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挑卓文君
——司馬相如的愛情騙局
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是中國才子佳人故事中的經典。《鳳求凰》的美妙琴聲,讓富豪千金與一介窮書生締結姻緣,從此過上琴瑟合鳴的幸福生活。然而,近年來不少學者的考證卻將這個愛情故事顛覆了,把“琴挑卓文君”論作司馬相如“劫色騙財”的千古陰謀。究竟是真愛,還是騙局?
傾倒眾人的大才子
西漢時期,臨邛縣(今四川邛崍)有一位著名的富商,名叫卓王孫。一日,卓王孫家中張燈結彩,賓朋盈門,連臨邛縣縣令王吉都光臨卓府,不知是為哪位貴客大辦家宴。待所有貴賓都到齊了,卓王孫宴請的貴客卻稱病不肯來。縣令王吉只得再次到貴客的住處親自邀請。盛情難卻之下,這位神秘人物才勉強出行,前來赴宴。
這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神秘人物,正是與司馬遷并稱為“西漢兩司馬”的著名才子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字長卿,小名“犬子”,后因欽佩戰國名相藺相如,便改名為“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青年時便顯露出過人的才華,他善于作賦,精通音律,受到當時梁國(西漢勢力最大的藩國之一)國君梁孝王的賞識。隨梁孝王到梁國后,司馬相如創作了著名的文章《子虛賦》,聲名鵲起。因他喜愛彈琴,梁王便賜予他一把名為“綠綺”的琴,上面刻有“桐梓合精”四個字。而這把名貴的琴,就是后來司馬相如彈奏《鳳求凰》贏取卓文君芳心的傳情之琴。
梁孝王死后,司馬相如因家中貧困又無處謀生,便投奔自己的好友——臨邛縣縣令王吉。王吉幾次三番前往司馬相如住處拜訪,每次都顯得恭敬無比,使司馬相如的大名在臨邛縣廣為人知。富商卓王孫就是因為仰慕司馬相如的才情,才專門設宴款待他的。
在卓家的宴會上,司馬相如可謂傾倒全場。據《史記》、《漢書》記載,司馬相如“雍容閑雅”,即儀態優雅,風度翩翩,而且非常英俊。他一出場,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一坐盡傾”。在為之傾倒的眾人之中,卓家千金卓文君也赫然在列。
《鳳求凰》求得芳心
卓文君是美貌端莊、氣質非凡的大家閨秀。不幸的是,她剛剛守寡在家。宴會之時,卓文君正在隔壁房中。她早就聽說過司馬相如文采斐然,氣質儒雅,如今從門縫中一看,果然名不虛傳。此時,卓文君已經對司馬相如心生愛慕,唯恐自己配不上他。
正在感慨之時,卓文君忽然聽到門外傳來一陣琴聲。原來,在座賓客聽說司馬相如擅長撫琴,便邀請他獨奏一曲以助興。在縣令王吉的再三請求下,司馬相如才拿出“綠綺”琴彈奏起來。通曉音律的卓文君聽得如癡如醉。這是一曲《鳳求凰》,琴聲之外還有歌聲,只聽司馬相如吟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時不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這是大膽地表露心中感情的詞句,更為難得的是文辭優美,意境脫俗,一下子就打動了卓文君的芳心。緊接著,門外又奏起了另一曲,歌詞是:“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在深情的旋律中,卓文君終于被折服。
夜晚,酒席散去,卓文君仍然沉浸在《鳳求凰》的美妙琴聲中。這時,她的貼身侍婢送來了一張令她意想不到的字條,竟是司馬相如不失時機的表白。卓文君這才意識到,原來司馬相如早知道她在隔壁,那首《鳳求凰》的曲子正是專門為她演奏的,想必司馬相如也早已傾心于自己。于是,卓文君匆匆收拾衣物,直奔司馬相如的住所。兩人連夜私奔,前往司馬相如在成都的老家。
從家徒四壁到富甲一方
富商千金卓文君竟連夜與人私奔,這件事立刻成了臨邛縣最熱門的話題。卓王孫聽后勃然大怒,連呼:“女兒如此不像話,我不忍心殺她罷了,但是絕對不分給她一分錢!”家人和朋友紛紛替卓文君說好話,卻仍然無法改變卓王孫的決定。
