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第十九
兌下坤上
臨為尊貴者屈就卑賤者,陽剛下臨陰柔;也就是以尊降卑、以剛臨柔的意思。臨卦由兌、坤兩卦組成。
從卦象來看,兌為澤,坤為地;下兌上坤為澤上有地,澤上的岸地與水相接,臨近于水,所以為“臨”。
從爻象來看,初九和九二為剛爻,表示陽剛逐漸上長而強盛;且九二以剛爻居下卦中位,上與六五柔爻相應,依照《易經》以陽剛為尊,以陰柔為卑的體例,表示陽剛下臨陰柔,乃是以尊降卑。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在臨卦里,陽剛浸長而得中位(即九二),表示乾陽剛健之道逐漸興盛,所以說“元亨,利貞”。這就是說,陽剛盛長至第二位而逼臨陰柔,正是陽長陰消的時候。從卦德來看,兌為說(通“悅”),坤為順;陽剛能以和悅溫順的態度,降尊下臨陰柔,所以大為亨通,而以固守正道為有利。
“至于八月有兇”應當與復卦卦辭“七日來復”一起解釋。從數字來說,“九”代表陽剛盛極的老陽,“八”代表陰柔初長的少陰;“六”代表陰柔盛極的老陰,“七”代表陽剛初長的少陽。“日”代表陽,而“月”代表陰。“八月”表示陽剛盛極而衰,陰柔初生而浸長。“至于八月有兇”在于告誡人們,當陽剛興盛的時候,應當思慮即將衰退的危機;在天下大治的時候,應注意潛在的禍端;身處安樂的環境,應以危難的發生為憂;正值勢力盛長的時候,應以消退為戒。
例解 春秋時代,晉國悼公因為幫助鄭國解除遭敵國侵略的危機,從鄭國獲得大批禮物。當悼公分贈這些禮物給功臣魏絳時,魏絳向他告誡:雖然晉國如今國泰民安,但在接受這些禮物的同時,也應該以國家尚有許多建設尚未興舉為憂。魏絳的話語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臨卦卦辭“至于八月有兇”的警語不謀而合。
初九 咸臨。貞吉。
“咸”為無心之感,也就是出于天理本然與內心真誠的感應,并非以私心相牽系。“咸臨”表示陽剛迅速地下臨陰柔。在臨卦中,陽剛盛長,兩個剛爻下臨四個柔爻,陽剛上往而與陰柔互相感應,所以初九和九二兩剛爻都有“咸臨”之象。初九以剛爻居陽位,當位得正,上與六四近君大臣相應,既秉持正道,又受到在位者的重用,抱負得以實現,因此得吉。
例解 元朝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家郭守敬(1231—1316)年輕時即懷抱為國家求富強,為人民謀福利的遠大志向,且學識淵博,尤其專精于天文、地理,因此得到當時左丞相張文謙的賞識。張文謙三番兩次推薦郭守敬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于是舉用郭守敬治理水患興修運河,編制歷法,都收到良好的成效。郭守敬胸懷大志,兼有才華,又得到在位者的提拔,得以實現理想,可謂“咸臨,貞吉”。
九二 咸臨。吉。無不利。
九二以剛爻居下卦中位,上與六五相應。當陽剛進長而逐漸興盛的時候,剛中的九二賢臣感動中順的六五君王,于是受到君王倚賴,得以實現理想。九二具有剛中的美德,理當得吉;初九則以剛健守正而得吉。“無不利”意指九二將有一番作為,無往不利。
例解 戰國時代秦國昭襄王在位初期,穰侯和太后掌握實權,令昭襄王苦惱不已。后來范雎晉見昭襄王,一語道出秦王的心結,并陳述遠交近攻的策略。秦王大受感動之下,起用范雎為相。猶如爻辭“咸臨,吉,無不利”。范雎以安邦定國的才能獲得昭襄王重用,幫助昭襄王奪回大權,建立威望,然后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無往而不利,使秦國的實力日益壯大。
