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對于印度和世界的使命
張聞天
讓我們為了善,為了真,為了人人的永久,為了你(上帝)的心的聯合天國,為了靈魂的自由,堅確地立定并且努力地忍受。
——印度人的祈禱
一
泰戈爾是印度精靈的結晶,他所喊出來的,就是印度人的內心里所要喊出來的,印度人的悲哀和快樂、希望和失意、懷疑和信仰,都在他的書里可以找到。印度人精神的饑餓和不安定,都要他去拿他的詩和音樂去安慰、去撫摸。泰戈爾是古印度人的兒子,今印度人的母親!
二
要打破一切虛偽的、形式的、無用的東西,另建一精神的宗教以適合于內心的欲望,是印度一切改革家最急最大的問題。泰戈爾就是這種人,他在種種宗教的內面,淘去陳腐的、迷信的廢物,找出共同的一個神來。在他看來種種崇敬的外表雖不同;而深在宗教經驗的心大都是相同的。所以泰戈爾對于宗教的使命是在執著單一的宗教,拋棄種種的宗教。他的宗教是純粹的,是自由的,不受一切教會的規律、人為的方式所阻礙,無論哪一時哪一地。人都可以在他的宗教里找到滿足。他的宗教觀是對于神的確信對于人生的摯愛。
三
泰戈爾在現在印度認為最有害于國家生命的源流的,是階級制度了。固然,他也知道階級制度在印度的價值,并且他還承認那立于階級制上最上層的婆羅門人所抱的理想是不錯的。他們以為最高尚的人是用犧牲和純潔的心思才力去找求精神的理想的,他們判斷人生的價值不用財富的多寡的,卻拿靈魂的發達為標準。所以泰戈爾也知道階級制度在印度是根據于自由,終結于自由,他的目的是在博愛。但是這種制度使個人都安于社會制度給他的位置,固定他們生命的活動性,不但使他們對于一切壓迫無條件地服從,并且對于強權反生崇拜之心。所以他說:“要印度人的再生,第一件就在拿去這種情形。”打破這固定的門戶,拉倒那關閉的墻垣,讓神的光明涌進來光照我們。
四
泰戈爾以為印度人現在比一切都重要的是在保守他們的靈魂,保守他們愛好和平、崇敬神的天性。他的眼光不放在經濟的方面,他是放在精神的幻想方面。他以為印度如能靈魂上自由并且能保守他精靈的個性,那么其他一切東西,都可以加上來。
現在的印度已漸漸受了西洋人物質的侵掠和占有的影響,一般有志之士,都想在物質方面謀所以補救之方,而不知內心已失調,外面之修補,一點也不能救藥的。泰戈爾說這批人所付的代價就是靈魂。他對于印度的現狀是很悲觀的。他徹頭徹尾是在主張精神方面的發展,生命的發展!
