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陳慶之列傳
陳慶之(484~539)出身寒門,大器晚成,不善騎射,卻成一代名將。他在同北魏的戰(zhàn)斗中嶄露頭角,曾率七千白袍鐵騎擊潰三十萬魏軍,真所謂“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堪稱軍事史上的神話!
嶄露頭角
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市西南)人。自幼就追隨梁武帝蕭衍。蕭衍酷愛下棋,每次都通宵達旦,隨從都累到睡著,唯獨陳慶之不睡,聽到蕭衍召喚他就馬上趕到,故深受賞識。后來他隨蕭衍東征平定建鄴(今江蘇南京市),受任主書,散財招募兵士,常想著有一天能受到重用。后被授為奉朝請。
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北魏徐州(今江蘇徐州市)刺史元法僧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請求投靠南朝,朝廷命陳慶之為武威將軍,和胡龍牙、成景儁率軍隊前去接應。回來以后,被授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仍統(tǒng)率兩千軍人,護送豫章王蕭綜前去鎮(zhèn)守徐州。北魏派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帶領(lǐng)兩萬兵眾來抵擋。元延明先派他的別將丘大千在潯梁(今江西東北部)筑堡壘,在靠近邊境的地方考察軍情。陳慶之進攻敵軍的堡壘,一舉將他們擊潰。后豫章王拋棄軍隊投奔北魏,部眾全都潰散,諸位將軍都不能制止,陳慶之就連夜斬關(guān)撤退,將士們得以保全。普通七年(526),安西將軍元樹出兵征戰(zhàn)壽春(今安徽壽縣),任陳慶之為假節(jié)、總知軍事。魏豫州(今河南汝南縣)刺史李憲派遣他的兒子李長鈞另筑兩個城堡來抗拒梁軍,陳慶之進攻李憲,李憲無力抵抗,遂投降,陳慶之占據(jù)壽春城。后調(diào)任東宮直,賜爵關(guān)中侯。
渦陽建功
大通元年(527),曹仲宗率領(lǐng)陳慶之去攻伐渦陽(今安徽蒙縣)。北魏派遣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人帶領(lǐng)步兵十五萬前來支援,前軍抵達駝澗(今安徽蒙縣西北),離渦陽有四十里。陳慶之想出擊迎戰(zhàn),而韋放認為敵兵的前鋒一定是精銳,和他們作戰(zhàn)如果勝利,不算是功勞,如果作戰(zhàn)失利,會降低軍隊的氣勢,兵法中說“以逸待勞”,不如不出擊。陳慶之說:“魏人從遠方來,都已經(jīng)疲倦了,距離我軍很遠,必然不會懷疑,趁他們尚未聚集到一起,要使他們的士氣受挫,出其不意,一定能打敗他們。而且還聽說敵軍所占據(jù)的軍營,樹木茂盛,夜里一定不會外出巡視。諸位若還有疑慮,陳慶之請求獨自前去攻取。”于是和麾下的二百名騎兵奔往敵營前去進攻,攻破敵方前軍,魏人大為驚恐。接著陳慶之返回和其他將領(lǐng)連營一起進攻,占據(jù)渦陽城,和魏軍對峙。從春天到冬天,共有數(shù)十、上百次戰(zhàn)斗,軍隊疲憊,氣勢衰落,魏的援兵想重新在軍后筑堡壘,曹仲宗等人唯恐腹背受敵,策劃想退兵。陳慶之手執(zhí)杖節(jié)在軍門說:“來到這個地方,已一年了,軍費消耗的數(shù)目極大,諸軍卻沒有斗志,都計劃退縮,哪里是想建功立名,簡直是聚在一起搶劫。我聽說置之死地而后生,必須等敵軍聚合以后,再和他們作戰(zhàn)。如果想班師回朝,陳慶之還有皇上的密敕,今日違令的人,便依皇上的詔令懲處。”曹仲宗看重他的計謀,就聽從于他。魏人筑成十三個城壘形成掎角之勢,陳慶之軍口中銜枚夜晚出擊,攻陷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求投降。剩余的九城,兵力較強盛,梁軍便把俘虜?shù)淖蠖紨[出來,擊鼓吶喊進攻敵軍,敵軍見狀潰散而逃,大部分被斬殺,渦水(今豫東、皖北的淮河支流渦河)都因此流淌不暢,降城中共有男女三萬多人。武帝下詔在渦陽城設(shè)置西徐州。眾軍乘勝追擊安頓在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武帝嘉獎陳慶之,賜給他手詔說:“你本不是將門出身,又不是高門豪族,不滿天下的形勢,到達今天這一步。可以深思奇略,善始善終。大開朱門接待賓客,揚名于史冊,這難道不是大丈夫所為嗎!”