六三 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六三以柔爻居陽位,既不當位,又不處中位;且以柔爻乘于九二剛爻之上,形成逆比;而與上六柔爻又相敵無應。六三是下卦兌體的主爻(兌為說,即喜悅),行為不中不正,以甜言蜜語取悅而下臨他人。六三居上位卻口出美言,以取悅在下位者,大為失德悖道,所以說“甘臨,無攸利”。但是,當陽長陰消的時候,六三柔爻若能以柔乘剛為憂,順應陽剛漸長的時勢而退避,等待陽剛往上發展,則可免除過咎。
例解《禮記》說:“大夫七十而致仕。”這是指大夫到了七十歲,體力與智力已不勝負荷繁重的國事,應該告老退休,讓朝氣十足的年輕一輩有上進的機會。然而,往往有許多官員,雖已老態龍鐘,不可能再有所作為,卻緊握大權,貪戀權位,對于極具潛力的后輩,每每授以無足輕重的閑官,企圖收買人心。這種“甘臨”的行動必然受到眾人的非難。唯有體認到自己已阻擋了青年才俊的上進之路,適時退避,才能如爻辭所說“既憂之,無咎”,而贏得后輩的尊敬。
六四 至臨。無咎。
“至”為抵達、到達。六四以柔爻居陰位,下與初九剛爻相應。初九位于一卦的最下方,因此象征地。六四往下與初九相應,猶如到達于地,所以稱“至臨”。處臨之時,初九和九二兩剛爻盛長,以致逼臨六三柔爻,所以六三必須順時退避,才能無咎。然而,六四不受陽剛逼臨,且當位得正,又是近君大臣,能持守正道,任用賢人,居高位而親臨于下,所以無咎。
例解 唐朝名相狄仁杰(630—700)既盡心輔佐武則天處理國家大政,又不忘推舉賢才。他所推舉的人才,如姚崇、宋璟,多成為后來玄宗開元之治的重要輔臣。狄仁杰公忠體國,為國舉才的表現,正所謂“至臨”,不愧為一代賢相。
六五 知臨。大君之宜。吉。
“知”,通“智”。六五以柔爻居上卦中位,是具備中順之德的君王。六五下與九二相應,比喻六五君王信任剛中的九二賢臣,不須勞心傷神、不須事必躬親,便使國家平治。換句話說,六五君王以知人善任的智慧親臨在下的賢者,所以稱“知臨”。天下至大、至廣,絕不是單靠君王一人的才干便足以勝任日理萬機的重任。僅憑一己的才智以治理天下,實為不智之舉。唯有兼容并蓄,善用眾人的智慧,不剛愎自用、不專斷獨行,才是大智。六五能知人善任,倚重九二的長才以治理天下,實為賢明而有智慧的君王,所以說“大君之宜”,理應得吉。
例解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在平定天下后分析自己獲勝的原因時指出:“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我不及張良;安邦定國,提供后勤支援,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軍隊沖鋒陷陣,我比不上韓信。這三人均稱得上一時的豪杰,我能同時任用他們,所以得到天下。”劉邦雖然在各方面的才智不如張良、蕭何與韓信,但是卻能匯集此三人的智慧以為己用,實為大智,而得以一統天下,足以作為“知臨,大君之宜,吉”的佐證。
上六 敦臨。吉。無咎。
“敦”是厚的意思。上六位于上卦坤體的極端,也是臨卦的終點,最為敦厚于臨道。上六雖與初九、九二兩剛爻無相應關系,然而處于陽剛浸長的時候,懷抱隨從陽剛的志向。上六尊賢取善的心志深切而篤實,所以為“敦臨”。若能“敦臨”,則積德淳厚,如大地一般,能以寬容的心胸承載萬物;且為道久遠,臣民必受其感化,人人皆以尊賢崇善為懷;如此一來,自然得吉而無咎。
例解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就是勉勵人時時刻刻以他人為師法的對象,見賢思齊,也就是爻辭所說的“敦臨”。
上一篇:白話《易經·兌下坎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兌下巽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