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赫的家族
大唐雖然健壯,但杜甫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三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杜閑常年在外當官,照顧不了他,就將他寄養在洛陽的二姑母家。離開了父母,年幼的杜甫當然是寂寞的。幸好,他的二姑母非常疼愛他。
有一回,杜甫和姑母家的兒子同時染上了病。從杜甫中年后一直有肺病來看,幼年的杜甫所染的可能也是肺病。二姑母非常擔心,四處去求醫,也不見好,沒辦法,只好去問女巫:“您給看看,這倆孩子該怎么辦呢?”女巫裝神弄鬼一番,故作神秘地說:“睡在屋子東南面最吉利。”姑母聽了這話,就把兒子的床位挪開,讓杜甫睡在屋子的東南面。
當然,這只是迷信的做法,但可以看出姑母的心意。
姑母家并不寬裕,買不起太多的藥。所以,她每次煎好了藥,先給杜甫喝,剩下的藥渣子再熬一遍,才喂給兒子。因為照顧得當,杜甫活下來了,而姑母兒子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最后死了。
這件事情在鄰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因為在歌頌婦女美德的《列女傳》中,曾有這樣的故事:齊軍攻打魯國時,有位魯國婦女扔掉自己的孩子,抱起哥哥的孩子去逃命。齊軍非常奇怪,圍住了她就問:“你怎么丟了親生的孩子?”婦女答道:“我對自己的孩子,是私愛;對哥哥的孩子,是公義。我不愿因為私愛損害了公義。”齊軍聽完后,都無比感慨,紛紛說:“魯國的婦女都能這樣做,何況魯國的朝廷呢?”于是就撤了軍,不再攻打魯國了。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是歷代婦女的榜樣。而二姑母的做法和魯國婦人簡直太相像了,于是鄰里都稱贊杜甫二姑母有魯婦之風。杜甫長大些后,知道了這件事,更是無比感動,姑母的品格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讓他懂得了什么叫無私的愛。
家族對杜甫的影響,遠遠不止二姑母一個人。
杜甫的祖先中出過不少大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晉時的名將杜預。當年三國鼎立,曹魏被司馬炎取代,改名為晉,接著消滅了蜀漢,然后把劍鋒指向了東吳。當時東吳的君主孫皓非常殘暴,失去了民心。司馬炎看準了機會,就讓杜預擔任大都督,指揮大軍,進攻東吳。杜預善于謀略,一路上大軍勢如破竹。孫皓驚慌失措,但回天無力,只好乖乖束手就擒。杜預因此立下大功,被封為當陽縣侯。
杜預并不只是名將,他還是學者,懂法律、經濟、工程,平常最喜歡讀《左傳》,坐著讀,躺著讀,在家讀,外出還在讀,被人稱為“《左傳》癖”。后來,他給《左傳》做了注解,影響很大,流傳至今。
因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杜預有一份仁義心腸,打完了仗,就在荊州興建水利工程。他修建了很多溝渠,讓農田得到灌溉;又修了一條萬里長的運河,不僅減少了長江的洪水,還讓糧食運輸更加暢通。由于這些做法,他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被親切地稱為“杜父”。
對這樣文武雙全而又忠君愛民的先祖,杜甫萬分欽佩,并且拿他做榜樣,一輩子念念不忘,總想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皇帝超過堯舜,并使民風更加淳樸美好。
杜預使杜甫樹立了政治理想,而他的詩人爺爺杜審言,則給他樹立了詩歌榜樣。
杜審言年輕的時候,與崔融、李嶠、蘇味道合稱為“文章四友”,其中杜審言成就最大,在唐高宗時考上進士,在武則天時期也做官,擅長寫詩,對五言律詩的創立貢獻不少。杜審言寫過一些有名的詩,比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上下句對仗非常工整,讓后世的人們回味不已。
杜審言自認為有才華,所以很高傲。有一回,朋友蘇味道擔任吏部侍郎,杜審言參加官員的預選試判,出來后他對旁人說:“這回蘇味道肯定死了。”聽到此話的人很吃驚:“這是什么原因?”杜審言哈哈大笑說:“他看到我的判詞寫得那么好,肯定羞愧死了。”除此之外,杜審言還曾說:“我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我的書法勝過王羲之。”
這些言論,雖然源于他自夸的性格,但也說明他的詩歌、文章、書法成就都不低。杜甫從小讀著爺爺的作品,寫作起點就很高,并把寫詩作為家族傳統。后來,杜甫雖沒有獲得先祖杜預那樣的軍事成就,但在詩歌方面,卻遠遠地超過了爺爺杜審言。
父親家族讓杜甫充滿責任感,而母親家族的故事,則讓他知道在艱難人世中,如何保持端正、善良的品格。
杜甫的外祖母是義陽王李琮(cóng)的女兒,屬于唐朝皇室后代,血統非常高貴。武則天掌握權力后,為了鞏固地位,殺害皇室子孫。李琮也不能幸免,被安上謀反罪名,扔進了牢房。杜甫的外祖母本來是金枝玉葉,但此刻是落地鳳凰不如雞,穿著草鞋布衣,面容憔悴,每天走在洛陽的街上,去牢房里送衣送飯。許多人都被她感動,認為她“勤孝”,也就是指非常孝順。
但她的父親李琮最終還是被殺害了,并牽連到兒子。李琮的大兒子李行遠已經成人,受到株連也被判死刑;小兒子李行芳還是個兒童,可以免死。但李行芳死死抱住哥哥,一邊大哭,一邊對行刑的人說:“你們放了我哥哥,我替他去死。”行刑的人并不聽。李行芳就說:“那我愿意和哥哥同死。”于是,他們兄弟都被處死了。又有許多人被感動,說他們“死悌”,就是指兄弟情深,愿求同死。
杜甫從小就聽著這些家族故事,又親身感受著二姑母的慈愛,便懂得了仁愛、忠孝,形成了端正的品行、高貴的理想。
杜甫勤思好學,手不釋卷,讀經史百家,讀歷代詩文,將書冊都讀散架了,號稱“讀書破萬卷”,加上天分又高,所以“下筆如有神”。到了十四五歲時,他的詩文就在洛陽流傳。當時的名士崔尚和魏啟心讀后,都非常驚嘆,認為他是漢代大文學家班固和揚雄的再生。
得到前輩們的夸獎,杜甫非常得意,漸漸覺得賈誼、曹植等人,也大可不必放在眼里了。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杜審言的影子。少年時的杜甫認為,憑借自己的才華,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上一篇:杜甫與公孫大娘舞劍器
下一篇:杜甫游歷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