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比喻
古往今來,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比喻來描繪藝術女性的美,人們常說,第一次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在比喻的競技場上,出現了許多上乘之作。朱自清的散文《女人》寫得很精彩:
我以為藝術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溫柔的空氣,使人如聽著簫管的悠揚,如嗅著玫瑰花的芬芳,如躺著在天鵝絨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蜜,如煙的輕,籠罩著我們;我們怎能不歡喜贊嘆呢?這是由她的動作而來的,她的一舉步,一伸腰,一掠鬢,一轉眼,一低頭,乃至衣袂的微揚,裙幅的輕舞,都如蜜的流,風的微漾……我最不能忘記的,是她那雙鴿子般的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說話,在惺忪的微倦的時候,尤其可喜,因為正像一對睡了的褐色小鴿子。和那潤澤而微紅的雙頰,蘋果般照耀著的,恰如曙色之與夕陽,巧妙的相映襯著。再加上那覆額的、稠密而蓬松的發,像天空的亂云一般,點綴得更有情趣了。而她那甜蜜的微笑也是可愛的東西,微笑是半開的花朵,里面流溢著詩與畫與無聲的音樂。
這段文字共用了十個比喻。這些比喻忽而把女人的溫柔化成聽覺感受——“簫管的悠揚”,嗅覺感受——“玫瑰花的芬芳”,觸覺感受——“如躺著在天鵝絨的厚毯上”,通過比喻把溫柔具體化,把抽象有形化,忽而把女人比作水、煙、蜜、風、鴿子、蘋果、曙色與夕陽、亂云、花朵。這些比喻從不同的角度設喻,突出了藝術女性的輕柔、伶俐、潤澤、剔透……
所謂比喻,是指在描述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與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比喻從結構上分為本體、喻體、喻詞。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叫本體,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叫喻體,表明比喻關系的詞叫喻詞。比喻的基礎是相似點,比喻要有新意。
按照本體、喻體、喻詞的隱現、異同和結合情況,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反喻、縮喻、擴喻、博喻、較喻、回喻、互喻、倒喻。
1.明喻
有一篇短文,題為《頑皮的河》,講的是:希臘有一條奇特的河,名叫阿瓦爾,河水每晝夜四易流向,六小時流向大海,后六小時又從大海里倒流,下六小時又流向大海,如此來來往往,天天如此,年復一年。科學家們認為,這條河之所以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是因為受愛琴海潮汐的影響。把阿瓦爾河比作“一個頑皮的孩子”這是個明喻。
所謂明喻,是指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而喻詞表示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關系。如把阿瓦爾河比作頑皮的孩子,是著眼于河的四易流向與孩子的頑皮有相似之處。明喻中的喻詞,常用“像、好像、如、比如、宛如、猶如、仿佛、好比、像……一樣”。
2.暗喻
美國人組織了一支部隊開赴西班牙,援助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戰爭,但經費不足,一群年輕的戰士向愛因斯坦求援。談話是簡短的:“我們有人,但是沒有錢,而錢就意味著飛機、炸彈、汽車、汽油和戰士的衣裝,而這一切又意味著:西班牙的自由。”愛因斯坦用最好的方式給戰士以援助,他是怎么援助的,我們可暫且不管,我們關心的是故事里的這樣一段文字:“而錢就意味著飛機、炸彈、汽車、汽油和戰士的衣裝,而這一切又意味著:西班牙的自由。”這是比喻中的暗喻。
暗喻的特征是:本體和喻體都出現,喻詞常用“是、就是、簡直是、成了、成為、變成、意味著”等。上例的暗喻里“我”是本體,“意味著”是喻詞,“飛機、炸彈、汽車、汽油和戰士的衣裝”是喻體,“這一切”是本體,“意味著”是喻詞,“西班牙的自由”是喻體。
3.借喻
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是漫畫家所攻擊的對象。他們發現國王的臉形竟然與某種水果形狀非常相似,于是便把他畫成一個梨形。當時路易·菲利普比那些在漫畫里諷刺他的人還要幽默幾分。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他的巨著《悲慘世界》中寫道:“當路易·菲利普漫步走進城堡時,他突然發現一個小男孩正在墻上畫梨。他走近那孩子,從口袋里掏出幾枚金幣(當時的金幣上印有國王的肖像)遞給那孩子,說道:“瞧,那上面就有幾只梨呢!”菲利普對孩子講“瞧,那上面就有幾只梨呢!”這正是一個借喻。
借喻是以喻體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不出現,直接說出喻體。“國王”是本體,“梨”是喻體,喻詞是“像、是、如”等。這里只出現了喻體“梨”,而省去了本體和喻詞。
還有一種借喻省略本體、喻詞,而只剩下喻體,但能對應成句。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又如: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人生有三個頭腦,天生一個頭腦,從書中得來一個頭腦,從生活中得來一個頭腦。”
4.反喻
有一首佚名詩,題為《詩的自由》:
我不是火,
不能給你光和熱;
同時,我也不是黑暗,
不能把你的光輝襯托。
我不是水,
不能潤濕你干裂的唇;
我不是花,
不能點綴你寂寞的生活。
我是什么?我是什么?
