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波德二世生平簡介,利奧波德二世歷史評價,利奧波德二世怎么死的?
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Ⅱ,1835—1909),比利時國王,殖民帝國主義分子,有“殖民主義之王”的稱謂。列寧諷刺他是一個“生意人、金融家、奸商”①。他在世界近代歷史上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的名字同對非洲剛果河(今扎伊爾河)地區的侵略、掠奪和奴役的黑暗歷史連在一起。
利奧波德二世出身于德意志的薩克森—科堡—扎爾費爾德家族,是科堡公爵的后裔??票す珖?806年被拿破侖征服,并入“萊茵同盟”。公爵的孫子、利奧波德二世的父親利奧波德親王投靠了俄國。1814年歐洲聯軍打敗拿破侖之后,利奧波德親王隨俄國使團訪問倫敦,與英國長公主夏洛特結婚(1817年病故)。因此,科堡家族與英王室成為近親。
在法國1830年革命的推動下,11月18日比利時國會宣布廢黜荷蘭奧蘭治王朝的統治而獨立,推舉利奧波德親王為君主,即利奧波德一世,科堡家族獲得了統治權。1832年利奧波德一世迎娶法國公主路易絲一瑪麗為妻,生下二男一女,長子利奧波德·路易·腓力浦·瑪麗·維克多,即后來繼位的利奧波德二世。
小利奧波德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這種列強紛爭的環境中度過的。他的父親經常在柏林、維也納的宮廷中進行穿梭外交,他也常陪伴在旁。資產階級爾虞我詐、投機取巧、陰險狡猾的階級特性使他深受熏染。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后,路易·波拿巴在法國重建獨裁統治,比利時面臨新的威脅。利奧波德一世轉而依靠英國及奧地利等強國,他強迫小利奧波德與哈布斯堡皇室長公主瑪麗—亨莉特結婚。比利時國小力弱,備受他國欺凌的情景,給小利奧波德留下難忘的印象。他想到自己長大后,“想方設法要做一番大事業”,“要使比利時變得偉大、強盛”。
1865年,利奧波德一世病死,小利奧波德繼位,時年30歲,他在位期間,對內依靠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實行自由貿易;對工人運動采取“退讓”政策,允許工會合法存在,從而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比利時在十九世紀最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紀最初的年代,工業迅速發展。比利時制造的蒸汽機、柴油機等在世界市場上處處可見。它成了“歐洲的工廠”,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比利時金融資產階級的羽毛豐滿起來以后,便強烈要求向外擴張,涌進世界市場,加入殖民列強瓜分世界的行列。
利奧波德二世早就有對外擴張的野心。1861年,他就在一封信里寫道,他“收集的資料足以說服臣民要在海外積極擴張勢力”。以后他一直爭辯說:“只有靠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直接聯系,才能保全商品和資本的輸出場所,同時獲得廉價原料的供應”。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曾多次擬制殖民擴張計劃,其中一部分是他的父親留傳下來的,目標是征服中國或遠東的某一地區;但是,他清楚地看到,“亞洲已經沒有插足之地”,于是把目光轉向了非洲還未被侵占的中部地區。
利奧波德二世對非洲的野心由來已久。正如達伊在其傳記著作《利奧波德二世》中所指出:“他(指利奧波德二世)想在非洲做出一番事業,并且為了本國的繁榮而打算大干一下。開辟殖民地的想法差不多使他著了迷,而他又幾乎不敢講出來。但是,實際上他卻等待著一切時機”。他繼位不久,在他的授意下,比利時外交部的一名檔案專家埃米爾·班寧,竭力鼓吹“打開非洲中部,就會帶來商業和工業的利益”,提出了向非洲中部殖民的報告,要他以“科學”的旗號在非洲“建立殖民據點”,并用交通線把它們連接起來。
利奧波德二世非常狡詰,他知道比利時的實力無法同英法等國匹敵,公開向非洲中部派遣遠征軍,目標太明顯了。于是,他在“科學考察”、“廢除奴隸制”等“人道主義”的幌子掩飾下,把侵略的魔爪伸向非洲的心臟地區。
