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
齊風
齊地,本是西周初姜尚的封國,后又兼并周邊的一些東夷小國,春秋初一躍而為東方頭等大國,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山東昌濰、臨沂、惠民,德州、泰安等地,以及河北滄州南部。“齊風”就是采集于這個區域的民歌。
“齊風”中半數以上是關于婚娶和愛情的詩,其余幾首或是反映人民對沉重勞役的不滿,或是揭露齊襄公與其妹文姜通奸的丑行,或是描寫田獵和射技等。“齊風”共有11篇,計為:雞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未明、南山、甫田、盧令、敝笱、載驅、猗嗟。
雞鳴
【原文】
雞既鳴矣,朝既盈(1)矣。匪(2)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3)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4),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注釋】
(1)盈:原意是滿的意思,詩中指的是大臣們都上朝。
(2)匪:通假字,通“非”不是的意思。
(3)昌盛、多,這里指的是朝廷的大臣多。
(4)薨薨:蟲子飛發出的聲音。
【譯文】
“你聽,公雞都在叫了,大臣們都已經去上朝了。”“不是公雞在叫,是蒼蠅嗡嗡的聲音。”
“你看,東方都有亮光了,上朝的大臣們都已經滿朝了。”“不是東方出現光亮,是月光照著亮瑩瑩。”
“你聽蒼蠅嗡嗡叫,與你一同入夢來。”“朝會的大臣要回家,莫要亂說你壞話。”
【解析】
這首詩主要敘述了妻子催促丈夫早起上早朝的事情,描寫了妻子的賢惠和丈夫的懶惰。本詩句式以四言為主,雜以五言,句式錯綜,接近散文化。全詩主要用對話的形式展開,構思新穎,就像一臺話劇一般,刻畫出一個不想早朝、賴床的官員形象。試問,這樣的官吏能讓百姓豐衣足食嗎?能治理好國家嗎?
還
【原文】
子之還(1)兮,遭我乎峱(2)之間兮。并驅從兩肩(3)兮,揖(4)我謂我儇(5)兮。
子之茂(6)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驅從兩牡(7)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8)兮,遭我乎峱之陽兮。并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9)兮。
【注釋】
(1)還(xuán):身體輕捷的樣子。
(2)峱(náo):齊國山名。
(3)肩:三歲的獸。
(4)揖:相見時作拱手狀的禮節。
(5)儇(xuān):敏捷。
(6)茂:美,指捕獵技藝精湛。
(7)牡:雄獸。
(8)昌:強壯。
(9)臧:善,好。
【譯文】
你真矯健又敏捷,同我相遇在峱山。一同追趕兩野獸,向我行禮夸我強。
你真英俊又貌美,同我相遇峱山道。共同追趕兩雄獸,向我行禮夸我好。
你真強壯又英勇,同我相遇峱山南。共同追趕兩只狼,向我行禮夸我善。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獵人之間相互贊美的詩歌。二人于山中捕獵時相遇,見到對方捕獵技術是如此精湛,不禁心生贊美之情。本詩不用比興,三章詩全用“賦”,以獵人自敘的口吻,真切地抒發了他得到對方稱贊后暗自興奮的心情。三章迭唱,意思并列,首章互相稱譽敏捷,次章互相頌揚善獵,末章互相夸贊健壯。詩人表達了對對方的敬佩之情,同時,能夠受到自己敬仰的人的贊譽詩人更加自豪,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自然而然地體現在了二位英勇強壯的獵人身上。
著
【原文】
俟我于著(1)乎而,充耳(2)以素(3)乎而,尚(4)之以瓊華(5)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注釋】
(1)著:古代富貴人家正門內有屏風,正門與屏風之間叫著。
(2)充耳:飾物,懸在冠之兩側。古代男子冠帽兩側各系一條絲帶,在耳邊打個圓結,圓結中穿上一塊玉飾,絲帶稱紞(dǎn),飾玉稱瑱(tiàn),因紞上圓結與瑱正好塞著兩耳,故稱“充耳”。
(3)素:白絲線,代指紞。
(4)尚:加上。
(5)瓊華:同下“瓊瑩”、“瓊英”,指的是紅色有光澤的玉,系在紞上的瑱。
【譯文】
他在屏風前等我,帽垂白絲在耳邊,加上美玉多明艷。
他在庭院里等我,帽垂青絲在耳際,加上美玉多華麗。
