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進軍南京(1851年1月~185年月)
1851年(清咸豐元年)1月至1853年(咸豐三年)3月,太平天國起義軍在廣西桂平金田起義,直至攻占江寧(今江蘇南京)定為都城的一系列作戰。
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激烈,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清王朝的統治。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金田地處大瑤山脈紫荊山區東麓。起義后,太平軍旋向東南平川地帶發展,遭到清軍圍堵,3月轉移至金田西面的武宣東鄉一帶,洪秀全在此稱天王。5月北上象州,擬進軍柳州、桂林。遭堵截,折回金田地區。9月11日自紫荊山區突圍,25日攻占永安州城(今廣西蒙山)。
太平軍在永安停留半年,分封五王,進行軍政建設,并屢退清軍圍攻。1852年4月5日,自永安突圍,取山間小徑,于17日奇襲桂林,轉而強攻,均未能奏效,乃于5月19日夜撤圍北上。6月3日攻克全州,但南王馮云山受傷不治。5日,太平軍在全州北湘水一隘口遭清軍伏擊,損失較重,被迫南下,經湖南永州、雙牌,于12日占領道州(今湖南道縣)。7月下旬又占江華(今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永明(今湖南江永)兩城,擺脫了孤守一地的處境。在此,太平軍增修戰具,制備軍火,戰斗力有較大提高,并確定“專意金陵,據為根本”戰略決策。
8月10日,太平軍棄道州,經寧遠、嘉禾、桂陽,于17日攻占郴州,建專門挖壕筑墻、埋雷攻城的“土營”。西王蕭朝貴率所部經永興、安仁、攸縣、茶陵、醴陵,于9月12日強攻長沙,西王蕭朝貴中炮受傷,不久犧牲,使太平軍又失去一重要領導人。10月13日,洪秀全等率大隊人馬趕到長沙,力攻數十日不下,于11月30日主動撤圍北進。
12月3日,太平軍占益陽,獲船數千只和大批船戶、水手。13日占岳州(今湖南岳陽),旋分水陸兩路向武昌挺進。水路于23日占漢陽,29日占漢口。陸路經蒲圻(今湖北赤壁)、咸寧,于23日進抵武昌城外。1853年1月12日凌晨,太平軍用“穴地攻城法”攻入武昌城內。太平軍在武昌又獲船萬余艘,正式組建“水營”。
1853年2月9日,太平軍以號稱50萬之眾(兵力約十萬),船萬余艘,水陸并進,夾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等地,并于3月19日攻占江寧,定為都城,改稱天京,建立起與清王朝對峙的農民政權。
上一篇:《太平軍西征(185年6月~1856年4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太平軍進攻上海一(1860年5~8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