像夢沒有形,像空氣沒有顏色,
我只是想象中的銀幕,
任你用生命的光影投射。
但倘若你自己心里的火,已經熄滅,
不要責怪銀幕的荒漠。
這首詩的一、三、五、七行詩運用的是反喻。
所謂反喻,是從所要說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對的方面設喻,指出事物不具備某種屬性,這種用否定形式構成的比喻就是反喻。如:“我不是火,”“我”是本體,“火”是喻體,“不是”是否定性的喻詞,我不具有火的屬性,因而不能給你光和熱。
反喻有兩種形式:一是否定性喻詞出現在本體和喻體之間,如上例。二是在完整的比喻即“本體——喻詞——喻體”的格局前出現否定性詞語。如:
沒有一條船能像一本書,
使我們遠離家園,
也沒有任何駿馬,
抵得上歡騰的詩篇。
這是美國狄更生作的短詩《沒有一條船能像一本書》中的四行詩。它運用了反喻法,否定詞“沒有”放在比喻句的開頭。
5.縮喻
“花園之國”瑞士,幾乎是遍地的鮮花,對一些糟蹋花木的游客,當局在車站道旁用多國文字婉言相“警”:德文寫著:“嚴禁摘花”,英文勸告:“請勿摘花”,法文提醒:“愛山愛花”。“花園之國”是縮喻,它省去喻詞,把本體“國”和喻體“花園”直接組合成偏正關系的短語。
所謂縮喻,是比喻的緊縮,即將本體和喻體緊縮成偏正短語,讓喻體修飾本體。又如:生命是一張畫布,展開在性格的畫框上,由時間的畫架支撐著。精神是你的調色板。在它上面,你調和顏料——那是你的思想。你的一言一行是你用來畫畫的畫筆。“性格的畫框”是“性格像畫框一樣”的緊縮,“時間的畫架”是“時間像畫架”的緊縮。兩者都是縮喻。
6.擴喻
作家劉紹棠在一次做報告時,有人遞上一張紙條,上面寫道:“共產黨不是偉大、光榮、正確和戰無不勝嗎?為什么連‘現代派’和‘存在主義’都要抵制,怕得不得了呢?”劉紹棠看后,“呼”地一下站起來問道:“你們說我身體好不好?”劉紹棠紅光滿面,體魄健壯,大家異口同聲說他身體“棒!”這時,他問道:“那么你們說,我為什么不能吞進蒼蠅呢?”他用這個絕妙的比喻,說出了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的意義,博得全場一片掌聲。這個比喻本身是一個擴喻,如果整理一下就是“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抵制現代派和存在主義這些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的影響,就像體魄健壯的人不能吞進蒼蠅一樣。”
擴喻就是本體和喻體都是短句,它們常常組成平行句式,有類比的味道。擴喻有時用喻詞,有時不用喻詞。上例未用喻詞,下面再看一個使用喻詞的擴喻。有一則小幽默,題為《比喻》:
爸爸發脾氣,打了兒子一巴掌。兒子哭著說:“媽媽剛才罵了您一頓,您就拿我出氣。這真像那句話“……”“什么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如果把兒子的話講完整,那就是:“媽媽剛才罵了您一頓,您就拿我出氣,這真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正是一個典型的擴喻。本體是“媽媽剛才罵了您一頓,您就拿我出氣”,喻體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喻詞是“像”。作者借助于本體和喻體之間存在的兩件事的相似點,讓充滿稚氣的“兒子”說出,起到了幽默詼諧的效果。
7.博喻