他在廳堂上等我,帽垂黃絲在耳旁,加上美玉多漂亮。
【解析】
這首詩敘述了新娘在等待新郎迎娶時的心理活動。古代男女結婚,新郎要到女家迎親,新娘上車后,新郎得親自駕車,輪轉三周,再交給車手駕馭,而自己則另乘車先行至自家門口等候,然后按照規定將新娘引進洞房。本詩把這一古老的結婚儀式寫得饒有情趣。
全詩三章九句,皆從新娘眼中所見來寫,結婚本是熱鬧的場面,而新娘對著這稠密涌動的人叢,似乎漠不關心,視而不見,映進她眼簾的唯有恭候在屏風前的夫婿,通過對新郎飾戴的“充耳”的細致描述,可以看出新娘對新郎的綿綿情意和幸福之感。此情此景,讓人感到妙趣橫生,余味無窮。
東方之日
【原文】
東方之日(1)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2)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3)兮。在我闥兮,履我發(4)兮。
【注釋】
(1)東方之日:早晨太陽升起之時。
(2)即:相就,接近。一說腳跡。
(3)闥(tà):內門。
(4)發:走去,指躡步相隨。一說腳跡。
【譯文】
東方太陽剛升起,那個美麗的姑娘,就在我家內房中。就在我家內房中,悄悄伴我情意濃。
東方月亮白晃晃,那個美麗的姑娘,就在我家內門旁。就在我家內門旁,悄悄隨我情意長。
【解析】
詩歌描寫了一位男子與女子相戀約會的情景。這首詩以“東方之日”、“東方之月”象征女子的美貌,表現出來男子對女子濃濃的愛意。二人的戀情大膽而狂熱。女子甚至不顧一切來到男子家中與之促膝長談。從質樸的言語中我們不難發現男子難以掩飾的幸福感。本詩押韻也較為有特色,每章均是一、三、四、五句押韻,并且都與“兮”字組成“富韻”,讀起來音節舒緩而綿延,有著流連詠嘆的情味。
東方未明
【原文】
東方未明,顛倒衣(1)裳(2)。顛之倒之,自(3)公召之。
東方未晞(4),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5),狂夫瞿瞿。不能辰(6)夜,不夙則莫。
【注釋】
(1)衣:上身的衣服。
(2)裳:下身的衣服。
(3)自:從什么時候。
(4)晞:破曉、天亮。
(5)圃:菜園。
(6)辰:查看。
【譯文】
東方還沒露出亮光,穿錯衣裳又急又慌。慌忙不知顛倒衣裳,因為公差突然來到。
東方還未露出霞光,穿錯衣裳又急又慌。急忙不知顛倒衣裳,因為公差突然來到。
折下柳枝筑成籬笆,監工在旁怒目圓睜。每天不能按時睡覺,早起晚睡日日辛勞。
【解析】
全詩描寫了沒日沒夜辛苦勞動的百姓形象。詩中的主人公為了完成公差,天不亮時就要起床勞作,在慌亂中卻把衣服穿反了,這個部分的閱讀可能有點荒誕,可能會發笑,但也是心酸、無奈地笑。為了去做公差,不然會受到責罰,即使自己沒日沒夜的辛勞,卻還是要受到監工的氣,世界真的很不公平啊。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一種壓抑已久而行將噴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生活,抒發了奴隸們心底隱藏著的憤怒。對統治階級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使讀者產生了感情上的共鳴。
南山
【原文】
南山崔崔(1),雄狐綏綏(2)。魯道有蕩(3),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4),冠緌(5)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6)麻如之何?衡從(7)其畝。取(8)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9)止?
析薪(10)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注釋】
(1)崔崔:山勢高峻的樣子。
(2)綏綏:緩緩行走的樣子。
(3)蕩:道路平坦。
(4)五兩:五,通“伍”,并列;兩,指兩只鞋。五兩,兩只鞋成雙排列,比喻男女成雙成對。
(5)冠緌(ruí):帽帶下垂的部分。
(6)蓺(yì):種植。
(7)衡從:猶“橫縱”。東西曰橫,南北曰縱。
(8)取:通“娶”。
(9)鞠:窮,放任無束。
(10)析薪:砍柴。
【譯文】
巍巍南山真高峻,雄狐求偶步逡巡。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由此去嫁人。
既然她已嫁別人,為何想她存歹心?葛鞋兩只配成雙,帽帶一對垂耳旁。
魯國大道平又廣,文姜由此去嫁郎。既然她已嫁玉郎,為何還與她糾纏?
