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報》的來龍去脈
在重慶這么險惡的環境里,在國民黨強權統治的眼皮底下,在蔣介石的臥榻之側,竟然有人敢發表共產黨領袖人物毛澤東的詩詞,為共產黨張目,這張報紙到底有什么樣的來歷呢,他們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膽量呢?單憑幾個熱血青年就敢于做出這樣的事情嗎?這的確是令人費一些心思琢磨的事情。
《新民報》雖然經常發表有利于共產黨的文章,而實際上它卻與國民黨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新民報》創始人之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其實就是一個國民黨黨員,而且《新民報》的三個創始人都來自于國民黨的中央通訊社。
這三個人,一個叫陳銘德,一個叫劉正華,還有一個叫吳竹似,三個書卷氣很濃的青年當初都是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編輯。陳銘德和劉正華是四川同鄉,又是小學、中學的同學,關系非同一般。吳竹似和陳銘德一起在《大中華日報》做事,是關系要好的同事。因此三個人以陳銘德為軸心,在中央通訊社里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
然而,中央通訊社的日子是令人郁悶的。三個人都是篤信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熱血青年,但是1927年之后,蔣介石公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一躍而成為了國民黨的實權派。蔣介石雖然仍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自我標榜,而實際上他是形左實右的,他的主義其實已經與三民主義相去甚遠了。蔣介石統治下的國民黨,以獨裁、專制、軍閥混戰代替了孫中山時代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自由、民主、科學都被蔣介石及其黨羽以“維護黨國利益”的名義沒收了,“各刊物必須絕對服從中央及所在地最高級黨部宣傳部的審查”。國民黨的中央通訊社更是必須聽命于國民黨中央的喉舌,必須“以黨的利益為最高原則”。可想而知,中央通訊社那些枯燥乏味的消息、那些陳詞濫調的新聞,還有那些粉飾太平的文章,歌功頌德、溜須拍馬的喜歌,這些對信仰三民主義,思想進步的青年來說根本提不起半點精神,與他們的追求、愛好簡直是南轅北轍,水火不相容。
他們在這種沉悶的日子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整日里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很乏味。忽然有一天,陳銘德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和兩個好友說:“既然中央社不能讓我們說我們想要說的話,做我們想做的事,他們不讓我們放手從事我們愛好的新聞事業,我們為什么不自己辦一張自己的報紙呢?”
劉正華和吳竹似聽了陳銘德的話,恍然大悟,簡直心花怒放,兩個人都舉雙手贊成,一拍即合。三位劍客終于要拔劍出鞘了。
1929年9月9日——這是他們自己選定的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1911年9月9日正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日子,他們出于對孫中山的崇拜,也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孫中山時代所創辦的《民報》的精神,為了更好地宣傳三民主義,所以他們給自己的報紙起名為“新民報”,可能這其中還有另外的一層意思吧,什么意思?也許他們的這張報紙包含著“新《民報》”的意思吧?
精于書法的吳竹似特意從孫中山的遺墨中摹寫出“新民報”這三個字,將它作為了自己報紙的報頭,《新民報》就這樣在南京誕生了。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中的長征
下一篇:《從一塊非同尋常的手表說起》毛澤東詩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