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起義(110~11年)
北宋宣和二年至四年(1120至1122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臘率兩浙農民反抗宋朝的武裝斗爭。
北宋末年,朝廷設“應奉局”、“造作局”、“花石綱”等,恣意掠奪,使農民田租、捐稅和徭役負擔沉重,難以生存。宣和二年十月初九,青溪漆園傭工(一說漆園主)方臘,假托“得天符牒”,聚眾起義。十一月初七,占據青溪西北幫源洞,建立政權,獲得四方響應,旬日間,眾至數萬。兩浙兵馬總監蔡遵、顏坦率兵5,000前往鎮壓。二十二日,義軍將其伏殲于青溪西北息坑;繼而東進,攻克青溪,占據睦州(今浙江建德東),殺死貪官,開倉濟貧,并分兵占據分水(今浙江桐廬西北)、桐廬、壽昌(今浙江建德西南)、遂安(今浙江淳安西南)等地。接著,分兵東西兩路北上,東路進軍杭州(今屬浙江);西路攻打歙州(今安徽徽州),于十二月二十日,全殲守軍郭師中部。婺源(今屬江西)、祁門、績溪(今屬安徽)等縣官吏聞風而逃。方臘遂遣軍一部北攻寧國、宣城,自率主力移師東路,攻克新城(今浙江富陽西南)、富陽,直逼杭州,知府趙霆懼戰先逃。二十九日,義軍攻占杭州,殺兩浙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隨后分兵攻克婺州(今浙江金華)、衢州(今屬浙江)等地。義軍所向皆捷,先后攻克6州52縣,響應者益增。
三年(1121年)正月初,宋徽宗趙佶聞東南大亂,遂停止攻遼,命童貫為江浙淮荊等路宣撫使、劉適慶為宣撫司都統制,率領京師禁軍及陜西藩漢勁兵15萬,由江寧(今江蘇南京)分兩路南下進剿。二十四日,童貫軍進至秀州(今浙江嘉興),即與守軍內外夾擊,致6萬義軍戰敗,退守杭州。二月初七,宋軍追至杭州城下,招降未果,遂佯退設伏。義軍出擊中伏,喪眾2萬,再退城中被圍。方臘率眾苦戰數日,自料孤城難守,便分批突圍南撤,杭州被宋軍占領。三月,方七佛率眾反攻杭州,又被擊敗,后隨方臘退回幫源洞,憑險固守。四月,宋軍分兵合擊,收復歙、衢、婺、睦等州縣后,會師睦、歙間,合圍幫源洞。方臘率眾20萬扼守險徑,宋軍久攻不下,遂分兵前后夾攻,并間道強奪門嶺。義軍腹背受敵,7萬余人戰死,方臘被俘,于八月在東京(今河南開封)就義。義軍余部轉戰浙東,至四年(1122年)三月起義被鎮壓。
方臘洞,位于浙江淳安葉家鄉洞源里村西南。原名幫源洞,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失敗后避難之所。距洞口20米處豎有“方臘洞”石碑,是郭沫若于1964年題寫。
上一篇:《扶郿戰役(1949年7月10~14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淝水之戰(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