白袍揚名
大通初年,魏北海王元顥因為本朝局勢混亂,主動來降,請求梁朝助他為北魏國主。武帝接受了他的請求,以陳慶之為假節(jié)、飚勇將軍,護送元顥回北方。元顥在渙水(今河南省開封縣入安徽省境內(nèi))即位稱魏帝號,任陳慶之為使持節(jié)、鎮(zhèn)北將軍、護軍、前軍大督,從铚縣(今安徽滁州境內(nèi))出發(fā),進軍滎城(今河南商丘市東南),不久到達睢陽(今河南商丘市睢陽)。魏將丘大千有七萬兵眾,分別筑成九個城壘抵制梁軍。陳慶之向他們發(fā)起進攻,從拂曉一直到下午,攻陷三座城壘,于是丘大千投降。那時魏征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yè)率領(lǐng)兩萬名羽林庶子前來援救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及其附近一帶),駐扎在考城(今河南民權(quán)市東北),考城四面環(huán)水,守衛(wèi)嚴密。陳慶之命士兵浮在水中筑壘,攻陷考城,生擒元暉業(yè),獲七千八百輛租車。繼續(xù)奔赴大梁(今河南開封),敵軍望旗歸降。元顥升陳慶之為衛(wèi)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然率領(lǐng)眾人向西行。
魏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領(lǐng)御用衛(wèi)軍、宗子、庶子總共七萬人,據(jù)守在滎陽(今河南滎陽市)抵抗元顥。魏軍兵銳城堅,陳慶之未能攻下。魏將元天穆的軍隊也將要到達此地,先派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率領(lǐng)五千胡騎,騎將魯安率領(lǐng)九千夏州(今陜西橫山縣境內(nèi))步騎兵,援救楊昱;后又派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領(lǐng)一萬騎兵,占據(jù)虎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zhèn)西)。元天穆、吐沒兒相繼趕到,旗鼓對峙。當時因未能攻下滎陽,士兵們都害怕,陳慶之就卸下馬鞍喂飽戰(zhàn)馬,向兵眾宣諭道:“自我到此地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死別人的父兄,搶奪別人的子女,又不計其數(shù)。元天穆的部眾,都是我們的仇敵。我們有七千人,敵軍有三十多萬兵眾,今日的戰(zhàn)事,義不圖存。我認為不可以和虜軍在平原地區(qū)相爭,趁他沒有全部到前方,須平定他們的城壘,諸位不要再有疑慮,否則會貽誤自己,被人屠殺。”梁軍一鼓作氣全部登城,壯士東陽(今浙江金華市)人宋景休、義興(今江蘇宜興市)人魚天愍越過城墻進入,于是攻下城壘。很快魏軍在外面列陣聚合,陳慶之率三千騎兵背城作戰(zhàn),大破敵軍,魯安在戰(zhàn)場乞求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騎馬逃跑。驗收滎陽的儲物,牛馬谷帛數(shù)不勝數(shù)。奔赴虎牢,爾朱世隆棄城而逃。魏主元子攸畏懼,逃往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封閉府庫,準備好接駕的車馬,迎接元顥入住洛陽宮,在前殿召見百官,改年號大赦天下。元顥任命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萬戶食邑。魏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四萬兵眾,攻陷大梁,分派給老生、費穆兩萬兵,占據(jù)虎牢,刁宣、刁雙進入梁、宋,陳慶之隨之發(fā)動突然襲擊,全都投降。元天穆和十多個騎兵北渡黃河。梁武帝又賜手詔稱贊陳慶之。陳慶之麾下的兵眾都穿著白袍,所向無敵。先有洛陽的童謠說:“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此次北進,從铚縣出發(fā)一直到洛陽共一百四十天,平定三十二城,戰(zhàn)斗四十七次,所向無敵。