卓文君跟隨司馬相如回到老家,看到他家中一貧如洗,“徒四壁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想,當初司馬相如在臨邛時,穿戴裝束都不俗,還有大隊車馬跟隨,儼然大戶人家的公子,誰知竟如此貧窮,如何養活自己這樣的富家小姐呢?然而轉念想到司馬相如的才華和深情,卓文君覺得應該滿足,便下定了與司馬相如過苦日子的決心。
可是生活畢竟是現實的,夫妻倆都沒有經濟來源,不久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卓文君只好拿出自己的名貴衣物去換些錢財,勉強維系生活。久而久之,卓文君越來越悶悶不樂。一天,她終于鼓起勇氣對司馬相如說:“不如我們一同回臨邛吧。在那里,隨便找我的兄弟們借些錢,也可以維持生活了,何必在這里受苦呢!”司馬相如聽后表示同意,于是變賣了自己的車馬,與卓文君一起回到了臨邛,用這些錢開了一個小酒館。卓文君親自站在柜臺前賣酒,司馬相如則穿著大圍裙和伙計們在屋里洗碗。
私奔的風波剛剛被臨邛人淡忘,夫妻倆受窮賣酒的消息又傳遍了全縣城。卓王孫覺得自己的顏面都被丟盡了,幾乎不敢出門。這時,親朋好友又來勸說卓王孫接濟女兒、女婿。有人說:“你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如今家財萬貫,所缺的并不是錢。文君已經與司馬相如結為夫婦,司馬相如雖然貧窮,但才華橫溢,是個可以依靠的人。況且他還是王縣令請來的貴客,何必讓大家都難堪呢?”這番話說動了卓王孫,他也實在不愿女兒、女婿繼續在家門口丟人,無奈之下給了卓文君童仆一百、錢財百萬,還有一大批嫁妝。
拿到財產的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成都,買房置地,從此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真愛還是騙局
如此看來,這段感情應該圓滿了——從一見鐘情到大膽私奔,從艱難度日到衣食無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幾乎演繹了古今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然而,真實的情況恐怕要令所有人大失所望。細心來看,不難發現司馬相如的幾點破綻。
首先,司馬相如在走投無路之時投靠臨邛縣縣令王吉,卻處處表現得如同一個有家世的才子。他有車馬跟隨,在臨邛的驛館里一住就是好幾天。王縣令天天去拜訪他,裝出很恭敬的樣子(“繆為恭敬”——《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開始幾天,司馬相如還見他,后來干脆稱病不見。而這位王縣令反而越發恭敬,仍然天天到訪。據史料記載,司馬相如與王吉是密友,密友之間如此的舉動實難叫人信服。而如此做法果然讓司馬相如在臨邛名聲大噪,身價陡升。終于,富商卓王孫提出宴請司馬相如。如此大費周折,令人不禁猜疑,司馬相如是不是有意引起卓王孫注意,讓他設宴的呢?
其次,在卓王孫的宴會上,司馬相如稱病不來,王吉再次誠意邀請,更給足了司馬相如的面子。接下來,便上演了“琴挑卓文君”的一幕。依照常理,宴會的貴賓是不應該被邀請來彈琴助興的,然而王吉卻主動邀請司馬相如彈奏曲子。這樣做用意有三:一是展現司馬相如的精湛琴藝,二是彌補司馬相如口吃的不足,三是明知卓文君通曉音律,故意以琴挑芳心。至此,司馬相如和王吉聯袂上演了一臺戲,其指向很明顯,就是卓家千金卓文君。
在料想卓文君動心之后,司馬相如又買通了卓文君身邊的侍婢,將自己的愛慕之意表露出來。從這些跡象不難看出,司馬相如對贏取卓文君芳心一事是早有籌劃的,“琴挑卓文君”是他設計好的一個計謀。
當然,追求自己所愛的人也無可厚非。雖然這樣的處心積慮讓一見鐘情的浪漫蕩然無存,但畢竟稱不上“騙局”。問題在于,司馬相如是否對卓文君有真感情?他的預謀是為了愛情,還是財產?
