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歷江南
一天中午,朋友許登來到杜甫所住的旅舍,叫道:“子美(杜甫字子美)兄,今天帶你去瓦官寺。”
二十歲的杜甫正躺在床榻上。他昨天與許登看了城隍廟,在人頭攢動的廟會上逗留了半天,晚上與江寧的友人談詩縱酒,此刻正在酣睡。迷迷瞪瞪被許登喚醒,杜甫本來有些不快,但一聽“瓦官寺”三字,腦子忽然清醒,騰地就起了床,草草吃過中飯,就與許登騎馬出門了。
在馬鞍上,許登說:“子美兄,到了江寧,這瓦官寺中的維摩詰像,可是不得不看啊。”
杜甫連連點頭。他熟讀歷史,知道這壁畫的來歷。但許登一半是賣弄,一半是熱情,滔滔不絕地說起那件迷人的往事。
據說,東晉時,瓦官寺剛剛建成,僧人們邀請當地的達官貴人到來,向他們募捐。大家紛紛響應,但數額都不大,沒有超過十萬錢的。這時,顧愷之微微一笑,拿起了筆,在功德簿上寫上:“捐錢一百萬。”
僧人們很驚訝,喊了一嗓子:“長康(顧愷之字長康)先生,一百萬錢。”在座的體面人聽了,都紛紛嘲笑:“這家伙又說大話,就他那家底,砸鍋賣鐵也湊不齊一百萬啊。”顧愷之卻不慌不忙地說:“給我一面白墻,一個月后即可兌現。”于是,他閉門不出,在寺院北小殿精心繪制維摩詰像。一個月后,就要畫眼睛了,他對僧人說:“畫像馬上完成,你貼個告示,凡是第一天來觀看的,都請施舍十萬錢。第二天來看的,施舍五萬。第三天來的,就按慣例給。”
等到完成的那天,殿門一打開,大家都覺得眼前一亮。壁畫似乎放出了萬丈光芒,把整個寺院都照亮了。參觀者摩肩接踵,慷慨解囊,不一會兒工夫,就湊齊了百萬錢。
許登說得是繪聲繪色,眉飛色舞。杜甫聽了,更是心癢難搔,恨不能馬上看到那幅名震天下的維摩詰像。二人沿著秦淮河北岸躍馬揚鞭,一路絕塵。遠遠望見一座高閣,
挺立于江岸,如一柄長劍,刺入云霄,在烈日下金光閃耀。許登舉著馬鞭,遙遙一指:“那就是瓦官閣,在瓦官寺之中。”二人又騎行了一陣,到了寺院門口,把馬系在樹上,走進山門。杜
甫并無心思去參拜佛祖,便繞開幾個大殿,徑直來到北面小殿。那里門戶敞開,一眼就能看見壁畫,雖然時隔三百六十余年,顏色稍褪去了些,但畫像依然完整,在日光下,那種震懾人心的魅力絲毫不減。
杜甫走進小殿,站在壁畫前面,想到當年顧愷之的英風,身體因激動而微微顫抖。壁畫中,維摩詰色彩鮮麗,體態華貴,既端莊又輕盈。旁邊有許多飛天女神,衣帶在風中飄舞,真是靈動優雅。
杜甫細細地欣賞顧愷之的筆法,覺得有說不出的神妙。尤其是維摩詰的那雙眼睛,明亮,慈愛,悲憫,讓人覺得震撼,同時又深感溫暖。杜甫想起顧愷之的名言:四肢美丑,不是要點;要想傳神,重在雙眼。從這幅畫來看,顧愷之果然做到了。
杜甫忽然由此及彼,想著:那么寫詩呢,如何才能傳神?落筆的要點又在哪里呢?他站在壁畫前,浮想聯翩,似乎超然于物外,飛揚于藝術的至美氛圍中,不知看了多久。
許登對此壁畫十分熟悉,也無心多看,便在寺院各處閑逛,回來看杜甫,發現他依然癡迷其中,手指凌空,沿著壁畫的線條,細細地勾勒著,似乎在用心描摹。
許登知道,杜甫雖不擅長丹青,但學識淵博,對畫理還是有幾分研究的,此刻估計正在研究顧愷之用筆之法呢。他不去打擾,心里有些無聊,就又繞到禪房,與熟識的禪師飲了一杯茶。眼看幾個時辰過去,禪房外日光減弱,就辭別禪師,回到小殿,卻發現杜甫坐在蒲團上,呆望著壁畫,正若有所思。
莫高窟《維摩詰像》
顧愷之在瓦官寺的壁畫今已無跡可尋,只能從莫高窟的《維摩詰像》中揣摩顧愷之畫作的風采與筆法。
許登暗暗覺得好笑,就來催促:“子美兄,該回去了。”杜甫卻似乎沒有聽見。
許登又說:“子美兄,天色晚了。”
杜甫這才回過神來,嘟囔道:“啊,天色晚……晚了。”的確,殿外夕陽西下,光色轉暗,寺中游人漸稀。晚鐘沉穩地響起,一記一記,像在近處,又像在遠方,讓杜甫有些恍惚,真不知今夕是何年了。再看壁上維摩詰的畫像,也漸漸隱入暮色,但那雙眼睛,依然明亮清澈,深入人心。
看杜甫流連忘返,許登說:“我家藏有維摩詰畫像的摹本,很是傳神,回去你可以仔細欣賞。”
杜甫這才心懷不舍地離開,到了許登家中,迫不及待地攤開畫像,又欣賞了許久,真是愛不釋手。許登看他喜愛,就說:“子美兄,這畫就送給你了。”
杜甫大喜過望:“這怎么敢當?”許登哈哈大笑說:“寶劍贈英雄,這畫像能到子美兄手里,正是得其所哉。”