功虧一簣
當初,元子攸只身騎馬逃跑,宮中的衛(wèi)兵、嬪侍還是像往常一樣沒有改變,元顥得志以后,荒廢于酒色,日夜飲酒作樂,不再關(guān)心政事,和安豐王、臨淮王一起策劃奸計,打算背棄梁朝恩德,不再行納貢之禮;只是因時事未安,還需借助陳慶之的力量,因此只能外同內(nèi)異,言語多有忌諱。陳慶之心中明白,也秘密計劃。便對元顥說:“現(xiàn)在遠來到此地,未降者尚多,如果別人知道其中虛實,便會重新連兵,而且居安不應忘危,必須提前準備對策。應奏明天子,請求增兵援助;并勒令諸州,有南人進入此地者,必須都押送過來。”元顥打算聽從他的話,元延明對元顥說:“陳慶之率兵不出幾千,就已經(jīng)難以控制了;如今要增加他的兵眾,怎么肯再為你所用?失去權(quán)力,就要聽從別人,魏朝的宗廟社稷,就由此滅亡了。”由此元顥開始懷疑,疏遠背離陳慶之。因?qū)﹃悜c之有顧慮,就密奏梁武帝說:“河北、河南此時已安定,唯有尒朱榮還是飛揚跋扈,臣和陳慶之就能擒討他。如今州郡剛順服,正需要安撫,不宜再加兵,驚擾百姓。”于是武帝下詔,令眾軍都停在邊界前。在洛下的南人不足一萬,羌夷比他們多十倍,軍副馬佛念對陳慶之說:“功高不賞,震主身危,這兩件事都有了,將軍難道不擔心?自古以來,廢昏君立明主,扶危定難,很少有得善終的。現(xiàn)在將軍威震中原,聲動河塞,殺元顥占洛陽,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陳慶之未聽從。以前,元顥命陳慶之為徐州刺史,因此陳慶之請求去外鎮(zhèn)。元顥害怕他,未派他去,便說:“主上把洛陽這個地方全委托給你,忽然聽說要舍棄朝廷的寄托,想去彭城,別人會說你為取得富貴,不為國家考慮,手敕頻仍,留下你恐怕成為我的職責。”陳慶之不敢再說什么。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右仆射爾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榮長史高歡、鮮卑、芮芮,率領(lǐng)百萬兵眾,挾帶魏主元子攸前來攻打元顥。元顥盤踞洛陽六十五天,以前攻下的城池,一時間全部反叛。陳慶之過黃河守衛(wèi)北中郎城(今河南孟州南),三天作戰(zhàn)十一次,傷亡慘重。爾朱榮將要撤退,當時有位名叫劉靈助的人,通曉天文,就對爾朱榮說:“不出十天,就能平定河南(泛指黃河以南地區(qū))。”爾朱榮便捆木做筏,從硤石(今河南孟津西)渡河,和元顥在河橋開戰(zhàn),元顥大敗,逃跑到臨潁(今河南臨潁西北),被敵軍活捉,洛陽陷落。陳慶之率數(shù)千名步騎兵,結(jié)陣向東返回,爾朱榮親自帶兵來追他,正值嵩高爆發(fā)山洪,軍人死亡逃散。陳慶之便剃去須發(fā)扮作僧人,抄近道到達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人偷偷送他出汝陰(今屬安徽阜陽市)。至京都,他仍因軍功被授為右衛(wèi)將軍,封為永興縣侯,食邑一千五百戶。后又為持節(jié)、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今江蘇淮陰西南甘羅城)刺史。
部曲將青銅印·魏晉·南北朝
方形,瓦鈕,印文為:“部曲將印”,印章形制規(guī)整,字體端直。“部曲”系漢代軍隊編制的名稱。“部曲將”這一官職設(shè)置在東漢末年,普及于魏晉時期。統(tǒng)領(lǐng)部曲的將領(lǐng)為“部曲將”,部曲將歸部曲督管。《通典·職官十九》:“晉官品列部曲督第七品,部曲將第八品。”此枚印章就是史籍的一個佐證。
攘外安內(nèi)