想種大麻怎么辦?亦縱亦橫開成壟。想要娶妻怎么辦?必須事先告父母。
既已稟告過父母,為何任她肆意為?想去砍柴怎么辦?沒有斧子辦不到。
想要娶妻怎么辦?沒有媒人娶不到。既然明媒正娶來,為何讓她胡作為?
【解析】
本詩的主旨是在諷刺齊襄公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私通。《左傳·桓公十八年》記載,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夫人文姜(齊襄公的同父異母妹妹)同去齊國,原先就與文姜有淫亂關系的齊襄公趁機又與文姜私通,被魯桓公發覺。譴責了文姜。文姜告訴了齊襄公,襄公便設酒宴請桓公,將桓公灌醉后,派公子彭生駕車送桓公回國,在車里扼死了桓公。此事傳開后,齊國上下引以為恥,便作了這首諷刺詩。
詩歌前二章譏刺齊襄公的荒淫無恥,三四兩章責備魯桓公懦弱無能,對妻子不嚴加管束。在遣詞用語方面避免了過于直白顯露,而用隱晦曲折的筆墨來表現。例如第二章用鞋子、帽帶都必須搭配成雙來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暗中影射齊襄公亂倫的無恥行為;第四章以砍柴必具刀斧引起娶妻必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進一層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為,嘲諷了他的庸弱無能。
甫田
【原文】
無田(1)甫田,維莠(2)驕驕(3)。無思遠人,勞心忉忉(4)。
無田甫田,維莠桀桀(5)。無思遠人,勞心怛怛(6)。
婉兮孌(7)兮。總角丱(8)兮。未幾見兮,突而弁(9)兮!
【注釋】
(1)無田:無,不要。田,耕種。
(2)莠(yǒu):雜草。
(3)驕驕:雜草直立茂盛的樣子。
(4)忉(dāo)忉:憂愁的樣子。
(5)桀桀:高大的樣子。
(6)怛怛(dá):悲傷。
(7)婉兮孌兮:形容少年美貌。
(8)丱(ɡuàn):形容兩個小辮子左右相對。
(9)弁(biàn):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譯文】
不要耕種大塊田,雜草長得高又密。不要思念遠行人,思念起來愁壞人。
不要耕種大塊田,雜草長得密麻麻。不要思念遠行人,思念起來心憂傷。
當初少年多秀美,小辮好像牛角翹好。幾年未曾謀他面,轉眼成人戴上帽。
【解析】
對于這首詩的主題,古今學者有很大分歧。有人認為這是描寫一位少女對自己兒時伙伴的深深愛戀,也有人認為是婦人思念征夫之詞,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首勸慰離人不須徒勞多思的詩。相較而言,少女思慕兒時伙伴的說法更為貼切。
全詩三章,前二章以田多雜草茂盛無法耕種起興,暗示思念遠方的人只能徒招悲傷而已。末章提到女子回憶年少時的那位翩翩少年,現在或許已經長成一為成熟英俊的男子。女子自己的幻想為這首詩添加了些許虛幻的意境美,值得玩味。
盧令
【原文】
盧(1)令令(2),其人美且仁。盧重環(3),其人美且鬈(4)。盧重鋂(5),其人美且偲(6)。
【注釋】
(1)盧:黑毛獵犬。
(2)令令:獵犬頸下套環發出的響聲。
(3)重(chónɡ)環:大環套小環,又稱子母環。
(4)鬈(quán):勇壯。
(5)鋂(méi):一個大環套兩個小環。
(6)偲(cāi):多才多智。
【譯文】
黑犬頸圈叮當響,獵人英俊又善良。黑犬頸上套雙環,獵人英俊又勇武。黑犬頸上環套環,獵人英俊又能干。
【解析】
這是一首贊美獵人的詩。這首《盧令》是《詩經》中最短的一首詩,詩人以充滿敬佩的眼光表達了對獵人的夸贊。全詩三章,每章都是前句實贊獵犬,后句虛化寫人,看似在寫犬的機敏,實則由外而內贊揚獵人的英俊和品德。沒有一個優秀的獵人,如何訓練出一頭好的獵犬?這樣一個才貌出眾的獵人,豈能不引起詩人的崇敬之情?