五
“我生生死死都情愿在印度,不論她如何貧困、悲苦和哀愁,我最愛印度?!彼怯《鹊臒釔壅撸驗橛《戎刂庇X而不重智慧,重宗教而不重科學,重自由而不重指導,重生命而不重占有。他不表同情于那般一味盲從新的人以為古的東西一切都不中用的,在他看來進步與更改是在保守古時的理想并且建筑在這理想上。保存了印度式的靈魂,那么西洋一切好的可貴的都可采取。西洋與印度的理想是可以調和的,只消印度人以其精神的理想為根據。印度的精靈雖已在睡眠狀態,但尚沒有死;雖是他的心房的跳動漸漸地緩下來了,但是還沒有停止;他雖受種種的摧殘而精靈的燈光尚沒有熄滅。所以泰戈爾雖對于現狀有些悲觀,但是他確信印度的將來,他拿他愛國主義的生命的火焰鼓吹他的國人努力去創造對于祖國的虔敬,對于他進步的熱情。
六
泰戈爾對于印度現代的教育方法根本反對。這樣教育完全受物質主義的支配,抄襲西洋的。他的聲音不過是回聲,他的生命不過是一個引用的記號(quotation),他的靈魂不過是一個腦子,他的自由的精神不過是物體的奴隸。泰戈爾謂現代的學校“不過是特別造來為磨成一式的結果的工廠”。人類的個性和心的變化多端,他都不管的,靈魂的發展和自由思想的進步的自由是沒有的。宗教和藝術、道德和精神方面,完全浸到科學的公式和社會的法律里了。
泰戈爾覺“教育的目的是拿真理的合一授給人。本來人的生活很簡單,人的各種不同的元素是完全和諧的。但是當理知從物質的和精神的分離以后,學校教育只完全注重在人的理知和物質的方面了。我們只注意把知識灌進兒童的腦子里,而不知這種片面的注意適足以加強三者的分離?!敝劣谌绾慰梢耘囵B精神生活呢?很簡單,只消讓靈魂很自由地很自意地去表現他們自己罷了。他在Bolpur地方自己設立了一個學校,他拿近代的教育方法和古印度教養靈魂的理想并合,實行他宗教的藝術的理想。
七
泰戈爾反對把藝術和工業分開,就是反對把“用”和“美”分開。機械一天一天代替印度的手工業了。他并不反對機械的介紹進來,他反對的是機械的精神和由此而產生的結果。西洋人產生工業主義的惡果,只因為在工業上消滅藝術、人生上消滅宗教的緣故,如其印度而亦走此同一方向,則工業主義之產生亦在所不免。如其采用印度人的精神,那么工業和宗教就會在一起行動,印度可免工業主義之禍。
假使工業和藝術不分離,那么工作就是藝術的表現,工作就會有興趣、有快樂,人類創造的精神和表現的欲望就可在工作里滿足,每一個工人就會懂得他所做的不但貢獻用者身體上的需要,還給了他自己精神的幸福。
八
但是印度人對于藝術是什么,藝術的真功用是什么,大都忘記了。在泰戈爾看來,藝術就是生命的表現,他的功用就在解放人生。藝術可以使我們刺入那包藏了“永久”的帷幕,并且顯示給我們看??墒乾F代的藝術完全受了物質主義的影響,沒有中心,沒有永久的價值。除了滿足獸的欲望之外,沒有什么了。其實也怪不得他們,在這物質主義、金錢萬能、人類變了機械的時代,當然產生不出什么藝術。
要藝術與生命的再生,需要一番宗教的運動。宗教是生命的呼吸,而藝術亦唯和合了宗教才能偉大。古印度人在一切物件、形式、表現、運動之內看見美和看見神一樣。假使這種精神恢復了,那么一切生命都要變成藝術的,并且使我們在多方面發展藝術的可能性。
九
“來世”與“命運”之過甚其辭,也是阻止印度向上發展的缺點,他們把來世和命運看得太著實了。所以就看輕現世及現世的種種努力。禁欲主義等都由此見解而來的。
在泰戈爾看來這都是不對。只有對于生命的熱愛和現世的熱愛,才能實現神的天國。所以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一種靈感,是放在現世里和不公平戰爭的戰士的手里的勢力。這不是逃世,是入世,是為人類的幸福之大競爭;這不是生命的滅絕,是生命的大發展。
命運只能約束人類的肉體,并不能及于精神。精神是自由的。一個人把自己的心靈關閉了,和世界全體分開,而完全受希望與恐怖的支配,是不自由的;反之,當他知道他在宇宙里的位置并且在他的生活里實現出來,那么他是自由的。他的自由的增減,要看他的不自利心的增減。所謂命運,不過是人類的退縮的別名罷了。泰戈爾是不相信命運的。
十
泰戈爾對于印度的政治,以為即使印度有好的政府的各種便利,印度尚不能稱為自由。因為自由不是離開人生,或者殺卻官能,卻是自我的擴大,人格的擴張,并且是官能和欲望的散開。要達到這目的,除非我們有了自管的權,因為“一個人做自己的主人翁的權,是人的權利中的最大者了”。
印度現在沒有這個權,這權被人家奪去了。奪這權的,是英國人,但是泰戈爾并不怨恨英國人,他以為一個國家的受難一定有可以受難之因。印度人的物質主義和自私自利心的發達,就是所付出的代價。印度上級人如何對下級人,所以英人也如何對待印度。所以如果我們的社會生活里歡迎殘忍的強暴,我們決不能問人家要絕對的政治自由。
所以印度人現在所急需,不在爭外面的問題,而在找求他們自己的遺產,去贖回在世界上的真地位。這遺產是什么?是“人生的簡單,神視的分明,心地的純潔,和宇宙的和諧并在創造里無限的人格的意識的理想”。要恢復這遺產去救印度的墮落,泰戈爾又以為非宗教的復生不可!
