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
平凡教育之義
王國維既是哲學家也是我國近代重要的教育家,哲學思想對他的教育思想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王國維在治學前期,以《教育世界》雜志為主要陣地,介紹了多位西方教育家、文學家和哲學家的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塑造“完人”是其教育的目標。基于西方教育思想,王國維認為教育認識機能可分為知、情、意三個要素,而其中精神能力的教育又可以分成德育、智育、美育三個維度。
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
王國維提出的“四育”思想,即: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又將“四育”思想的宗旨分成體育和心育兩部分,其中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只有兼具體育和心育的人才稱得上是完全之人物。
關于德育
德育自古就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個教育事業(yè)重中之重。古今中外的哲學都是以道德為先,道德重于知識,所以教育也是以道德為中心的。只有知識而沒有道德的人,絕不是“完全之人物”。如果我們不重視德育,培養(yǎng)出沒有道德的人,即使這些人具有非常豐富的知識,也不能算“完全之人物”。所以,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教給學生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更要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王國維反對封建名教綱常,提倡資本主義的道德規(guī)范。他認為道德規(guī)范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肯定人欲,二是主張自由、平等、正義與博愛。
王國維認為人的本質是生活之欲。要提升一個人的思想,首先得解決其溫飽,只有解決了生活的溫飽問題,才可能進一步有思想的追求。
對自由、平等、正義與博愛的主張,是思想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內(nèi)容。王國維對叔本華的“絕對的博愛主義”哲學思想極力推崇,主張不受侵害的生活之欲,才能有正義的道德,才能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把別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這就是博愛。
在王國維的教育觀里,道德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層次。前者是“己欲達而達人”,后者是“不以取諸人”。王國維認為,積極的道德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但消極的道德卻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基本準繩。教育必須同法律一起維護最起碼的道德標準。學校也應進行博愛與正義的教育,使仁義“張皇而發(fā)揮之”。
關于智育
王國維認為智育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對知識的發(fā)展是很重要的。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故今之世者,不可無今世之知識”,主張教育應當是教給學生古今中外的各方面知識,尤其要傳授給學生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知識。對于西方的教育思想,但凡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大潮,只要是進步的科技知識,都值得我們學以致用。知識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所以不應有內(nèi)外之分。王國維認為,通過理性思維,人能夠把直觀知識提升為概念知識,并對概念進行整合構建,但概念知識只是傳達知識的記憶,并不能由此獲取新的知識,因此直觀知識才是最確實的知識。只有經(jīng)驗的知識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新知。
在王國維教育思想里,哲學的魅力在于具有深厚直觀的知識基礎,而不是通過概念進行思維演繹。一切真理都存在于具體的事物當中,所以書本上知識不能代替實踐的經(jīng)驗。書本上的知識是抽象知識,沒有活氣;經(jīng)驗知識是具體的知識,常有生氣。通過對書本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知識的對比,王國維確認培養(yǎng)直觀的能力和實物觀察能力是格外有意義的。
實踐知識是理論知識的來源,但也不能忽視理論知識本身的重要價值。實踐知識通常是排在理論知識之前的,然而理論知識發(fā)展后,又會成為新的實踐知識的根本。王國維認為,教育應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并重,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知識可分為“當然的知識”與“所以然的知識”,如果只知其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就是沒有完全掌握知識。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到不“蔽”,才稱得上掌握“完全之知識”。
關于美育
王國維認為美育同德育與智育一樣重要,可使人忘掉一己之利害而達到高尚純潔的領域,獲得最純粹的快樂,而且,“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也就是說,美育有超功利性,其價值就在于美之本身。這種美育觀來自康德的美育思想,康德認為,在美、善、快適三種愉快中,唯一無利害關系的愉快只有對美的欣賞,這是一種自由的愉快。
在對美的本質及其重要性有了分析后,王國維希望通過各種教育途徑,比如音樂、文學、美術等方式來滿足人的情感需求,達到培養(yǎng)高尚品格、凈化心靈的目標。
依照自己長期的治學經(jīng)驗,王國維提煉出一套旨在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的課程方案。在《奏定經(jīng)學科大學文學科章程書后》一文中,王國維為大學文學科制定了5種學科,即:經(jīng)學科、理學科、中國文學科、史學科和外國文學科。突破單一學科的教育方法,能使學生擁有跨學科的思維能力。因此,這幾個專業(yè)還要教授公共課程,包括教育學、美學、哲學概論、外國文等。王國維認為,學習外語有助于培養(yǎng)國際視野,應把中國教育置于整個世界的教育背景下進行考察,這樣的教育視野開創(chuàng)了教育學與美學的新式教育先河,也第一次令美育在我國有了獨立地位并成為教育目標。
“完全之人物”教育思想的提出,批判與否定了封建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對清末的教育改革和民國的教育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王國維對知識和教育規(guī)律有著深刻的認識,一再強調(diào)實踐知識的重要性,提出培養(yǎng)成具備德、智、體、美的“完全之人物”,給當時以書本知識和以陳舊的經(jīng)史知識為主的近代中國教育界帶來了一股新風。此外,王國維還是在學校教育中最早倡導美育的學者,他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上一篇:王國維《談戲曲與文學:戲曲是中國最自然之文學》
下一篇:王國維《談敦煌:發(fā)現(xiàn)唐朝之通俗詩與通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