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勢利導·興利除害·靈活變通,劉晏理財有術
劉晏,精力充沛,機智多謀,遇事能靈活變通,尤其善于理財。唐代宗時,剛剛經過安史之亂,京師長安糧食奇缺,斗米千錢。劉晏被任命為東都、河南、江淮轉運租庸、鹽鐵、常平使,負責全國的財務工作和物資的調運。從前關東的貨物運到長安,因為黃河水流湍急,經常出事。如果有人運一石谷物,到長安能剩下八斗,就是相當不錯的了,朝廷還要給予優厚的獎賞。劉晏認為長江、汴水、黃河、渭水的水流特點、水運條件都不相同,應當根據這些河流的具體情況,建造運輸船只,訓練運糧士兵。于是,沿著河流設置一些倉庫,作為運糧的中轉站,前一河段的船隊把糧食運到這里,下一河段的船隊把糧食接著運走。這樣一來由于各船隊對本河段的情況很熟悉,又進行過專門訓練,因而就能保證糧食安全運到京師。當時從江南運糧到京師,每年多達一百一十萬石,沒有一斗、一升沉入水中。當時國家的賦稅滿足不了軍隊和政府的開支,劉晏就用經營食鹽的利潤來補充。他認為鹽吏太多會增加老百姓負擔,所以他只在產鹽的地區設置官員,收購食鹽,然后把鹽轉賣給商人,隨便商人到哪里去販賣,都不加干涉,有些地區距產鹽地較遠,官府就運鹽到那里貯存起來。有的時候鹽商不來,鹽價昂貴,就把官府貯存的鹽降價出售,這被稱為常平鹽。官府從中獲利而老百姓也不缺鹽了。當初在江淮一帶經營食鹽,每年所得利潤只有四十萬緡,到大歷末年,竟達到了六百余萬緡。從而國家經費充足,又滿足了百姓的需要。劉晏常常用重金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在各地設置傳遞站,收集物價情況,雖然是很遠的地方,幾天之內劉晏就能掌握清楚。因而各地經濟的發展,商品的流通,全部在他的掌握之中。國家能從中獲利,而各地也不會出現物價相差懸殊的現象。劉晏在主持財政工作時,還在各地設置知院官,每月把下雨、下雪、豐收、歉收的情況匯報上來。豐收了由官府用高一些的價格買入糧食,欠收了由官府用低一些價格賣給老百姓,或者官府用糧食和老百姓交換雜貨,使老百姓能得到糧食,而官府則把雜貨運到豐收的地方賣掉。每當某一州縣發生災荒,知院官就要預測本年度的欠收,事先向劉晏報告,并提出需要免除多少賦稅,救助多少糧食。到時不等州、縣申請,劉晏已經把情況上奏給皇帝,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會等老百姓貧窮困苦、流亡餓死之后,再去救助他們,因而人口增加很快。(《新唐書·食貨志》、《新唐書·劉晏傳》)
上一篇:先聲奪人·澶淵之盟
下一篇:火上澆油·落井下石·煬帝挾嫌,裴蘊推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