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統一臺灣之戰(1681~168年)
清康熙二十至二十二年(1681至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瑯澎湖大捷,迫降鄭氏集團,統一臺灣的作戰。
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延平王鄭成功率水師由廈門進軍,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澎湖和臺灣,作為抗清基地。三藩叛亂時,其子鄭經多次由臺灣進擾福建、廣東沿海各地,一度占據漳、泉、潮、惠等八府,成為清朝統一的障礙。康熙二十年鄭經病死,其子鄭克塽繼位,年僅10歲,朝政日衰??滴跞蚊祵⑹┈槥楦=ㄋ畮熖岫剑瑴蕚溥M軍臺灣。鄭克塽命主將劉國軒與何佑、李茂等分別加強澎湖、雞籠(今臺灣省基隆)、淡水等地的防務。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瑯率水師3萬余人,戰船300余艘,于福建東山島銅山港誓師,出征澎湖。十五日經貓嶼、花嶼進泊八罩嶼水垵澳。十六日兩軍對陣于澎湖海面。清軍先鋒藍理率7船先發,擊沉鄭軍船3艘,后續數船隨南潮爭先,風大浪急,隊形不整,被鄭軍船包圍。施瑯親督眾船沖入敵陣,救出被圍諸船,退至西嶼南大洋上拋泊。是役施瑯右眼負傷,藍理重傷。
十八至二十一日,施瑯回泊八窧嶼,嚴申軍令,查定功罪,賞罰官兵,并進取虎井、桶盤二嶼,偵察敵情,采納吳英建議,制定了“以三疊浪而進,變以五梅花破敵”的再戰方略。二十二日向澎湖發動三路進攻??偙x等率戰船50艘由西畔內塹直入牛心灣,為疑兵牽制。都督陳蟒等率戰船50艘由東畔直入雞籠嶼、四角山,為奇兵夾攻。施瑯與總兵朱天貴、吳英居中主攻,所率戰船56艘分成8股,每股各作3疊,指向馬宮城。其余戰船80艘作為后援。約定5船攻敵一船,各自為戰,奮力向前。鄭軍則利用各島嶼有利形勢,眾砲齊轟,而砲船上的紅衣大砲,一尊重三四千斤,威力尤猛。清軍總兵朱天貴中砲陣亡,總兵林賢等繼援,被圍于下風。施瑯趁“南風大發,南流涌起”,“居上游之勢,壓攻擠擊”,“火器、火船,乘風縱發”,酣戰競日,大敗鄭軍。劉國軒僅率小船30余只北出吼門,逃往臺灣。因吼門水淺,港道不熟,清軍陳蟒追之未及。施瑯于日暮收兵,打旗招降,鄭軍官兵5,000余人俱降。
澎湖大捷,為清軍收復臺灣創造了良好條件。清朝廷在施瑯整軍修船,準備大舉進攻的同時,加緊招撫。鄭氏集團決定投降。八月,施瑯親率舟師開赴臺灣受降,十一月班師廈門,勝利完成了統一臺灣的歷史使命。
上一篇:《清末新軍編練情況圖(1894~191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清統一戰爭(1644~166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