有一篇人物傳記題為《賀子珍》,在刊頭上對賀子珍做了這樣的評價:“她是叱咤風云的巾幗。她是敦厚善良的賢妻良母。她是璀璨奪目的星星。她是湮沒太久而不為人知的明珠。”這句話是用四個比喻,對同一個本體,連續打比方,鋪陳敘述,這種方法叫博喻。嚴格地說,博喻是以若干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同一個本體的方法,故又叫連比,它可以加強言語的氣勢。又如: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顯然,這里有兩個博喻,一個是“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另一個是“紅碩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8.較喻
較喻就是比喻兼比較。如:“那些又臭又長的文章恐怕連糞土還不如”,“她的心比針尖還小”,在某一點上,本體和喻體相似,但本體又超過了(或不及)喻體。
9.回喻
回喻是先指出本體,接著對本體加以否定,最后引出喻體。如:“那兩庫水,它不是水,它是黃澄澄的糧食啊。”這里先提出本體“水”,接著加以否定,最后引出喻體“黃澄澄的糧食。”
10.互喻
互喻是互相設喻,即兩個比喻句,第一個比喻句先用喻體比喻本體,第二個比喻再用本體比喻喻體。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這里先用“明星”(喻體)比喻“街燈”(本體),再用“街燈”(本體)比喻“明星”(喻體)。
11.倒喻
倒喻是顛倒了的比喻,即本體和喻體前后位置顛倒,喻體在前,本體在后。如“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們的黨八股,干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倒喻和正常的比喻,其區別主要是本體和喻體的位置不同。其實這是相對的,一般來說,要看上下文中闡述的對象是什么,它是本體,那就是正常的比喻,如果闡述的對象是喻體,那就是倒喻。如,法國作家司湯達曾把他的朋友、著名作曲家海頓早期的弦樂四重奏生動地比喻為四個人的談話:
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中年健談的人,他總找話題來維持著談話。第二小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朋友,他竭力設法強調第一小提琴話中的機智,很少表白自己,參加談話時,只支持別人的意見而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大提琴是一位莊重的人,有學問而好講道理,他雖然簡單,然而中肯的論斷支持第一小提琴的意見。至于中提琴,則是一位善良而有些饒舌的婦人,她絲毫講不出重要的意見,但是卻經常插嘴。
這段文字議論的中心是四重奏,本體分別是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所以它是正常的比喻,如果以四重奏喻人,來議論人的各種品格,則就是倒喻。
比喻有其悠久的歷史。宋代陳癸在《文則》中將比喻分為十類:一曰直喻;二曰隱喻;三曰類喻;四曰詰喻;五曰對喻;六曰博喻;七曰簡喻;八曰詳喻;九曰引喻;十曰虛喻。隨著語言本身的發展,人們對比喻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歸類。
運用比喻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認清比喻的基礎。比喻的基礎是相似,而不是相類相同,不能單從結構形式上去考慮。如“這把刀像那把刀一樣鋒利”。從形式上看好像是個比喻,其實“這把刀”和“那把刀”沒有相似之處,只是相類相同而已。又如:“他低頭不語,好像有什么心事。”這里的“好像”是非動作性動詞,在句中猜測判斷,起說明作用,不是喻詞。
在言語表達中由于各人的出發點不一樣,對同一事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喻,打出各自不同的比方。有一則題為《初步印象》的小幽默:
介紹人抽了一口煙,然后問道:“姑娘,你對那個男的初步印象如何?”
