋說:“這是我的頭,這是我的脖子,你們可以處置,但我是教皇,死也要死得像一位教皇。”第三天, 卜尼法斯被當地的教徒營救出來送回羅馬。他受到這般凌辱后,在羅馬教皇宮內終日憂悶,病痛交加,幾周后便死去。
當時,有人這樣評論他:爬上寶座時像只狐貍,行使職權時像頭獅子,而最后死時卻像條狗。
卜尼法斯八世與法王腓力四世斗爭的失敗,和1077年德國皇帝亨利四世的卡諾沙請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成為中世紀羅馬教廷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羅馬教皇的權勢急劇地從頂峰上跌落下來。
上一篇:華盛頓
下一篇:卜迦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