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上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譯文】 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就確定了。卑低、尊高一經陳列,事物顯貴和微賤就各居其位。天的動和地的靜有一定的規律,陽剛陰柔的性質就判然分明。天下各種意識觀念以門類相聚合,各種動物植物以羣體相區分,吉和兇就(在同與異的矛盾中)產生。懸于天上的(如日月星辰等)成爲表象,處在地面的(如山川動植等)成爲形體,事物變化的道理(就從這些形、象中可以)顯現出來。所以陽剛陰柔互相摩切交感(而生成八卦),八卦又互相推移變動(而衍成六十四卦)。譬如雷霆在鼓動,風雨在潤澤;日月往來運行,出現寒暑交替(這是天上表象的陰陽變化)。又如乾道構成男性,坤道構成女性(這是地面形體的陰陽變化)。乾的作爲體現于(萬物的)太初創始,坤的作爲體現于(承乾而)生成萬物。乾的作爲以平易爲人所知,坤的作爲以簡約見其功能。平易就容易使人明了,簡約就容易使人順從;容易明了則(心志通同)有人親近,容易順從則(齊心協力)可建功績;有人親近處世就能長久,可建功績立身就能弘大;處世長久是賢人的美德,立身弘大是賢人的事業。所以,明白乾坤的平易和簡約,天下的道理就都懂得了;懂得天下的道理,就能(遵循天地規律而)居處適中合宜的地位。
【注釋】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以陰陽爲本,乾坤爲純陽純陰之卦,因此《繫辭傳》先總說乾坤性質。《韓注》:“乾坤,其《易》之門戶。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體。” ②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常,指“一定的規律”;斷,分也,猶言判然分明。這是說明陰陽動靜、剛柔的不同特點。《集解》引虞翻曰:“斷,分也。乾剛常動,坤柔常靜;分陰分陽,迭用剛柔。” ③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兇生矣——方,《集解》引《九家易》曰:“道也”,《正義》:“《春秋》云‘教子以義方’,注云‘方,道也’,是‘方’謂性行法術也”,《本義》:“方,謂事情所向”;據諸家說,“方”字猶言“意識觀念”,屬抽象的範疇。物,指具體的事物,如動物植物等。這三句說明宇宙間各種事物、現象,無論是抽象的觀念,還是具體的形態,均以羣、類相分合;而吉兇就在同、異的矛盾中產生。《韓注》:“方有類,物有羣;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也。順其所同則吉,乖其所趣則兇,故‘吉兇生矣’。” 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是說明天上之“象”、地上之“形”,都顯現著陰陽變化的道理。《韓注》:“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也。懸象運轉,以成昏明;山澤通氣,而云行雨施,故‘變化見矣’。”案,《本義》釋“形”字曰:“山川動植之屬”,較爲全面,當從之。⑤剛柔相摩,八卦相蕩——摩,摩切交感,《韓注》:“相切摩也,言陰陽之交感也”;蕩,推移變動,韓注:“相推蕩也,言運化之推移”。這兩句說明乾(☰)、坤(☷)交感生成八卦,如初爻交感成震(☳)、 巽(☴),中爻交感成坎(☵)、離(☲),上爻交感成艮(☶)、兌(☱),八卦于是得全;八卦又分陰陽(乾、震、坎、艮爲陽,坤、巽、離、兌爲陰),兩兩重疊推變,六十四卦于是完備。而八卦、六十四卦的象徵意義,正體現了萬物的產生本于陰陽交感。《尚氏學》:“摩,即交也。乾坤初爻摩成震巽,中爻摩成坎離,上爻摩成艮兌,而六子以生,八卦全矣;八卦以一卦蕩八卦,而六十四卦備矣。蕩,猶推也;不曰‘重’而曰‘蕩’者,言以一卦加于此卦,復加于彼卦,有類于推蕩也。” ⑥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這是舉雷霆、風雨、日月、寒暑爲例,說明天上物象的陰陽變化。《本義》:“此變化之成‘象’者。” ⑦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是舉人的男女性別,說明地面形體的陰陽變化。《本義》:“此變化之成‘形’者。” ⑧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知,猶“爲”,與下句“作”意近爲互文。《經義述聞》引王念孫曰:“知,猶‘爲’也,‘爲’亦 ‘作’也。‘乾爲大始’,萬物資始也;‘坤作成物’,萬物資生也。《周語》‘知晉國之政’,韋昭注曰‘知政,謂“爲政”也’;《呂氏春秋·長見篇》‘三年而知鄭國之政’,高誘注曰‘知,猶“爲”也’。”今從王說。大始,即太始,指最初創始,《釋文》:“大,音泰,王肅作‘泰’”;成物,猶言“生成萬物”。這兩句說明,乾坤的作爲,前者是最初開創萬物的要素,后者是承前者而生成萬物。案,《正義》訓“知”爲“知見”之知,曰: “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在于氣”,“初始無形,未有營作,故但云‘知’也;巳成之物,事可營爲,故云‘作’也”。于義亦通。⑨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平易;知,知曉(下文同);簡,簡約。這兩句承上文,說明乾的太初創始純發于自然,無所艱難;坤的生成萬物靜承于乾陽,不須繁勞:因此前者以平易爲人所知,后者以簡約見其功能。《韓注》:“天地之道,不爲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曰‘易’、‘簡’。”案,尚先生釋‘易’、“簡”曰:“乾之德剛健純粹,施仁育物而已,故曰‘易’;坤之德收嗇閉藏,順陽成事而已,故曰‘簡’。”(《尚氏學》)此說至爲明暢。⑩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下八句,層層推闡乾坤“易簡”的道理,最后歸于人事,說明若能效法此道,即可造就“賢人”的“德業”。《本義》:“人之所爲,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者衆,故有功。有親則一于內,故可久;有功則兼于外,故可大。德,謂得于己者;業,謂成于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爲賢矣。”(11)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位,猶言“確定地位”;中,適中。這是總結“易簡”之道,說明天下的道理盡在其中,人得其理,就能參合“天地”所宜而居處適中的地位。《本義》:“成位,謂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圣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案,末句《釋文》云,馬融、王肅本作“而易成位乎其中矣”,《尚氏學》從之,于義可通。
【說明】 以上第一章。《繫辭傳》上下各分十二章,舊說略有異同,以孔穎達《正義》、朱熹《本義》所分較爲通行。今取朱子說。“繫辭”二字的名義,有兩方面:一、指卦爻辭,即《正義》所謂“圣人繫屬此辭于爻卦之下”,“上下二篇經辭是也”。下文稱“繫辭焉以明吉兇”指此義。二、指《十翼》中的《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是闡說經文的專論,即《正義》所謂“夫子本作《十翼》,申說上下二篇經文繫辭,條貫義理,別自爲卷,總曰《繫辭》”。本章總敘“乾坤”大義。內容可分三節理解:第一節從篇首至“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說明“乾坤”定位;第二節從“是故剛柔相摩”,至“坤道成女”,說明陰陽變化;第三節從“乾知大始”至末,說明“易簡”哲理。就這三節的基本內涵分析,“定位”是強調宇宙間不可更易的法則,“變化”是揭示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易簡”則指出“乾坤”之道“純一不雜,易知易從”(《尚氏學》)。鄭玄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正義·序》引)此“三義”,似與本章的三節內容可以相互印證。
上一篇:周易譯注·坤卦第二《用六,利永貞.》
下一篇:周易·蠱卦第十八《《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