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虎離山·公理守險,史祥斬關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漢王楊諒起兵反于并州(今山西太原),兵分數路向都城長安殺來,其中由綦良從滏口攻掠黎陽,封鎖白馬津,由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內。隋煬帝亦分兵迎擊,派右衛將軍史祥為行軍總管,負責打破綦良、余公理的封鎖,然后進一步向西討伐。史祥兵屯河陰,久久未能渡過黃河,不禁大為惱火,決定迅速發起強攻,輔以智取,先拿下余公理一軍再說。他在反復分析敵軍的情況之后發現,余公理壓根就抵擋不住隋朝官軍的攻勢。這并不是說余公理寡不敵眾,恰恰相反,他手中的兵馬數量遠遠超過了官軍,但人員多寡并非一定與戰爭勝負成正比,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或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事實上戰爭的結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將帥的料敵能力和指揮能力。余公理這個人作風輕率,謀略全無一點,才與用、名與實極不相符,這種人當然不可能指望他能打什么勝仗。話說回來,他即使偶爾僥幸獲勝也不見得是什么好事,因為他一得志便必定忘乎所以,不知天之高地之厚了。不幸的是,余公理這一路殺到河內,確實十分順手,很少遭遇過更猛烈的抵抗,為此產生驕傲輕敵情緒那是勢在必然。再者余公理手下士卒大多來自黃河以北,他們上陣以前很少參加軍事訓練,攻戰意識極為薄弱,故人數雖多而無實戰能力。由此看來,官軍要從余公理這里找到突破口并不困難。余公理當然并不像史祥想像的那樣低能,至少他也時刻派人在窺伺官軍的動靜,不過他的軍事思想好像太過機械,太過被動,基本上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一些套路,很難看到問題的實質所在,所以一聽說史祥正在大造攻戰器具,他馬上就以為史祥要進攻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南),忙不迭地在這里部署下重兵防守;一看到史祥的戰船云集南岸,馬上又調兵遣將,準備反擊。總之都是被史祥牽著鼻子跑來跑去,疲于奔命。史祥很從容,以上兩招并非純造聲勢以調動敵人,他的大部隊確實要從余公理所看到的這一方向實施強渡,但為了盡量減少官軍的損失,大部隊最初的目的主要仍是牽制和迷惑余公理,以保證他的精銳部隊從下游順利渡過黃河,進入余公理的前沿陣地,打亂敵人的部署。史祥的計劃很快就宣告成功,當余公理前去抵御已從下游潛渡的官軍時,史祥也率大軍到了北岸,并直赴須水,與已經跑得人仰馬翻的余公理大舉決戰。余公理忙于應付,到此時居然陣未成列,在史祥一擊之下立即土崩瓦解。史祥又乘勝殺奔黎陽,大敗綦良,取得了殺敵萬余人的輝煌戰果。(《隋書·史祥傳》)
上一篇:審時察勢·元宏揚言南伐,實謀遷都洛陽
下一篇:誘敵深入·示短伏奇·分化強胡,誘殺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