敝笱
【原文】
敝笱(1)在梁,其魚魴鰥(2)。齊子歸(3)止,其從如云。
敝笱在梁,其魚魴鱮(4)。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5)。齊子歸止,其從如水。
【注釋】
(1)敝笱(ɡǒu):敝,破。笱,竹制的捕魚簍。
(2)魴鰥(fánɡ ɡuān):兩種大魚。
(3)歸:指出嫁。
(4)鱮(xù):鰱魚。
(5)唯唯:形容魚兒出入自如。
【譯文】
破簍攔在河梁上,魴魚鰥魚來去頻。齊國文姜回娘家,隨從人員多如云。
破簍攔在河梁上,魴魚鰱魚來去頻。齊國文姜回娘家,隨從人員多如雨。
破簍攔在河梁上,魚兒來往多自由。齊國文姜回娘家,隨從人員多如水。
【解析】
這首詩與前面的《南山》相關。魯桓公十八年(前694)春,魯桓公畏懼齊國勢力強大,要前往齊國修好。夫人文姜要一起去,去看望同父異母的哥哥齊襄公。文姜與齊襄公關系曖昧,早有傳聞。但桓公沒加理會,帶著文姜,大批隨從車騎簇擁著,沸沸揚揚前往齊國。本詩描寫的就是魯桓公帶著文姜前往齊國探親的盛大場面。
全詩三章內容基本相同,是典型的一唱三嘆的《詩經》章法。詩歌以魚籠攔不住來來往往的大魚起興,暗示魯桓公的無能,管束不了自己的妻子,并通過描寫場面的盛大,隨從人員之多來從側面表現了對文姜的厭惡,諷刺之深可謂入木三分。
載驅
【原文】
載驅薄薄(1),蕈茀朱鞹(2)。魯道有蕩,齊子發夕。
四驪濟濟,垂轡沵沵(3)。魯道有蕩,齊子豈弟。
汶水湯湯,行人彭彭(4)。魯道有蕩,齊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5)。魯道有蕩,齊了游敖。
【注釋】
(1)薄薄:形容馬蹄及車輪轉動聲。
(2)蕈茀(diàn fú)朱鞹(kuò):形容文姜坐的車子十分富麗堂皇,方格花紋席做車篷,紅色獸皮來裝飾車身。
(3)沵沵(nǐ):柔軟的樣子。
(4)彭彭:眾多的樣子。
(5)儦儦(biāo):行人眾多的樣子。
【譯文】
馬車疾馳聲隆隆,竹簾低垂紅皮蒙。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歸齊天明前。
四匹黑馬真雄壯,韁繩柔軟上下晃。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天亮就動身。
汶水日夜嘩嘩淌,行人紛紛駐足望。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回齊去游逛。
汶水日夜浪滔滔,行人紛紛駐足瞧。魯國大道寬又平,文姜回齊去游遨。
【解析】
這同樣也是一首譏刺齊襄公與文姜淫亂的詩。詩歌通過描述文姜坐著富麗堂皇的車子連夜趕路去往齊國,雖然沒有點名她此行的目的,但通過行為的描寫,暗暗諷刺了她與齊襄公私通的丑行。
詩四章,用了許多二字字音相同的聯綿形容詞,如“薄薄”、“濟濟”、“沵沵”、“湯湯”、“彭彭”、“滔滔”、“儦儦”等,這些詞在烘托詩中人與物的形、神、聲方面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另外,對加強詩歌的音樂性、節奏感也有幫助,便于人們反復詠嘆吟誦。
猗嗟
【原文】
猗嗟昌(1)兮,頎(2)而長兮。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蹌(3)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4)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5)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6)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注釋】
(1)昌:身材壯美。
(2)頎(qí):高長之貌。
(3)蹌:趨步搖曳生姿。
(4)名:通“明”。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名、明古通用,名當讀明,明亦昌盛之意。”
(5)展:誠然。
(6)選:指齊樂善舞。
【譯文】
此人長得真健壯,身體高大又頎長。眉宇寬廣相貌好,眉目雙抬真俊俏。步履輕快動作巧,射箭尤其是擅長。
此人長得多英俊,眉清目秀多精神。儀式基本已完成。射靶整天不曾停,箭箭射得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后生。
此人長得多端正,眉清目秀多英俊。合樂舞姿翩躚起。箭箭把那靶心穿。四箭同射靶一點,足以平亂保平安。
【解析】
這是一首贊美一位少年射手的詩作。全詩三章,每章均以“猗嗟”發端,前部分贊美少年的相貌英俊,后部分則贊美其射藝精湛。通過描寫少年射箭勤學苦練、百發百中,將他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在讀者眼前出現了少年射箭的場景。清人姚際恒《詩經通論》評此詩“三章皆言射,極有條理,而敘法錯綜入妙”,雖然是平鋪直敘,卻毫無枯燥之感。
上一篇:詩經《鹿鳴之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關雎》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