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以戰止戰”解決中印邊爭
20世紀60年代,一直覬覦并屢屢蠶食我國邊界領土的印度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挑起一場大規模的侵蝕中國領土的戰爭,我國政府被迫進行了一場捍衛領土的自衛反擊戰,狠狠地打擊了來犯之敵,并大獲全勝,反擊戰打得很利索很漂亮,有力地教訓了印度侵略者,并換來了我國西南邊疆數十年的安寧。
毛澤東親自決策了這場反擊戰。當年,對印度的挑釁一忍再忍、最后忍無可忍的毛澤東曾指著地圖上標出的印度據點,大手一揮:掃了它!這三個字,簡短而有力,體現了一個泱泱大國領袖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堅定意志,時至今日想來也很令國人有揚眉吐氣之感。
印度對我國邊界領土的虎視眈眈由來已久,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即使在兩國關系最友好的那段時光,印度方面也有過一些不友好的舉動。1951年,印方在我國抗美援朝之際,趁我國在朝鮮激戰無暇西顧,搶占了中印邊境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的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接著又貪得無厭地占領了邊境中段部分中國領土。這是對我國的公然挑釁,是明火執仗的軍事入侵。
當時,毛澤東出于對中印傳統友誼和根本利益的考慮,對印方的尋釁滋事一直保持著克制和忍讓態度。但是,印度當局對此置若罔聞,短暫的沉寂之后,又開始了新一輪蠶食中國領土的行動。
此后,中國政府經過多方交涉表明態度,印方明目張膽的軍事活動才有所收斂。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肯退出占領的中國土地,反而加緊了蠶食的進程。
更令人驚訝的是,印度獨立后第一任總理尼赫魯1954年10月訪華甫歸,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竟立即出現在印度官方地圖上,以此迫使中國接受這一事實。直至1958年12月14日尼赫魯給周恩來的親筆信中還寫道:“印度的這些大片土地(中國地圖表明屬于中國)只能是屬于印度的,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對這些土地不存在爭端。”此后,印度政府還支持西藏反動農奴主叛亂,公開否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尼赫魯甚至指責中國“沒有遵守西藏同中國關于自治區的協議和對印度提出的保證”。西藏叛亂的失敗使尼赫魯劃西藏為印度戰略緩沖區的妄想成為泡影,但“大印度聯邦”構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靜。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系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沖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占中國領土,在兩國交惡的路上越走越遠。
中共中央于1959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在杭州召開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討論中蘇關系、中印關系等國際形勢和1960年國民經濟計劃問題。
11月3日,毛澤東在杭州召集有周恩來、彭真、王稼祥、胡喬木等參加的討論國際形勢問題。周恩來匯報到10月21日,一大批印度武裝人員侵入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國領土,向一支中國巡邏隊發動武裝進攻,中國巡邏隊被迫還擊的情況后,毛澤東說:“為避免糾紛,我建議考慮在整個邊境線雙方各退20公里,搞一個無槍地帶,只許不帶武裝的民政人員照舊管理,以待談判解決。你尼赫魯說撤出朗久(指同年8月印軍侵入中國的地區),我就擴大成整個邊界線,我們愛好和平就達到極點了。”周恩來說:“中間有個無槍地帶,是很主動的,他來了,僅僅接觸,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吵一頓,沒有槍,總打不起來。”毛澤東說:“我看兩國總理可以見面,在北京或新德里,我有一個盤子,就是要和平,由兩國總理通信的辦法,恐怕比較好。”
11月4日,周恩來回到北京,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了關于目前中印邊界問題的報告。會議基本通過周恩來致尼赫魯的信和中共中央給印共總書記高士的信。11月28日,毛澤東在杭州召開有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胡喬木等參加的會,討論給尼赫魯復信的問題。
會后,周恩來致信尼赫魯,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爭端的首要步驟,建議兩國總理在本月26日舉行會談。說明中國政府本著和解和走向全線撤軍的愿望,準備同意首先在有爭議的朗久、巴里加斯等所有邊境地點雙方不派駐武裝人員,歡迎印方關于雙方停止邊境巡邏的建議,希望這項建議適用于全部邊境。
在毛澤東的提議下,中共中央在這次杭州會議上確定了避免邊界沖突的隔離政策。印度對毛澤東提出的和平解決兩國邊界沖突的總體思路并沒有積極響應。在中國政府單方面命令軍隊后撤20公里后的兩年內,印度軍隊不僅沒有絲毫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向中國境內進攻,不斷地染指我國領土。