印度人是要自治的!如其英人因此而施以壓制手段,泰戈爾也不肯屈服。他說:“他們越是束緊他們的索子,我們越是要咬斷這索子;他們的眼睛越是變紅,我們的眼睛卻越是張開?,F在是你們去工作的時候了,不要再做甜蜜的夢了;他們越是叫喊,我們的睡夢也可以更快更好地治好?!?/p>
他希望英國再不要有那做世界的主人公的迷夢。這是不能的。一國的文化、風俗、人情都不相同,你怎么能夠把他活活地吞下去呢?他以為印度現在所希望的不是吹毛求疵的批評或商業的利用,卻是知的同情和實在的指導。
十一
泰戈爾是宗教式的理想家,他對印度大喊:敗比不名譽要尊貴得多,憂愁比恨怒要好得多,受苦比使人苦要好得多;讓我們學習受苦而不恨,犧牲而不失望。讓靈魂除了永久的正直以外不向別的鞠躬,這就是泰戈爾對于印度的使命。
十二
但是我們不要誤會泰戈爾只知東方的好處而不知西方也有好處。他最喜歡西方人對于社會服務的熱心。他稱贊西方人的有規則、有秩序和自由。他說:“……歐洲人告訴我們對于共同的善的義務比對于一家一族的更重要;并且那使社會免于動亂的規律的神圣,因此得到進步的連續,和保證在人生的各地位里一切人的公平。尤甚者,歐洲把經過數十世紀的犧牲和成功所得到的自由——良心的自由、思想和行動的自由、藝術和文學的思想里的自由——的旗幟,高扯在我們的心前?!?/p>
他以為西方文明的缺點即在于重視物質過于精神,政治過于宗教,權力心過于和平心。這政治的趨勢表現在許多方法里。泰戈爾以為這樣的文明是死的不是活的,情性的不是謹慎的,機械的不是精神的。這次大戰爭就是對于歐洲人崇拜錯誤理想的懲戒。
戰后的歐洲一定需要采取東方的理想,就是那精神愛、美和自由。而這理想的代表者就是印度。所以泰戈爾很榮耀地說道:“是的,你的光明和歡喜是潛在東方去解放世界的靈魂。”
傳布東方文明,泰戈爾自告奮勇地一力擔任下來。他斷言東西文明溝通之后的世界便是和諧的世界,但不是一致的世界。假使世界變成了一個模型,還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泰戈爾主合各民族之長以成一民族;不主以一民族的文明支配全世界。他主張把各國的國民性盡量發揮而這發揮又不礙到世界的諧和。他說:“我們要切認只有經過種族的個性的發展,我們才能達到普遍性;并且只有在普遍性的精神的光明里我們才能完成個性。”
各國的國民??!你們把你們的個性的禮物拿出來,貢獻在人道的祭壇的前面吧。泰戈爾這樣絕叫;而他自己呢,早已決心把印度人的禮物奉出來!這是泰戈爾對于世界的使命,也就是印度人對于世界的使命呵!
此篇根據《泰戈爾之哲學》第四、五章
原載《小說月報》,第13卷第2號,1922年2月10日
張聞天,革命家、理論家
上一篇:泰戈爾宗教詩歌中的文化內涵
下一篇:泰戈爾帶來的“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