1875年,利奧波德二世決定“對非洲作一番謹慎的試探”。他建議召開一次國際地理會議來討論非洲大陸問題。1876年9月,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參加國有英、法、德、比等7國。利奧波德二世以“東道主”的身份主持了會議。他在開幕詞中說,“打開地球上唯一尚未進入的地區,并使之文明化,沖破籠罩著當地全體居民的黑暗,我敢大膽地講,這是一次十字軍遠征;這次遠征與我們這個進步的時代是很相稱的”。會議決定成立“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又稱“國際非洲協會”),各國成立分會。利奧波德二世從他父親遺留給他的1,500萬法郎中,向“協會”提供1,000法郎以示支持。此后,利奧波德二世就在這個“協會”的掩護下,實行其擴張計劃。他還找到了一個愿意為其擴張計劃效勞的探險家——殖民主義分子斯坦利。
斯坦利在非洲探險的事跡,特別是他在剛果河上游地區的活動和他發現剛果河以南剛果盆地的物產非常豐富的消息,使利奧波德二世垂涎欲滴。1878年1月,他派出兩名心腹搶先來到法國的馬賽港,迎接剛從非洲探險回來的斯坦利。后來,斯坦利在巴黎同利奧波德二世進行了密談,并原則上達成協議。斯坦利答應在利奧波德二世“指定的非洲任何地方工作5年”,在“合同期間,未征得國王事先同意,不公布任何消息,不舉行任何報告會”。
在這之前,1877年11月25日,利奧波德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了第一次國際非洲協會全體會議,討論非洲的經濟問題(征稅、筑鐵路等)。會上正式成立“上剛果研究委員會”(1882年起改名“國際剛果協會”),作為“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的分會。利奧波德二世的得力助手施特勞赫上校任主席,利奧波德二世為其提供部分資金。
1879年1月2日,斯坦利向“上剛果研究委員會”提出上半年的預算案獲得通過。1月25日,他便帶領一支探險隊去非洲。8月,這支探險隊進入剛果盆地。到1884年6月斯坦利回到歐洲時,對剛果盆地的遼闊地區進行了勘察。斯坦利通過種種卑劣手段,建立了約20多個(一說40個)據點,強迫當地酋長締結了450多個“保護”條約,使大片大片的土地轉讓給了“國際剛果協會”。這就是后來的“剛果自由國”的核心部分。
利奧波德二世的代理人在剛果河地區的活動和“國際剛果協會”對剛果盆地的占領,使列強之間發生了沖突。當時,法國以布拉柴為首的探險隊也在剛果河下游地區活動;葡萄牙政府則在剛果河口擁有據點,同法國的擴張產生了矛盾。1884年2月26日,英國同葡萄牙訂立條約,英承認葡對剛果河口領地的主權。英葡條約遭到其他列強的反對。列強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利奧波德二世派出代理人到各國進行活動,力圖使各國承認其在剛果的特權,進一步挑起各大國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俾斯麥在法國的支持下于柏林召開了有15國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以調解列強在剛果盆地的矛盾和斗爭。利奧波德二世在幕后積極活動,操縱會談,開展秘密外交,取得了成功。與會多數大國正式承認“國王陛下為國際剛果協會在非洲建立的自由國的元首”,列強取得在剛果河地區自由貿易、自由通航等權利。
1885年4月30日,比利時國會正式授予利奧波德二世“剛果自由國國王”的稱號。比比利時本土大70倍的剛果成了國王的私人財產,它的首都——利奧波德維爾——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柏林國際會議標志著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投機事業的最高峰。
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自由國”建立了一套稱為“利奧波德制度”的獨裁統治制度?!皠偣杂蓢钡拇蟪级加衫麏W波德二世任命,并對他負責。利奧波德二世的政權從當地居民中招募士兵,建立了一支14,000人的軍隊,以維護他的統治權。利奧波德二世頒布一系列法令,宣布“剛果自由國”的主要資源屬于他個人所有,所有“無主”土地都收歸國有,國家將一部分土地轉讓給壟斷公司;禁止私人購買貴重產品,特別是橡膠、象牙;規定土人要用橡膠和象牙納稅,此外還要交其他實物賦稅。尤以繳納橡膠稅一項最為殘酷,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數額,而由殖民機關或官吏任意規定。土人為了交付橡膠,必須四出采伐,橡膠林很快被采盡;殖民者還把采集橡膠的土人當作“活靶子”進行射擊。人們把這種橡膠稅稱為“鮮血染紅的橡膠稅”。土人被強征筑鐵路,大批死于疾病、饑餓和槍托、皮鞭之下,不少人逃離工地。殖民當局只好到西非招募非洲人,甚至到澳門招募中國人去充當勞工。利奧波德二世還頒布法令,把土人束縛在自己的住地內,未經許可不得離開,違者格殺勿論。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時期,“剛果自由國”的人口差不多減少了一半。
