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寄暢園·寄暢山水陰
“鳳谷行窩”后傳入秦金曾侄孫秦耀手中。秦耀為明隆慶辛未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后被誣解職,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回到故鄉,時年僅四十八歲。他懊恨之余,寄情山水,日夕徜徉于鳳谷行窩之中,悉心修筑園林,浚池塘,興土木,種花草,堆假山,幾年后,竟得二十景。他每景題詩一首,詠物抒懷。因受王羲之《答許椽》詩“取歡仁知樂,寄暢山水陰。清冷澗下瀨,歷落松樹林”,故名之曰“寄暢”。秦金在園中或登高舒嘯,或臨流賦詩,飲酒下棋,怡然自得,直至六十一歲病故。“仗履平生澗,茲園獨賞心。”寄暢園建成后,名人雅士如安希范、鄒迪光等,無不游園作詩,倍加贊頌。當時名士王稚登、屠隆各撰《寄暢園記》,刻石今存于園壁。至明末清初,寄暢園曾分裂為四,康熙初年,秦耀的曾孫秦德藻重又合并。他請了當時著名造園藝術家張漣和其侄張鉽,在園內堆疊假山,八音澗一組渾厚雄偉的黃石假山和對惠山二泉巧妙的處理,便是保留至今的佳作。
從惠山寺香花橋畔入園,可見門楣上乾隆所書“寄暢園”匾額。穿過門廳,是一個大天井,便道左右兩株老桂樹枝葉交接,盡端一間敞廳,取秦金原名,大書“鳳谷行窩”。從敞廳左轉,是一組庭院,當中一小池,池南有秉禮堂,西端天井與曲廊相接,出月洞門,可至含貞齋,有假山名九獅臺,為晚清作品。出含真齋左拐,徑向北行,不遠處巨大黃石堆成的谷道便是八音澗,原名懸淙澗。這里黃石進退高低順理成章,石上苔痕斑駁,藤蔓纏繞,人行其間,懸巖相通。山上林木蔭翳,枝葉重疊。足下流泉忽聚忽散,隱現溪色,變化多端。泉水激起的汩汩之聲,如鳴鼓,似撥弦,縈繞耳際。出澗口,眼前豁然開朗,南北伸展的錦江漪,泛起明亮的波光。東岸是涵碧亭、清聽齋、知魚檻、郁盤一組連綿的亭廊,飛檐翹角,錯落有致。南端一株巨樟,濃蔭廣覆,樹下有六角石亭一座,亭前有一塊孤瘦的湖石,乾隆曾題詩改名為“介如峰”。于此可見錫山頂上的龍光塔,水池塔影,園內與園外的景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絕妙的畫面。園中水借二泉支流,山倚惠山余脈,整個園林成為自然山水的一部分,“寄暢”之意,大概于此吧。
園中山水又有古林蔭蔽,清姜宸英在《惠山秦園記》中提到“蔭數畝者凡數百章”,其中有巨大的香樟,剛直的櫸樹,盤樹錯節的樸樹。關于香樟,還有一段佳話,據說康熙時,園內有一株枝葉皆香的千年樟樹,巨大無比,他每次游園,總要撫摸一下,回到北京后,時常掛念它是否健在,竟特命一位大臣前去探望。那臣看了之后,寫詩一首道:“合抱凌云勢不孤,名材得并豫章無。平安上報天顏喜,此樹江南只一株。”現在那千年老樟雖早已干枯,它的子侄輩已成了百年老樹。
寄暢園以一泓池水為中心安置景點,園雖不過15畝,卻包涵了錫惠之勝,錦匯漪水面只2畝,卻稱得起錦繡薈萃之處。巧妙的借景,自然的掇山,精美的理水,凝煉的建筑,古拙的大樹,使寄暢園成為江南的一代名園。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故宮·宮廷之爭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須彌山石窟·小山名須彌石窟果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