杜甫也是個豪爽的人,不再推辭,喜出望外地攜著畫像回到客舍,又玩味了許久。夜風從窗戶里吹入,帶來青草的氣息,還有悅耳的蟲鳴。杜甫更覺心曠神怡了。
他想到離開洛陽以來一路的見聞,真是心潮澎湃。幾年前,杜甫忽然動了漫游的心思:自己讀過萬卷書,理應趁著年輕,去行萬里路了。在唐朝開元年間,讀書人大都喜歡出去漫游。那時國家強盛,物價便宜,治安良好,水路、陸路通暢,沿途飯館驛站很多,所以出行極為便利。而讀書人想飛黃騰達,就得去人文薈萃的都市,多結識些有權威的人士,擴大自己的知名度,為以后參加科舉考試提供方便。當然,一路縱覽秀麗山河、名勝古跡,也有極大的樂趣,往往會觸動詩興,留下迷人的詩句。同時,如果看到了民生疾苦,這些未來的帝國官員心里容易存一份愛民之心。所以,漫游之風盛極一時。
杜甫熟讀東晉謝靈運、何遜、陰鏗等人的詩文,對詩中山清水秀、草長鶯飛的江南,早已悠然神往,加上他的叔父杜登正在武康(今浙江湖州)任縣尉,可以提供食宿。于是杜甫從洛陽上船,沿著運河,途經淮陰、揚州,悠悠然南下,看著眼前的景色從單調、平坦的黃土地,慢慢變成起伏的丘陵,景色由枯燥轉向秀媚,自然覺得新奇。
杜甫在江寧逗留許久,結識了許登(因排行第八,所以杜甫詩中稱他為許八)。兩人同是英武少年,豪情萬丈,一見如故,結為摯友。許登要盡地主之誼,就帶杜甫遍覽江寧名勝,既拜訪了東晉名流王導和謝安的故居,也去了城隍廟。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天下午去的瓦官寺。
幾天后,杜甫揮別許登,離開江寧,繼續南行,到了姑蘇(今江蘇蘇州)和會稽(Kuàijī,今浙江紹興)。杜甫學問深厚,走到各處,都能聯想到相關的典故。在姑蘇的虎丘山上,他遙想著春秋霸主吳王闔閭(Hélǘ)的起伏人生;在姑蘇閶(chāng)門的泰伯廟,他感念著泰伯的賢德;在揚子江看到有船開往遙遠的扶桑(今日本),心里又掀起遠航的念頭;在會稽,他品嘗著勾踐的仇恨;在五月的鑒湖里,他感受到秋天般的涼爽;而越中女孩的潔白如雪,也讓他十分喜愛。此后,他乘船一直到了曹娥江的上游剡(Shàn)溪,還穿著青鞋布襪,攀登了高峻的天姥(mǔ)山。直到二十四歲,杜甫要參加進士考試,這才離開吳越,返回洛陽,結束長達三年多的壯游。
這次游歷讓杜甫眼界大開,當然,結識到各種各樣的朋友,也是他的一大收獲。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高僧旻(mín)上人。他們兩人志趣相投,結為忘年之交。旻上人住在清幽的山谷,杜甫時常帶著棋局,興沖沖去與他對弈。有時杜甫在湖中泛舟,旻上人身披袈裟,飄然而來,在湖光山色中,與杜甫談論詩文。這時的杜甫寫了好多詩,旻上人恰是其知音,非常欣賞,逢人便贊嘆杜甫的詩。
杜甫的名聲,在江南漸漸傳播。
在壯游中,杜甫對政治現實也有所思考。他在姑蘇閶門的泰伯廟時,居然淚如涌泉。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泰伯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本來有機會繼承君位,但他知道父親預見到老三季歷的兒子姬昌將來有大成就之后,就主動把君位讓給季歷,自己來到東吳。此后才有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開創八百年周朝。
從泰伯的事跡,杜甫不免想到唐朝的宮廷內斗。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奪得皇位;武則天幾乎殺盡李姓皇族子孫,篡唐為周;韋皇后東施效顰,也要登基,卻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剿滅;李隆基斗死太平公主,逼迫父親當太上皇,自己做了皇帝。
杜甫認為,他們與泰伯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杜甫,在壯游中開始了獨立的思考,詩風也慢慢變得壯健。所以,我們時常說,年輕的時候,壯游也是學習的一種形式。
上一篇:杜甫顯赫的家族
下一篇:杜甫漫游齊趙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