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
張籍(約766~830),字文昌,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少年時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及第,元和初任太常寺太祝,后轉國子監助教,調任秘書郎。長慶初為國子博士,又任水部員外郎,轉主客郎中。官終國子司業。因此世稱張水部、張司業。他的詩有的擬古樂府,有的是自創的新樂府,多寫民生疾苦,注重風雅比興。張籍是元白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與王建齊名,二人均擅長樂府,故稱“張王樂府”。
節婦吟
【原文】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譯文】
你明知我已成親,還是送我兩顆珍珠。我感激你的情意,將它們系在紅裙之上。可是我家高樓連苑,我的丈夫是皇宮的侍衛。我知道你行事光明磊落,但我已和丈夫發誓同生共死。決定將珍珠還給你的時候,我不禁落淚——為什么未嫁之時,沒能與你相遇呢?
【鑒賞】
這是一首含有深意的唐詩。本詩題下注云:“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炙手可熱。當時藩鎮節度使競相用各種手段拉攏有名的文人和官吏,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張籍一貫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割據。這首詩便是詩人為拒絕李師道的拉攏而寫的名作。通篇運用比興手法,以“妾”的口吻,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表面上看,詩歌描寫了經過思想斗爭拒絕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婦道的忠貞的妻子;在深層喻義上,它表達了詩人忠于朝廷、堅決不與藩鎮節度使同流合污的決心。
一、二句直接寫出了“妾”與“君”的關系。雖然女子已經是有夫之婦,男子仍舊贈送“雙明珠”以表達愛意,語氣中略帶譴責。此處的“君”,喻指藩鎮李師道。“妾”是自比。“雙明珠”是李師道用來拉攏、引誘詩人為其助勢的誘餌,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聲名地位、富貴榮華一類的東西。三、四句寫女子感受到男子的情意,就把他贈送的明珠系在紅羅襦上。
五、六句寫女子言說家里的境況。從詩句中可看出,女子出身富貴,家中“高樓連苑”,而女子的丈夫是執戟衛士,身屬中央;七、八句中,女子表明自己雖然知道男子的心意,但是不能相從,而且誓死也要和丈夫在一起,絕不背叛他,在深層上暗喻自己不會背叛朝廷。最后兩句以情語作結,委婉含蓄。最后兩句也寫出了女子的心聲,若以淺意解,就是說相愛之人,相逢太晚,生命中有太多的牽絆,有很多的責任,不能因愛而背叛,拋棄丈夫。這兩句詩寫出了千年以來相見恨晚的愛情的無奈。
全詩情真意切,委婉動人,對女子心理的刻畫細致入微,短幅之中有無限情感曲折,不愧為唐詩中的佳作。
上一篇:張籍《秋思》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