姑娘:“他說話時和你抽煙一樣。”
介紹人:“自然瀟灑?”
姑娘:“不,吞吞吐吐。”
姑娘一開始是用了比喻中的明喻“他說話時和你抽煙一樣”,模糊地敘說對“他”的初步印象,這個比喻,可以使人聯想到兩種相似點:①自然瀟灑,②吞吞吐吐。既可以理解為“他說話時和你抽煙一樣自然瀟灑”,也可理解為“他說話時和你抽煙一樣吞吞吐吐”。在這里,比喻就有了兩個相似點。
(2)比喻要注意設喻的藝術。我們仍以藝術女性的設喻藝術為例來做具體分析。對女性美的描述,可選擇不同的本體,如女性的頭發、眉毛、眼睛、牙齒、嘴唇、臂膀、臉蛋、風姿、服飾等都可以作為比喻的本體,然后根據“相似”原則選擇恰當的喻體和喻詞來構成比喻。
女性美在頭發:她的頭發烏黑發亮,輕如絲,香如蘭,美如波。
女性美在眉毛:她的眉毛又長又彎,如弓似柳。
女性美在眼睛:她那鴿子般的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說話。
女性美在嘴唇:櫻唇未啟笑先聞。
女性美在牙齒:像從血紅的葡萄樹中望見的白夾竹桃花。
女性美在臂膀;她裸露的臂膀像冷澈的大理石。
女性美在臉蛋:她的臉蛋泛著青春的紅色——有時光潔透亮,仿佛有閃電流過她的脈管。
女性美在風姿:她媚態嬌羞,如芙蓉出水般亭亭玉立。
女性美在服飾:火光照得她的臉發紅,那件深紅色的棉襖,像蔓延著的火焰一樣。
她的一舉手,一投足,一伸腰,一掠鬢,一轉目,一低頭;她衣袂的微揚,裙幅的輕舞;她肩的微顫,胸的微聳,頸的輕搖,身的輕蠕;她的雙目顰蹙,笑頰粲然,側身垂睫,張目嗔視,點額扶臂,都體現了女性的動態美;她膚色的紅潤、細膩、彈性、光澤,發式中的長辮、高髻、散披、短齊、卷曲都能給人以靜態美。這些都會引起我們美妙的聯想,我們可以聯想起與之相似的事物或情境,如形容眉美就會聯想起柳葉、新月、臥蠶、春山;形容目美,則聯想到杏兒、丹鳳、秋水、秋波;形容臉形美,就聯想到皎月、銀盤、桃花、蘋果、鵝蛋;形容臂美,外國人以“露”為美,則有“她裸露的肩膀和手臂像冷澈的大理石一般”的比喻,中國人的傳統是以“藏”為美,則有“她那纖細的臂膀像南岳風景區的藏經殿和方廣寺那樣深秀”的妙喻。
總之,只有發掘本體的千姿百態,才能聯想起紛繁多姿的喻體,使比喻富有新意。
舛互
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草原》,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冊語文教材)
對于這樣的句子,有人曾提出是病句,理由是“既然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就不應該有小鳥。其實,這里是運用了舛互的修辭手法。
舛互(“舛”,讀chuǎn,意為“違背”)這一修辭格,是譚永祥在其主編《修辭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版)中首先提出來的。所謂舛互,是指對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為了襯托、強調否定部分;否定,是為了襯托、強調肯定部分。例如:
①三百來戶都歡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跟她倆小子沒有挑到好牲口,牽了一匹熱毛子馬。(《分馬》)
②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石壕吏》)
③才到房門,只見趙姨娘和周姨娘兩個人來瞧寶玉。寶玉和眾人都起身讓座,獨鳳姐不理。(《紅樓夢》)
④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三國演義》)
⑤絕無僅有。(成語)
