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憂國憂民
唐代大詩人杜甫,按他自己的說法,“少小多病,貧窮好學”。所謂貧窮,是相對而言。因為他曾祖是河南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只是到他父親杜閑,才越發不得志,只做過幾任小官。
杜甫生母去世較早,他自幼被撫養于姑母家。杜甫愛讀書:“群書萬卷常暗誦。”他也愛玩:“一日上樹能千回?!?/p>
青年時期,為了豐富閱歷,開闊眼界,了解風俗民情,杜甫游覽了吳越、山東。24歲后,開始走科舉仕進的路,但到長安應試卻屢試不第。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詔,命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去應試,以收攬人才。杜甫很高興,他和詩人元結都參加了。結果,這次連一個人也不錄取。
原來,這是李林甫搞的一個騙局。李林甫是禮部尚書。他喜歡迎合皇上的旨意,以固其寵,妒賢嫉能,以保其位,為人面柔心毒。應試的人,一個沒錄取,李林甫反而上表賀皇上“野無遺賢”,從而討好皇帝,堵塞賢路。杜甫經歷了這個騙局,對權奸專橫的社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杜甫閑居長安,郁郁不樂。直到44歲,才得到了兵曹參軍這樣一個極低微的官職。
這是公元755年冬季。天寒地凍,在長安通往奉先的路上,杜甫一步一步向前行走。這些年來,對外戰爭不斷,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赡切┵F族老爺卻過著驕奢淫逸的豪華日子。
杜甫親眼看到長安街上一邊是餓死的窮人,另一邊是欺詐百姓,揮金如土的富人。從長安到奉先要途經驪山。驪山有唐朝皇帝的行宮,皇上和后妃在這里游樂、狩獵。瞧那燈火輝煌,歌舞聲聲,杜甫心中一陣陣絞痛,??!這個世界,為什么竟是如此的不平等?
杜甫終于風塵仆仆地回到家中,這是他給妻兒臨時安置的一個住所,一切都極簡陋。叫開柴門,見到妻子淚流滿面,忙問:“唔,一年不見了。你們可好?是不是出了事?”
妻子泣不成聲地說:“小兒子,他,他餓死了!”杜甫忍不住也流下了淚。是啊,全國都處于苦難中,他的親人也不例外。
晚上,杜甫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終于有一首詩醞釀成熟了,他拿起筆,一句句寫下來,這就是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其中有兩句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兩句詩鮮明地描述了那個社會的貧富差異,深刻地揭示了當時階級對立的情況。同時,也表現了詩人杜甫的不平,他同情那瀕臨死亡線的千千萬萬老百姓,他掛念著窮苦的人們。
后來,杜甫看到朝政黑暗,而他又得不到信任。即使有抱負,有才能,也難以施展,于是就辭了官,帶著一家老小,到四川成都定居了。
在朋友裴冕等人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南浣花溪畔搭起了幾間草房,就算安了家。此時,杜甫已經50多歲,眼花了,耳朵也聾了,頭發也快脫光了,一副極度蒼老的模樣。
在草堂,杜甫種了些菜蔬,與當農家民常常來往,日子雖然艱難,心情卻還愉快。但最讓他惦記的仍然是國家和百姓的命運。
第二年的八月,天氣漸漸涼了。一天傍晚,突然刮起了大風。好大的風??!狂風吹過,把杜甫住的茅草房子上的茅草全都給刮跑了。杜甫急忙拄著拐杖,到外面去撿拾茅草,可已經晚來了一步,南村一群頑皮的孩子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杜甫望著遠去的孩子,又回頭望望自家沒有茅草遮蓋的屋子,無可奈何地唉聲嘆氣。
風是雨頭。果然,不一會兒,雨就下了起來。草堂頂上的茅草被風刮去,屋里到處都在漏雨。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草草吃罷晚飯,在屋里角落安排妻兒睡下以后,杜甫再也忍耐不住,創作的激情沖擊著他的心扉。
杜甫坐在小油燈下,寫出了著名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詩的最后,他寫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怎能得到高樓大廈千萬間,住得下天下的窮人,家家笑開顏,安穩得像座山一樣,風吹雨打都不怕。??!什么時候能看到這樣的房屋,我的這草房破漏,把我凍死我心里也滿足!
杜甫一生坎坷,輾轉漂泊,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祖國的危難和人民的痛苦。他在四川九年,身體越來越差。為了尋找親友,他流落在湘江,以船為家,公元770年,杜甫不幸病逝,他才活了59歲。
杜甫的一生是憂國憂民的一生,后人不公稱贊他的詩,也十分贊賞他的品德,稱他為“人民詩人”。
上一篇:李白酒醉詠牡丹
下一篇:梁顥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