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
又稱陶塘,位于蕪湖市中心。原是一片圩田和洼地,南宋詞人張孝祥“捐田百畝,匯而成湖”,出于對陶淵明的仰慕,取名陶塘。鏡湖北倚赭山,南傍弋江,經歷代擴建疏浚,今水面已達230余畝,水深約2米左右。無風時,水面似鏡,清澈明亮,每當夕陽西斜,赭山與湖水交相輝映,亭形塔影,湖光山色,勝似一幅山水畫卷。“鏡湖”之名由此而得來。環堤垂柳婀娜多姿,古時“蕪湖八景”之一的“鏡湖細柳”即指此景。清乾隆、嘉慶后,茶坊酒肆、梨園歌館,濱湖而居,門巷櫛比,車馬喧闐,最為繁華。湖濱有一土墩,名“煙雨墩”,有茅亭幾處,供游人賞景品茗。昔稱此處為“邑中風景最佳處。”步月橋和九曲橋將鏡湖分為大、小二湖,各種景點錯落其間。在長達千米環湖綠化帶上,建成了達500米的景墻,40多個景窗、景門,兩處竹亭廊,一座花架廊,5座雕塑,3處噴泉,30多個組合式、單體式花壇,栽植了近百種名貴花木,并建成了一座長10米寬1.5米的山壁畫景墻。
〔古詩文賞析〕 蝶戀花·懷于湖 宋·張孝祥
恰作杏花紅一樹。撚指來時,結子青無數。漠漠春陰纏柳絮,一天風雨將春去。春到家山須小住。芍藥櫻桃,更是尋芳處。繞圍碧蓮三百畝,留春伴我春應許。
張孝祥乃蕪湖人,鏡湖是詩人“捐田百畝,匯而成湖”。他告老回鄉后,寄情山水,以詩自遣。這首詞字里行間無不充滿詩人對家鄉的愛戀之情。
鏡湖北望赭山,南揖長江,無風時,水平如鏡,赭山和湖周的亭臺樓閣倒映水中,天光云影,虛徐渲漾。清晨曉霧迷濛,晴光滴翠,柳邊花下,衣香鬢影;晚上明月皓空,云影徘徊,翠竹吟風,燈紅酒綠。四時不同景色:陽春煙柳、夏日林蔭、秋菊耀波,冬梅映雪,使人游目騁懷,浮想聯翩。
“恰作杏花紅一樹。”正是桃花紅、梨花白的時節,鏡湖邊上杏花盛開,曲檻花紅,宮檣柳綠,蜂戲蝶舞,鶯啼燕呢。作者用杏花作代表,寫春至鏡湖的美好景色。
“撚指來時,結子青無數。”轉眼間,樹上的青杏已結出無數,果實累累。與上一句形成鮮明的顏色對比,一紅一青,美不勝收。
“漠漠春陰纏柳絮,一天風雨將春去。”湖邊春柳青青,白絮飄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當春風裹著一場春雨降臨時,那細細的雨絲,輕輕軟軟,飄飄灑灑,更顯得情切切,意綿綿,滿地落英滿地紅。不覺涌上一縷淡淡的愁緒,是怕春歸去,無處覓芳菲。作者悠悠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怕春去是因為喜春,而喜的又是故鄉的春,這充分流露出詩人熱愛家鄉的感情。
“春到家山須小住。芍藥櫻桃,更是尋芳處。”在這“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在家鄉小住,到處能看到春的蹤跡,春的情態,那湖邊的赭山,蔥蘢濃郁,芍藥滿坡,櫻桃滿山,更是踏青覓春的好去處。這兩句由湖邊寫到山,由低寫到高,顯得層層疊疊,給人一種立體的感覺。
“繞圍碧蓮三百畝,留春伴我春應許。”詩人的眼光又從山上回到湖中。三百畝陶塘(即鏡湖)周圍是珠圍翠繞,綠瘦紅肥。湖中蓮葉田田,荷花送香,波光明媚,天光倒影。上下一色,景物潼濛。面對故鄉這大好春色,作者不禁發出內心的呼喚“留春伴我”。在詩人赤子般真情的召喚下,春光自是欣然應許的。
張孝祥寫鏡湖遠近的不同景色和情調,讀之如身臨其境,讓后人也領略到鏡湖的自然之美。
鏡湖美,美就美在它蘊育著詩人愛國家的忠義之心,愛故鄉的赤子之情。它凝結著詩人的錚錚風骨,遺風流彩,爍古耀今,因而也就賦于它永恒的內在美。
