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跌
[定義] 在本可以一氣說出的話語中故意停頓一下,使語義發生起伏變化的一種修辭方式。“頓”是形式的停頓、語勢的截斷;“跌”是意義的跌宕起伏,正因為語勢的截斷促使語義蓄勢而發。
[例釋] 頓跌可分為正頓和反頓兩類。
(1)正頓:先正意停頓,然后作補充性說明,更顯得意味深長。
例1:但也還仿佛記得她臉色變成青白,后來又漸漸轉作緋紅,——沒有見過,也沒有再見的緋紅。(魯迅《傷逝》)
例1臉色的變化,本可以說成“后來又漸漸轉作沒有見過也沒有再見的緋紅”,但作者在“緋紅”之后停頓一下,然后從“沒有見過”,“也沒有再見的”兩個方面作補充性說明,特殊形式,特殊用意,語勢強烈,意味深長。
(2)反頓:先從反面鋪墊,然后加以否定,再說出正意,比正頓的語勢更強烈。
例2: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梨啊!它不是梨,簡直是糖葫蘆,不,糖葫蘆又怎么能比得上它呢!(峻青《海燕》)
例2如果說成“這是一種糖葫蘆也比不上的梨啊”,有點概念化,顯得蒼白。作者通過兩次頓跌,不斷地先抑后揚,強化反差,層層推進,語義得到了充分的強調。
[辨析] 頓跌與襯跌。都有語義的起伏變化,表達意圖在異常和意外中得到強調。區別是:
(1)表達效果不同。頓跌的表達效果是進一步強調突出,意味深長;襯跌則顯得更加幽默風趣。
(2)表現方式不同。頓跌通過增加停頓,配合說明來實現表達意圖;襯跌通過前面部分的鋪墊襯托與后面部分的意義轉折來體現表達風格。前者以形式上的停頓區別于后者意義上的前后轉折。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頓字」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對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