例①先是整體肯定,后個別否定。先說翻身農民都為嘗到了土地改革的勝利果實而歡天喜地,后又用“只有”強調老王太太的不滿意,強調這是分馬中唯一的美中不足,同時引出下文的“換馬”風波;例②是先整體否定,后個別肯定。先是全部否定室中沒有(成年)人,后又強調只有一個“乳下孫”,這是為了突出家中已經沒有成年男子能應征“河陽役”了;例③也是先全部肯定,然后局部否定,以突出鳳姐與眾不同的身份和性格;例④所說的“萬事”,是指“破曹”的“一切軍事上的條件和保障”,也是先全部肯定,“只欠東風”,就是在先全部肯定的前提下,再提出相反的情況,借以突出、強調“東風”的必不可少乃至決定性的作用;例⑤是行文上較為簡單的成語,前兩字“絕無”是先全部肯定,其目的是突出強調后者——局部的“僅有”的內容。
這類運用舛互修辭格的句子在學生的作文中也常出現。如:“閱覽室里肅靜無聲,只聽見大家翻書報的聲音。”寫連翻書報的聲音都聽得見,強調了閱覽室里的“靜”,突出了大家專心致志地看書看報的學習氣氛。又如:“今天,全班都去看電影了,只有小王一個人去了圖書館。”寫全班都去看電影了,是為了突出小王更喜歡看書。因此,這些句子都不能算病句。
在群眾語言中,這種修辭格也常用。如:“有什么可不能有病,沒什么可不能沒錢。”這是說健康和必要的經濟保證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又如:“下什么可別下崗,上什么可別上當。”這也反映了當今社會存在的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判斷一個句子是否運用了舛互修辭格,方法很簡單,像比喻句具有比喻詞一樣,這類句子最明顯的特征詞是“……都……只有(只、只是)……”“都……唯獨……”因為只有這些詞才能體現舛互辭格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特點。
作為修辭格的舛互與一般的邏輯矛盾是有區別的。這種看似矛盾的表達手法,其實并不是真的自相矛盾。邏輯矛盾是需要排除的,而舛互中出現的看似前后矛盾的“矛盾”,卻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有著很強的表達效果。
借代
魯迅五十歲才生海嬰,他在與剛滿周歲的海嬰的合影照片上題了“五十與一”四個字。
高爾基是俄國偉大文學家,他在同孩子的合影照片上這樣題道:“高爾基和他的作品。”
“五十”代表五十歲的魯迅,“一”代表剛滿周歲的周海嬰,這是分別用數字代人;高爾基則是用“他的作品”來代表孩子。這種表達方法,稱作借代,借代又叫“換名”。
所謂借代,是在言語表達中不直說人或事物,而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被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或“代體”,“本體”往往不出現。
借代常見類型有四種:特征代本體;普通與特定互代;具體代抽象;部分代整體。分別舉例如下:
①禿頭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對面,彎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魯迅《示眾》)
②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里的“諸葛亮”。(報)
③地上潮濕寒冷,她蹲累了只好坐下來,一夜哪里合得上眼。(楊沫《青春之歌》)
④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許拿人家一草一木。(姚雪垠《李自成》)
例①中的“禿頭”是借生理特征代人,“白背心”是借穿著來代替人。這是以特征代本體。“諸葛亮”是三國時代的歷史人物,在例②中以之代替有智謀的人,這是用特定代普通。例③“合得上眼”是“睡覺”的具體說法,是具體代抽象。例④“一草一木”是用部分代整體。
也有人認為借代是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并把借代分為以下類型。
1.以事物的特征或標志代替事物
眼鏡聽著想,別不斷將心里一串翻滾的笑料抖了出來,惹得那群清湯掛面(代年輕女學生)直往他瞪。(林懷民《兩個男生在車上》)
2.以事物的所在或所屬代替事物
