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只緣身在此山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蘇軾一生詩、酒、禪、肉、茶,他與佛教的淵源頗深?????????????????????????????。在他的朋友之中,有不少是得道的高僧。民間流傳最多的要數他和佛印之間的故事。佛印是個智慧的高僧,蘇東坡生性詼諧,總喜歡調侃這個老朋友,可是每次捉弄都是以蘇東坡斗敗為結局。雖然如此,卻并不影響蘇東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人們卻因此更加喜愛他。因為只有這樣的蘇東坡才更有生活的氣息,更有生活的情趣。
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一起坐禪,他問佛印:“禪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佛印看了一下蘇東坡,點頭贊道:“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佛印隨口也問他:“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蘇東坡有意想調侃佛印,就說:“像一坨糞!”佛印聽了并不生氣,只是置之一笑。
蘇東坡回家后,高興地告訴蘇小妹說:“我今天贏了佛印禪師!”蘇小妹頗不以為然地說:“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糞,所以才視禪師為糞。今天輸的人其實是你呀!”聽了蘇小妹的一番解釋,蘇東坡才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不足為信,因為歷史上并沒有蘇小妹這個人物。“唐宋八大家”,蘇氏一門就占了三人,可見蘇家人的才情之高。蘇軾才高,性情率真活潑,人們為了表達對蘇氏父子的喜愛,便杜撰出一個蘇小妹,來完成他們人生的輕喜。確實,有了這個虛構的蘇小妹存在,蘇東坡的故事便更加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歷史上沒有蘇小妹這個人物,但佛印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據說有一次蘇東坡吃魚,吃了一半聽報佛印來了。因為魚吃了一半,對于待客之禮來說是不周到的,于是蘇東坡趕忙將魚藏到書柜上面。蘇東坡的窘態,早被躲在窗外的佛印看見了。他想調侃戲弄一下蘇東坡。佛印問蘇東坡:“你姓蘇的蘇字怎么寫法?”佛印學識淵博,不至于“蘇”不會寫,所以蘇東坡聽了佛印的話,知道一定有名堂,但又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就裝作認真地回答:“蘇字嘛,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左邊一個魚字,右邊一個禾字。”佛印也假裝糊涂地問:“那把魚放到草字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哎呀,那可不行呀!”佛印哈哈大笑說:“好啊!你說把魚放到上面不行,那就把魚拿下來吧!”蘇東坡一下子醒悟過來!佛印說來說去,就是要吃他的那盤魚。
這只是民間流傳的蘇東坡和佛印的兩則趣聞軼事,史書記載,蘇東坡也是非常愛好參禪悟道的。“禪機”并非人人能悟,悟禪的人首先要是內心極清靜,再就是要有非同尋常的智慧。蘇子內心純凈善良,悟性又極高,因而在他的詩文之中,常有不同凡響的禪語。
這首《題西林壁》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哲理詩。寫這首詩時蘇軾正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途經九江時,他游覽了廬山。廬山風景秀麗,歷來是文人所描繪訴懷的對象。諸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蘇軾的心情雖然處于貶謫的郁悶之中,但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了他的逸興壯思,于是他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他游觀廬山后的總結。他生動地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寫實,他用短短的十四個字寫出了游山所見。廬山丘壑縱橫、峰巒起伏,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廬山的移步換形、千姿百態的風景,因這兩句詩而更加形象生動。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是寫廬山的千古名句。歷來詩人寫的都是廬山風景的秀麗,就連詩仙李白也不例外。只有蘇東坡游覽了廬山后,悟出了其中高深的禪理。是呀,從不同的方向看,看到的總是不一樣的廬山。為什么廬山是這樣的千姿百態,讓人難以辨認它的真實面目呢?因為我們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能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我們的視野所能見的只是廬山的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間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而這樣的內涵并不是人人都能領悟到的。縱觀蘇東坡的人生,他起先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因為他看清了王安石變法太過于激進。社會制度的變革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太過于激進,必然會引發許多弊端。事情果然如蘇軾所料,大量的政治投機之徒,混入了變法隊伍,他們利用制度的漏洞,中飽私囊,導致百姓疾苦愈發深重,以致王安石變法失敗。
王安石下野后,保守派司馬光執政?????????????????????????????。這時蘇軾又反對司馬光全部廢除新法,因為蘇軾看清了北宋政權的利弊,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國富民強必須要變法。王安石變法本身沒有錯,錯在太過激進,用人失誤。國家要想強大,要遵循變法的內容,但要徐徐圖之,而不是全盤否定。可惜,等司馬光發現自己全盤否定變法的錯誤時,已經太遲了。
蘇軾一生遭貶謫都是因為變法。他反對變法遭貶謫,后來他的同黨執政時,他又遭到了更殘酷的流放,他被流放到遙遠的蠻荒之地海南,幾乎沒能生還中原。而這一切皆是因為蘇軾有個無比清醒的頭腦,他能看得清事物的利弊,唯獨將自己的生死榮辱置之度外。但這正是蘇東坡的可貴之處,也是千年來人們熱愛他的緣故。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告訴我們一個哲理:由于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蘇軾的這首詩廣為人們傳誦,可惜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們,并沒有能領悟他詩中的哲理。他們在全盤廢除新法后,完全陷入了黨爭之中,欲把蘇軾置之死地而后快。
蘇軾一生融儒、釋、道為一體,他能領悟佛的禪機,能做到道家的超脫,卻難以放下儒家的入世。在政治上屢遭打擊后,他在《臨江仙》中寫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轉念他又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佛家悟禪,能放下一切身外之物,故能四大皆空;蘇軾悟到了禪機,可惜他放不下,故蘇軾一生為聰明所累。
禪是深刻的哲理。
如果人生沒有苦難,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是那個和佛印調侃打趣,充滿喜劇的蘇東坡。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黃州:人生幾度秋涼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杭州:鳳凰山下雨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