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壇多失意隱居的散淡詩人,他們位卑未敢忘憂國,具有兼濟天下的批判現實精神,寫了不少諷喻詩;但又有歸隱江湖的行為,形成獨善其身的隱逸詩風。皮日休、陸龜蒙、司空圖是這群詩人里的佼佼者。他們婉而多諷的詩歌創作在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等方面有貢獻,又在藝術上追求淡泊韻致之美,提倡“韻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皮日休(834?—883?),初字逸少,后改字襲美,又號“醉吟先生”、“鹿門子”等。他出身寒微,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比較清苦,還參加過一些農業生產勞動。他曾遁入襄陽鹿門山中隱居讀書五年之久,寫下了六十篇抨擊朝政、針砭時弊的《鹿門隱書》。咸通六年(865),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次年落第后退歸壽州(今安徽壽縣),編訂了自己的詩文集《皮子文藪》。后來他再度應試,以榜末及第,但并沒有因此獲得官職。咸通十年(869),他被蘇州刺史崔璞聘為州軍事判官,到任后常與陸龜蒙交游唱和。大約在乾符五年(878)左右,他參加了黃巢農民起義軍,兩年后黃巢入長安建號稱帝,命他為翰林學士。他是我國古代著名詩文作家中唯一參加過農民起義的人,大約死于中和三年(883)黃巢兵敗退出長安之時。
皮日休的詩歌創作受白居易的影響很大,繼承了新樂府的寫實手法和諷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敗統治。他在《正樂府十篇》里的《橡媼嘆》一詩中說: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傴傴黃發媼,拾之踐晨霜。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
通過對老農婦拾橡子充饑的描寫,揭露官府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鞭撻巧取豪奪的狡吏貪官,反映農民大起義前夕極端黑暗的晚唐社會狀況。其《貪官怨》這樣指斥貪官:“素來不知書,豈能精吏理。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傷哉堯舜民,肉袒受鞭箠。”對統治者的批判是很深刻的。但皮日休詩歌的絕大部分是與陸龜蒙的唱和之作,多達六百余首,常常是一篇相投,動輒應酬千數百言,雖說詩才富贍,也只能是掉書袋、發議論,缺乏真情實感和深刻的思想,也缺乏生動鮮明的形象。
繼承元白新樂府寫實批判精神的晚唐詩人,還有聶夷中(約837-884)、杜荀鶴(846—907)、羅隱(833—909)等,他們憂時憫民,用詩歌揭露尖銳的社會矛盾,表達刺世嫉邪的思想感情。如聶夷中的《詠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將關心民生疾苦與憂念時事結合起來,傳達被壓迫民眾的悲慘呼聲,語言質樸淺近,務求明白自然。杜荀鶴的七律《山中寡婦》也是如此,詩云: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從元、白以來直至皮日休、聶夷中,其揭露社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大都采用樂府古詩的形式,而杜荀鶴卻使用近體律絕的形式,把復雜的內容凝縮到短小的篇幅之中,淺近直白而又流暢合律。他的七絕《再經胡城縣》:“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對社會黑暗現實的揭露相當深刻和尖銳。
羅隱的詩歌也以近體為主,其中有不少批判現實的作品,但他不是像皮日休等人那樣以具體事件為描寫對象,而是多采用托物諷喻的手法。如《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數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此詩借物寫人,具有“婉而多諷”的特點。
陸龜蒙(?—約881),字魯望,又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等,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是一個敗落的舊家子弟,祖上做過大官,也曾應進士考試,落第后往從湖州刺史張搏游,為其幕僚,后來隱居松江甫里。他性情耿介孤高,隱居后不與流俗交往,只是閉門品茶飲酒和讀書著述,朝廷曾以高士征召,但他堅辭不就。后人把他與春秋時的范蠡、西晉時的張翰并列,譽為吳中“千古三高”,建祠塑像,頂禮膜拜。
陸龜蒙雖然失意隱居,卻以富有正義感和戰斗性的文筆,寫下了不少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優秀詩文。其《村夜二篇》、《雜諷九首》、《刈獲》等作品,反映當時勞動人民受壓迫的苦難生活,抨擊社會上各種不合理的腐朽現象。但他的詩里唱和之作較多,他與皮日休、羅隱、吳融等人為友,互相推許,經常往來酬唱,于詩中說理論事、調笑諧謔,近乎文字游戲。
陸龜蒙唱和詩的藝術成就并不高,他較成功的作品是那些描繪自然風光和抒寫隱逸情調的絕句。如:
陵陽佳地昔年游,謝朓青山李白樓。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懷宛陵舊游》)
半波風雨半波晴,漁曲飄秋野調清。各樣蓮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殘聲。(《晚渡》)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卻丁香結,從放繁枝散誕春。(《丁香》)
細漿輕船賣石歸,酒痕狼藉遍苔衣。攻車戰艦繁如織,不肯回頭問是非。(《太湖叟》)
這些作品反映了陸龜蒙以江湖散人自居的清高心態,饒有淡泊自處的隱逸風神。他在《江湖散人歌并傳》中說:“散人者,散誕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無羈限,為時之怪民。束于禮樂者外之,曰‘此散人也。’散人不知恥,乃從而稱之。”他在歌中自謂:“江湖散人天骨奇,短發搔來蓬半垂。手提孤篁曳寒繭,口誦太古滄浪詞。”在他不經意的散淡之作里,具有一種淡泊情思和淡泊韻致,形成江湖隱逸詩風特有的格調。
司空圖(837—908),字表圣,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縣附近)人。他是咸通十年(869)進士,為殿中侍御史,遷禮部員外郎,后官至中書舍人、知制誥。光啟三年(887),他因不堪世亂,歸隱中條山王官谷,朝廷多次征召皆不赴。昭宗遷洛后強征他入朝,不久即以“野耄”求歸,重返王官谷。朱溫代唐后,他郁悒而終。
由于生當亂世,司空圖遁世隱居的消極思想比較重,其《亂后三首》云:“流芳能幾日,惆悵又聞蟬。行在多新貴,幽棲獨長年。”為排憂解悶,他把精力都用在作詩和賞詩上。他在《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十九首》其六中說:“儂家自有麒麟閣,第一功名只賞詩”。他的詩歌創作以山林遣興、閑吟自適為主,如《重陽阻雨》:“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猶勝登高閑望斷,孤煙殘照馬嘶回。”再如《王官二首》其一:“風荷似醉和花舞,沙鳥無情伴客閑。總是此中皆有恨,更堪微雨半遮山。”在避世閑情中含悲涼之意,詩境冷清淡寂。
司空圖主要以提倡詩味理論著名,提出“象外之象”說,強調詩歌要有“韻外之致”。他在《與極浦書》中說:“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譚哉?”認為詩歌創作應具有“象外之象”,第一個“象”指詩中具體鮮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畫面,第二個“象”則指這種詩歌形象畫面所蘊含的無窮韻味,是無象之象,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指出:
文之難,而詩之難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噫!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所謂“辨味”就是要能分辨出詩里的情趣韻味,認為有韻味的詩歌方可稱之為“醇美”或“全美”。他說:“倘復以全美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這里說的“味外之旨”也就是“味外之味”或“韻外之致”,是詩歌意境美的重要審美特征。對意在言外之詩味的強調,蘊含著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思想,透露出中國古典詩歌審美情趣將由唐音向宋調演變的消息。
上一篇:晚唐社會政治黑暗腐敗下清幽奇峭的詩境
下一篇:盛唐之后由絢爛歸于平淡的宋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