那天晚上你送我回宿舍,當我們邁上那斜斜的山坡,你忽然駐足說:“我在地毯的那一端(代結婚禮堂)等你!我等著你;曉風,直到你對我完全滿意。”(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
3.以事物的作者或產地代替事物
你記得第一次我介紹湖濱散記給你的時候嗎?你眼里迸出欣悅的火花,使我認為我是最佳的梭羅(代梭羅的書)推銷員。(葉凡《爬藤的葉子》)
這一幅像八大(代八大山人的畫作),那一幅像石濤(代石濤的畫作),幅幅后面都顯現著一個面黃肌瘦、嗷嗷待哺的人影,我覺得慘。(梁實秋《畫展》)
4.以事物的質料或工具代替事物
祖父為什么會那般沉默地被抬進看起來不太舒適的“木箱子”(代棺木)里頭。(顏昆陽《關于人生的故事》)
5.部分和全體相代
我為了明天的面包(代生活所需)及昨日的債務辛勞地工作。(紀弦《存在主義》)
6.特定和普通相代
湖南是中國的斯巴達(代居民富有尚武精神的地區)。(蔣夢麟《西潮》)
7.具體與抽象相代
窗外就是銀白(代雪),皚皚的銀白,沁寒的銀白。(萱朵朵《雪之舞》)
8.原因和結果相代
紐約的老同學真夠義氣,他們家中常備一張行軍床,專接待過往的舊友,我睡在他們家的小床上,尚有余溫(代之前才有人睡過)。(張伯敏《重逢的時候》)
【辨析】
1.反喻與舛互
反喻是從所要說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對的方面設喻,指出事物不具備某種屬性,這種用否定形式構成的比喻就是反喻。反喻有兩種形式:一是否定性喻詞出現在本體和喻體之間。二是在完整的比喻即“本體—喻詞—喻體”的格局前出現否定性詞語;舛互是指對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為了襯托、強調否定部分;否定,是為了襯托、強調肯定部分。
2.借代與借喻
人們對借代和借喻往往發生混淆,特別是當喻體或代體都表示事物而不表示性狀、行為、動作時,難以將兩者區分清楚。傳統的區分方法是:(1)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2)借喻重在“喻”,即比喻;借代重在“代”,即換名。要區分借代和借喻,主要看意義:借代的本體和代體之間有比較實在的關系,能相互代替,而借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無實在關系,只是比喻的關系,不能代替。同時以“借喻可改為明喻,而借代則不能”的鑒別方法作為輔助手段。如:“五十與一”是用年齡來代人,“五十”代五十歲的魯迅,“一”代一歲的海嬰,它不能換成明喻,不可以說成“魯迅像五十,海嬰像一”。而“那上面(指印有國王肖像的金幣)就有幾只梨”就是比喻的說法,可換成明喻“國王的肖像就像梨”。再如,有一則笑話,題為《被子和褲子》,講的是:從前有個姓錢的人,整天在外賭錢,越輸越賭,越賭越輸,輸得家里只剩下兩塊門板了。晚上睡覺時,上面蓋一塊,下面墊一塊。實在吃不消,就扛起門板去弟弟家求援。到弟弟家時,看到弟弟沒穿褲子,手拉著沒底的缸站在地上。原來弟弟也是一個賭魁,連褲子都輸掉了。這時,他又羞又愧,猛地大吼一聲:我恨不得搬起我的“被子”砸掉“你的褲子”。最后一句,采用的是借喻法,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系不是實在的,只存著比喻關系。借喻和借代是有聯系的。形式上分別出現“喻體”和“代體”。意義上都有“借”的性質,因而難以區分,于是有人曾提出,取消借代,將借喻和借代合并稱為喻代。
3.比喻與諷喻
比喻也不同于諷喻,雖然兩者都有“喻”的成分,比喻是打比方,目的是使表述具有生動性和形象性。諷喻是用故事、典故來說明一個道理,目的是使表達具有說服力。
4.象征與比喻
比喻也叫譬喻,就表達的題材而言,比喻往往是以字句為主,而象征卻常牽涉到篇章;就表達的方式而言,比喻的本體通常相當明確,而象征的意義卻比較曖昧;就表達的意象而言,譬喻的喻體與本體是兩個意象而各自獨立(例如君子與松柏),而象征卻與意象結合為一。
上一篇:漢語修辭《歧解·伸縮》釋義與辨析
下一篇:漢語修辭《比擬·仿擬》釋義與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