這個問題至今仍無定論。一部分人認為是為了愛情,因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后便回老家過起了苦日子,并沒有設法成為卓家女婿以分得家財,至于后來卓王孫分財產給他只是湊巧的事。另一種觀點則說司馬相如是為了財產,或是“騙財為主,同時騙色”。事實上,司馬相如在與卓文君私奔前根本沒有見過她,他所知道的關于卓文君的情況無非是富商的千金和剛剛守寡在家。然而,他竟能在一天之內熱情表白,實在很難讓人相信感情的真實性。后來,他與卓文君開酒館偏要開在臨邛,目的就在于逼迫卓王孫救濟他們。至于司馬相如為什么沒有主動提出進卓家的門、要卓家的財,只是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而已。
時過境遷,對于司馬相如的主觀想法,后人已經很難從史料中分析出來。然而,為財的說法論據更多,也更有說服力。此外,司馬相如婚后的三心二意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飛黃騰達 欲棄糟糠
司馬相如富甲一方后,開始踏上飛黃騰達的道路。漢武帝劉徹即位后,無意中看到司馬相如的成名作《子虛賦》,以為是古人的名篇,深為贊賞。后來,漢武帝聽說這是當世的一位年輕才子所寫,不禁又驚又喜,立即宣司馬相如覲見。
司馬相如辭別了卓文君,來到京師。他面見漢武帝說:“《子虛賦》所寫不過是諸侯打獵的事情,請允許我再作一篇賦,專門表現天子打獵的英姿。”漢武帝欣然應允。不久后,司馬相如果然寫出了一篇文辭華麗、氣勢恢弘的《上林賦》。漢武帝讀后非常高興,下令封司馬相如為“郎”(皇帝的侍從)。
自此,司馬相如仕途得意,在京師出盡風頭、享盡榮光,早把成都老家和糟糠之妻卓文君拋到九霄云外去了。隨著身邊的美女越來越多,司馬相如漸漸覺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竟產生了休妻的念頭。
一天,司馬相如派官差給卓文君捎去一封信,信上只寫了13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意思是無“億”(諧音意),即表明自己已對卓文君無意。卓文君看后,立刻明白了司馬相如的意思,心中又悲又恨,提筆寫下:“一別之后,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竟用這13個數字順連成一首情真意切的詩。司馬相如看到信后,感到萬分內疚,自知對不起卓文君。回想從前相濡以沫、淡泊度日的時光,他心生不忍,終于決定親自迎接卓文君進京。
后來,司馬相如以一篇檄文,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巴蜀兩地形勢不穩的問題,進一步贏得了漢武帝的信任。這一次,司馬相如被任命為中郎將,持節出使西南邊陲,途中經過臨邛。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一同風風光光地回到卓家,臨邛百姓夾道歡迎,卓王孫也感到十分歡喜。從前的波折、不快暫時得以忘卻,夫妻倆似乎重新回到了恩愛有加的生活。
千古悲劇 與君訣別
然而,司馬相如并未就此收斂自己的性情,一心一意地對待卓文君,反而更加放縱,時常周旋于脂粉堆里。年過50歲之后,司馬相如提出要娶一位茂陵(今屬陜西西安)女子為小妾,終于令卓文君忍無可忍。
幾次三番的三心二意,使卓文君開始懷疑司馬相如對自己的感情。這時,她想起當年司馬相如彈奏《鳳求凰》的情景,以及此后兩人共同經歷的許多事,隱約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倘若是出于真情而向她表白,又怎么會在富貴之后朝三暮四,甚至想要拋棄自己呢?當年的“琴挑”即使不是別有用心的騙局,至少也是用情不夠深。如此想來,卓文君便更覺凄切哀怨。
“皚如山上雪,皓如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卓文君寫下了一首催人淚下的《白頭吟》。寫完后,她又在后面附上幾句話,其中有“錦水湯湯,與君長訣”這樣的壯烈語句。
看到這些詩句之后,司馬相如沒有一意孤行地納妾。然而,“與君長訣”的語句真的在10年之后應驗了。司馬相如因患消渴癥(糖尿病)病情日益加重,于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離開人世。卓文君孤身一人,在悲痛的情緒下身體逐漸衰弱,也在第二年深秋香消玉殞。
盡管人們都天真地希望,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能夠演繹一段美好浪漫且善始善終的愛情,但真相卻有些殘酷:司馬相如設下愛情騙局,千古佳話終成千古悲劇。
《子虛賦》與《上林賦》
《子虛賦》與《上林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漢賦作品中具有開拓意義的典范之作。兩篇作品的創作時間相隔約10年,但具有明顯的承接性。《子虛賦》是司馬相如身處梁國時所作,作品虛構了子虛、烏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借他們之口描述齊、楚天子狩獵的情景,表達了對諸侯及其使臣作風奢靡、不崇德義的針砭。《上林賦》作于司馬相如面見漢武帝之后,承接《子虛賦》中虛構的三人的言論來寫上林苑游獵的盛況,展現了漢武帝時的盛世景象。文中也體現了天子對奢侈生活的反省,表現出崇尚勤儉、關心人民的態度。
上一篇:清流士子的噩夢——黨錮之禍
下一篇:皇圖霸業談笑間——宋太祖杯酒釋兵權