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龍門石窟·鬼斧神工話龍門
從古都洛陽南行13公里,便是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此地青山對峙,伊水中流,仿佛城闕,故名“伊闕”;兩岸青山,即龍門山。傳說古時候龍門山是東西連貫的,中間并沒有伊水,龍門山以南是大湖。后來大禹王治水,鑿開龍門山導水,于是才有伊闕,所以這里又稱“禹門”。龍門石窟,就在龍門山中。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其后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北宋長達四百余年的大規模營造,伊河兩岸石壁布滿了窟龕,密如蜂巢。據統計,現存窟龕二千一百三十七個,其中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座,龕七百八十五個。這些窟龕中共有雕像十萬余尊,題記與碑刻三千六百多件,佛塔四十余座。
萬佛由來
龍門石窟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藝術想象力,引出了無數個動人的傳說。當地人都說,古時候龍門山是道東西走向的青石山,并沒有“龍門”這個山口。不知是在什么朝代,有個放羊娃每天在山上放羊,朦朧中似見一白胡子老人問他“龍門開不開?”可睜眼一看眼前又沒人。一連幾次都如此。他母親說,這或許是山神顯靈,要救山南積水成災的百姓,就讓放羊娃答應“開”。次日,放羊娃按母親指點行事,青石山果然轟然中開,得救的人們把這山口叫做龍門,山也改名為龍門山。兩岸峭壁上還滿是如同真人一般的佛像。有一些佛像的鼻子眼睛模模糊糊,據說那是因為放羊娃太急了,沒等到中午就答應“開”,它們還沒有長好。可惜的是,放羊娃沒來得及跑開,被山南傾瀉的積水沖走,化作龍門山上的“童子柏”。
也有說那白胡子老人即老黃龍。它為救百姓私自收住暴雨,觸怒了東海龍王和玉皇大帝。玉帝命它在青石山中造佛像十萬尊,次年二月二完成,以此贖罪。老黃龍便用頭在山上撞出兩千多個洞,然后用利爪在洞里雕像。到二月二還差三尊大佛時,即累垮了,與放羊娃應答的事便由龍女代替。隨著放羊娃“開”的應聲,山崩地裂,兩條龍飛回天庭,而東西兩山石壁上布滿了佛龕、佛像,正好十萬,只有西山三尊摩崖佛像未雕完,現仍保持原樣。
禹王開山
龍門西山北端山腳下有個禹王池。池中數泉噴涌,水花四濺;有2米多高石筍一支豎立其中。傳說這石筍是大禹治水時所用的石砭。大禹用它鑿開龍門山后,一個蛤蟆精霸占了這里,興風作浪,無惡不為。大禹歸來,帶著石砭來找蛤蟆精算帳。那石砭既是鑿山的好工具,又是法力無邊的降妖杵。大禹祭起降妖杵,很快破了蛤蟆精的妖術,并用石砭將妖精釘在了龍門西山下。由于用力過猛,石砭沒能拔出來,天長日久即變成現在的石筍。蛤蟆精被釘在地上,滿嘴噴水,這就是禹王池里的泉眼。
禹王池東側有一石雕蛤蟆嘴,池中泉水由此注入伊河。民間傳說稱這石雕乃是大禹釘在此處的蛤蟆精所化。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韶關·馬壩人的故鄉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天津·鴉片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