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布通之戰(1690年)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至八月,在平定噶爾丹叛亂戰爭中,清軍于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擊敗準噶爾汗噶爾丹,遏阻其南下的作戰。
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噶爾丹借口追擊喀爾喀,率兵3萬(一說2萬)自庫楞湖(今呼倫湖)沿大興安嶺西麓南下,兵鋒指向京師(今北京)。七月初,清廷發兵10萬,采取分進合擊的方略。以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大軍從京師出發,出古北口(今北京密云東北),經鞍匠屯(今河北灤平)、博洛和屯(又名黃姑屯,今河北隆化),沿伊遜河進入哨鹿圍場(今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七月中旬噶爾丹沿賀爾洪河而下奔達爾腦兒(今內蒙古達來諾爾),福全遂沿高涼河進至吐力埂河(今四道河),北距烏蘭布通20千米。清朝廷同時命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大軍,由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北進,取道興州(今河北承德西南),徑往吐力埂河與福全會合。又令盛京(今遼寧沈陽)、吉林將軍出兵西進,協同主力作戰。康熙帝親率禁軍進駐博洛和屯督軍。常寧部進至烏珠穆沁,與準噶爾軍遭遇,交戰失利南退。康熙帝于十九日急令右路軍會同左路軍將準噶爾軍阻于高涼河北,令康親王杰書移師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斷其歸路。二十九日,福全偵知準噶爾軍屯于烏蘭布通,準噶爾軍列營于山坡上,因東西兩翼無屏蔽,噶爾丹命將萬余頭駱駝縛足臥地,背上加箱籠,蒙以濕氈,構成“駝城”,士兵依托箱垛,發射弓矢、火器。八月初一,清軍逼近烏蘭布通,隔河布陣,集中火炮、火銃轟擊,自晨至暮,大破準噶爾軍“駝城”,殺傷準噶爾軍甚眾。噶爾丹見勢不利,遂行緩兵計,遣使向清軍乞和,旋乘夜率部渡西拉木倫河北撤,沿途焚燒野草,以阻滯清軍追擊,經大磧山,遁走漠北。
上一篇:《長衡會戰(1944年5~8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五國攻齊之戰(公元前8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