(葉慶華)
〔現代散文〕 到過蕪湖的人,無不為恰恰點綴于鬧市中央的鏡湖而嘖嘖稱頌。“鬧市大街與風景勝地竟只相隔咫尺;前門進店購物,后門出店賞景;走遍中國,也只有蕪湖,只有蕪湖的鏡湖。”這話可不是虛夸。從蕪湖市鳩江飯店前的中心廣場東行,或從蕪湖的商業街——中山路東行,也就數十米,便可踱至垂柳匝岸的鏡湖湖濱,而中百一店也正是前面門對中山路,后門敞向鏡湖的一泓碧水。
鏡湖的西南角,有一富有詩情畫意的土墩,名“煙雨墩”。墩上綠樹參天,紅樓掩映,幽美寧靜。著名作家阿英的藏書陳列室,以及他的紀念碑均在此。與煙雨墩僅一彎游船小港相隔的,是“柳春園”。園內的假山、竹木、花草點綴,石徑曲折,外繞欄桿式水泥磨磚花墻;園內邊嵌鑲一塊木匾,橫行漆書“柳春園”三字,筆力蒼勁,乃著名國畫家劉海粟的手跡。
從柳春園繞湖前行,經琴韻飄飄的少年宮、鳥話聲聲的老人樂園,就來到了“觀嵐亭”景區。這里,回廊、假山、九曲橋等拱突出一座二層的亭榭。在第二層的亭臺上,憑欄北望,越過一片遼闊的湖面,便可見樹木蔥蘢的赭山,靄嵐縷縷,倒映水面,真可謂是青山綠水,嵐影波光,天然情趣。“觀嵐亭”也正是因此得名。
其實,嚴格地說,鏡湖是兩個湖,因為一條寬寬的綠堤已把它中分為二。但堤中央的“步月橋”下的一孔湖水,卻又連接了兩個湖。步月橋拱度甚高,遠遠望去,水上半輪,水下半輪,恰似一輪滿月;人行其上,自然便是詩意般地“步月”了。在步月橋頂端佇步,前瞻后顧,皆是美景,但最佳的時刻,卻是華燈齊放的夜晚。若在雨夜,來到橋端,四下望去,便見湖四周樓房的燈影以及湖濱那造型美觀、成葫蘆串的路燈,一齊投向了那一湖黛綠的水中。在水中,燈影兒全拉長了,隨著蕩溢的水波,搖曳成一條條飄動的紅綢。細細的春雨,又似乎讓眼前的景致添上了層透明的間隔。恍恍惚惚的隔與不隔之間,更讓人多了一種美的感受:好一個燈火迷離的水晶世界!好一個春風沉醉,春雨濛淞的夜晚!
古人云:山因仙則名,水因龍而靈。俗話又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并因此有了“點睛之筆” 一說。我想,蕪湖的靈氣就生于這漾著碧波的鏡湖之水;言鏡湖為蕪湖的心靈之窗,傳神之所在,也是恰如其份的。凡識得蕪湖真面目的人士,你們說呢?
(舒詠平)
〔民間文學〕 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張孝祥幼年很聰慧,記憶力強,讀書勤奮,孜孜不倦。他經常到離家不遠的陶塘看書習字。陶塘原是一片沼澤地,遍長蘆葦、香蒲,平常甚是寧靜,倒也是個讀書的好去處。但在有一年的春夏之交,蛙鳴的鼓噪聲特別響,打破了這寂靜的環境,人們以為有蛙神,紛紛來此焚香禱告。有些人也不敢來打蘆葦和香蒲了,而張孝祥卻根本不迷信這一套,照樣來這里學習。有一天,張孝祥正在這里專心致志地練字,蛙鳴聲卻越來越大,震耳欲聾,張孝祥感到心煩意亂,一氣之下,隨手抓起硯臺投入水中,只聽見“撲通”一聲,隨后蛙鳴聲從此禁絕。人們得知后,非常驚異,便將這里取名“禁蛙池”。張孝祥中舉后,在陶塘邊筑“歸去來堂”,與文人雅士飲酒賦詩,應酬唱和,以詩文會友,逐漸揚名。后一舉中了狀元,對蕪湖懷有深厚鄉土感情的張孝祥又慷慨捐田百畝,匯而成湖,植樹,栽花,養魚,作為家鄉人公共游覽的佳處。
(張孝康 整理)
上一篇:描寫《鐵女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陸夫子祠》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