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消滅戰爭。在印方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下,毛澤東決定“以戰止戰”,讓印方在雙方軍事力量的角逐下能夠清醒一下。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1962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在頤年堂舉行。周恩來在聽取了總參和外交部關于中印邊境沖突和各方面反映的匯報之后,認為應立即實施自衛反擊作戰。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毛澤東說:“多年以來,我們采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干。他們蓄意挑起武裝沖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界問題是不行的。”
這次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同意了總參謀部和西藏軍區共同擬定的反擊作戰計劃,同意反擊作戰的時間為10月20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為使我軍在政治上處于主動地位,給自衛反擊作戰規定了四條原則:一是我軍打到喜馬拉雅山下,到鷹窠山口、比里山口、莫吉山口就停下來;二是主動撤到實際控制線以北;三是主動交換俘虜;四是主動交還武器槍支。
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就要返回西藏指揮作戰了,毛澤東和有關領導特意召見了他。一貫喜歡碰硬的毛澤東聽說尼赫魯揚言中國不敢打他,就把張國華叫到一張巨大的軍用地圖前,指著地圖上標出的印度據點,突然揮起手臂,高聲說:“掃了它!”總參謀長羅瑞卿問張國華:“你有沒有把握打贏?”張國華回答:“有!”“根據呢?”張國華說:“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印度的王牌軍,但比不上蔣介石的主力。他們長期沒有打仗,我們卻剛剛平叛;他們未到過高山,我們卻常住高山;他們訓練也趕不上我們。”聽到張國華司令員這樣穩操勝券的回答,毛澤東和在場的鄧小平、羅瑞卿等人都欣慰地笑了。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立即進入了戰備狀態。為了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組織指揮,由西藏軍區組成了“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副司令員鄧少東、趙文進,司令部副參謀長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呂義山,后勤部副部長于一星等,主要負責東段指揮。西段,新疆邊防部隊組成了“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副軍長何家產負責指揮。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接到中央軍委反擊作戰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進行緊張的戰前準備,迎擊印軍大規模進攻。
對印自衛反擊戰開始了。1962年10月20日7時30分,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炮火便鋪天蓋地地向入侵克節朗的印軍陣地傾瀉。9時30分,印軍的第一個據點被攻下。到晚上8時多,克節朗戰役即告結束。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我軍兩個階段的戰斗都取得了勝利,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生擒印軍王牌第七旅旅長達維爾,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準將,共斃、俘敵8900余人,共殲滅了印軍3個整旅和5個旅的大部。繳獲各種火炮300余門,坦克10輛,汽車400輛,各種槍6300余支(挺),及其他許多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
中國人民解放軍銳不可當,對印自衛反擊戰取得完勝。在我軍基本到達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之時,周恩來向毛澤東建議:“為了給和平談判造成有利條件,我們準備就地停火,部隊后撤。”毛澤東回答說:“我看可以,就地停火,退避三舍,我們讓他們一點,也看出談判的誠意。”
1962年11月21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中央軍委簽署的命令。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并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我軍決定于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并于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并主動后撤。這次歷時僅一個來月的對印自衛反擊作戰,沉重打擊了印度擴張主義的野心,維護了祖國的尊嚴,給中印邊界帶來了數十年的安寧。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同仇敵愾、英勇戰斗,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囂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
這次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結束后,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于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上一篇:毛澤東字寫盡人類歷史
下一篇:毛澤東一生中的三個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