利奧波德二世以“剛果自由國”為基地,對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活動,企圖擴大其版圖。他覬覦尼羅河,陰謀奪取東非海岸。
1889—1890年,列強在布魯塞爾舉行國際會議,討論禁止奴隸販賣問題。利奧波德二世在這次會議之后,扯起“反對販賣奴隸”,實行“人道主義”的旗幟,對早就壟斷了東非地區象牙、橡膠和奴隸貿易的阿拉伯人和斯瓦希利人發動戰爭,把自己的統治權擴大到了整個剛果盆地。
1881—1899年,蘇丹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馬赫迪起義。英國殖民勢力被驅逐到紅海岸邊幾個港口。馬赫迪國家在蘇丹有效地行使著自己的統治權。英國政府力不從心,進退維谷。利奧波德二世認為這是向蘇丹南部地區滲透的好機會。1894年、1895年初,“剛果自由國”的軍隊進攻馬赫迪起義者,但屢遭失敗,不得不退回。
英國政府為了借助利奧波德“剛果國”的力量來鎮壓馬赫迪起義者,在1894年5月12日以埃及“保護國”的身份簽署協定,同意將加扎勒河流域、阿伯特湖的馬哈吉港,以及從瓦德拉伊和拉多直到法紹達的尼羅河左岸租借給利奧波德二世,作為“酬謝”。自1896年年中開始,比利時殖民者重又展開軍事行動,繼續對馬赫迪起義者的戰爭,打算占領蘇丹南部地區。利奧波德二世是鎮壓馬赫迪起義的幫兇。
利奧波德二世幫助英國人鎮壓馬赫迪起義者、殘酷鎮壓以巴泰泰拉人為首的土著居民的起義,以及“剛果自由國”野蠻殘忍的統治制度,在十九世紀最后幾年間,陸續在報刊上有所披露。到1900年,這方面的材料更多了。不僅比利時國內,歐洲其他國家特別是英國的報刊,英國的傳教會和教士,都動員起來開展一場反對利奧波德二世“暴政”的宣傳活動。英國記者埃德蒙·莫雷爾在這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他將收集到的大量材料整理成書,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關注。
1904年,莫雷爾在英國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成立了“剛果改革協會”,揭發利奧波德二世的暴政,主張實行改革。英國政府一直對剛果盆地懷有野心,這時也正式向比利時政府遞交照會書,“抗議”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自由國”的措施“違反”柏林會議的決議。利奧波德二世被迫于1904年9月派遣一個調查委員會到剛果去。1905年秋,這個調查委員會在報告中,盡管竭力洗刷國王個人的罪責,但不得不承認主要的控訴事實。
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公布后,利奧波德二世成了眾矢之的。但他仍死死抓住這塊“肥肉”不放。1906年6月,他在給國務大臣們的信件中還說什么“剛果的權利純屬我個人所有,這是我辛苦經營和不惜工本的結果”。他在放棄對剛果的統治權之前,趕緊把大量土地租讓給美、英、法、比資本家組成的4家公司,如國際剛果森林礦業公司得到了140萬公頃,美國剛果公司得到120萬公頃。
比利時議會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1907年3月2日表示同意接管剛果。利奧波德二世仍不肯交出統治權。1908年8月20日,比利時議會在經過激烈爭辯后,以83票對54票和9票棄權通過由比利時“無條件接管剛果”的法案。比利時議會的法案得到多數列強的認可。“剛果自由國”從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變成了比利時的殖民地(即比屬剛果)。
比利時議會的法案標志著利奧波德二世政治生命的完結。1909年,這位名噪一時的國王死去了。臨終前他還抱怨說:“我為我的國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我沒有祖國的時候做的”。①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48.html
上一篇:利奧三世生平簡介,利奧三世歷史評價,利奧三世怎么死的?
下一篇:利文斯敦生平簡介,利文斯敦歷史評價,利文斯敦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