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環的美德
六百年前明初名臣宋濂寫有《杜環小傳》一文,對杜環的事跡作了記敘。
《杜環小傳》是這樣寫的:杜環,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東,遂家金陵。環謹飭重言諾,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張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無所歸。或告之曰:“今安慶守譚敬先,非允常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詣譚,譚謝不納,母大困。念允常嘗仕金陵,親戚交友,或有存者,庶萬一可冀,復哀泣從人至金陵。問一二人,無存者。因訪一元家所在,道上對以“一元死已久,唯子環存,其家直鷺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環家。環方對客坐,見母大驚,頗若嘗見其面者,因問曰:“母非常夫人乎,何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環亦泣,扶就坐,拜之,復呼妻子出拜。妻馬氏,解衣更母濕衣,奉糜食母,抱衾寢母。母問其平生所親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環知故人無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為母訪之。茍無人事母,環雖貧,獨不能奉母乎?”時兵后歲饑,民骨肉不相保,母見環家貧,雨止堅欲出問他故人。環令媵女從其行,至暮,果無所遇而返。環購布帛,令妻為制衣衾,自環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愜意,輒詬怒。環私誡其家人,順其所為,勿以困故,輕慢與較。母有痰疾,環親為烹藥,進匕筋。以母故,不敢大聲語。越十年,環奉詔祠會稽,還道嘉興,逢其子伯章,泣謂之曰:“太夫人在環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見。”伯章若無所聞,第曰:“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環歸半歲,伯章來,母見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見母老,恐不能行,竟詒以他事辭去,不復顧。環奉母彌謹,然母愈念伯章,疾頓加。將死,舉手向環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孫,咸如杜君!”言終而氣絕。環俱棺槨殮殯之禮,葬之。
宋濂不愧是文學大家,所寫小傳,通俗而生動。文中主要寫了杜環的一件很感人肺腑的故事:杜環的父親杜一元有一位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常允恭死于九江,其母張氏無所依,想投靠兒子的朋友而不納,最后到金陵找杜一元。但是杜一元已死,只有兒子杜環。杜環即便認識張氏,但自家亦貧窮,完全沒有義務收留這位60歲的老太婆。然而,杜環憐惜其孤苦無依,不僅收留了她,還令妻子為她縫制衣衾,全家人像對待母親一樣對待她。家中無端多了一口人,肯定有諸多不便,如果那位老人是個脾氣不錯的人,還能干點輕微家務,那還好辦,可這張老婆子卻是個脾氣古怪的人,稍不如意,就生氣罵人。換了別人,肯定及早送客出門。然而,杜環體諒到老婆子的處境,不僅自己忍受,還告誡家人不得與之計較。這位老人不僅脾氣不好,還有痰疾,對此,杜環親自為她煮藥喂藥。由于張母有這種病,杜家人平時說話也不敢大聲,唯恐影響了她。杜環侍奉張母長達十年之久。后來杜環為張母找到了兒子常伯章,不料伯章不肯照顧老母。如果是他人,恐怕要打官司,把贍養老人的責任推回到她親生兒子那里,但杜環沒有這樣做,依然照顧張母。最后張母去世,杜環包辦了她的一切身后事。在整整十年多的時間里,不僅杜環善待張母,杜環妻及家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很難得的。
在《杜環小傳》中,作者宋濂只是記敘其事,并無一句贊美之辭。然而,誰都會從那質樸的記敘中,感受到杜環助人為樂的高尚美德。杜環贍養張母,并沒有任何私利,只會增加自家的貧窮。張母臨死,也由衷地感嘆并祝愿:“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孫,咸如杜君!”杜環之所為正是依照孟子的教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環本身就是一位“謹飭重言諾,好周人急”的人,可以想象,他肯定也是一位很有孝心、善待父母長輩的人。
上一篇:李士謙樂善好施
下一篇:柳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