當時恰逢有個叫僧強的妖僧自己稱帝,土豪蔡伯龍起兵響應。僧強略懂幻術(shù),更能蠱惑人心,部眾達三萬,攻陷北徐州(今安徽鳳陽縣東北),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鐘離(今安徽鳳陽縣一帶)太守單希寶被殺害,武帝命陳慶之前去討伐,陳慶之出兵不到二十日,就斬殺蔡伯龍、僧強,把二人首級傳到京師。
中大通二年(530),陳慶之被授為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分別是今湖北省安陸、今河南信陽)刺史,其余仍不變。陳慶之到任上,就包圍懸瓠(今河南汝陽市)。在溱水大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云寶,又在楚城(今河南信陽北)打敗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熊、梁州刺史司馬恭。罷免義陽(今河南信陽南)的鎮(zhèn)兵,停止水陸運轉(zhuǎn),江湖諸州都得到休息。開田六千頃,兩年之后,倉庫糧食充實,得到武帝嘉獎。他又上書提議省去南司州,恢復安陸郡(今湖北安陸),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536),北魏派遣大將侯景率領(lǐng)七萬兵眾侵擾楚州(今河南信陽北),刺史桓和被殺,侯景繼續(xù)進軍淮河上游,給陳慶之寫信讓他投降。武帝下敕派湘潭侯退、右衛(wèi)侯夏夔等人奔赴援救,行軍至黎漿,陳慶之已經(jīng)攻破侯景。當時天寒下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收了輜重而歸。晉封為仁威將軍。這一年,豫州饑荒,陳慶之開倉賑災,城中所有人幾乎都得到救濟。州人李昇等八百人上表請求為他立碑頌德,下詔允許。五年(539)十月,陳慶之去世,享年五十六歲。追贈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賜鼓吹一部。謚號武。敕令義興郡派五百壯丁參加葬禮。陳慶之性情謹慎,衣著樸素,不沉迷于聲樂,射箭不能射穿戰(zhàn)甲,也不精通馬術(shù),但他善于安撫將士,能得到他們的死力效命。
子承父業(yè)
陳慶之第五子陳昕,字君章,七歲就能騎馬射箭,十二歲時跟隨父親入洛陽,在路上得了病,返回京師。他曾拜訪鴻臚卿朱異,朱異向他詢問北方形勢,陳昕就在地上用土畫圖,指示區(qū)別,加以講解,令朱異大為震驚。武帝大同四年(538),陳昕擔任邵陵王常侍、文德主帥、右衛(wèi)仗主等職,朝廷派遣他協(xié)防義陽。
太清二年(548),侯景包圍歷陽,朝廷詔令陳昕回京。陳昕上奏說:“采石急需重兵鎮(zhèn)守,王質(zhì)的水軍戰(zhàn)斗力弱小,恐怕頂不住啊!”于是朝廷委任陳昕為云騎將軍,代替王質(zhì)。陳昕還沒走到水邊,侯景就已經(jīng)渡過長江,于是陳昕帶所屬部隊游防于城外,卻無法入城參與防御。后來陳昕想奔赴京口,卻被侯景抓住。侯景知道陳昕殷勤能干,就留他盡情暢飲,對他說:“我到這里就得到您,其他人都做不到啊!”讓陳昕收集所屬部隊,為他所用。陳昕誓死不從。于是侯景派他的儀同官范桃棒對陳昕嚴加看管。陳昕卻借機說服了范桃棒率所部歸降朝廷,讓他襲殺王偉、宋子仙為信。范桃棒表示同意,二人定下盟約,派人將密信用箭射入城中,而陳昕則趁夜爬入城中報信。梁武帝得知后大喜,敕令即刻接受范桃棒投降。但太子蕭綱遲疑數(shù)日不決,外面秘密已經(jīng)泄露,陳昕卻并不知曉,仍然按期出城。侯景將陳昕截獲,逼迫他再向城中射密信,假稱“范桃棒將率領(lǐng)數(shù)十人先入城”。侯景想趁機帶兵混入城中。陳昕既不肯為他寫密信,就抱著必死之心,終于被侯景所殺,時年三十三歲。
上一篇:陳平 周勃列傳
下一篇:陶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